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安全问题,现如今有点儿“谈安色变”的味道,尤其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为了学生的人身不受到意外伤害,往往以安全的名义禁锢学生的校园行为:不得随意进行户外活动,不得课间追逐打闹,不得开展竞技性比赛等等。但是,校内学生意外事故还是频频发生,甚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纵观网络传媒所见所闻,周边学校通报。不难发现校内意外伤害事件,主要集中在课间、课堂、寝室等区域,现聊以赘述,以资借鉴。
出走事件面面观
某校,2007年3月,一个姓张的男生在周一到校时,未进校园而出走。班主任刘老师习惯性的在班级清点人数后发现该生未来校,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不料张姓学生家长到校后大肆叫嚷喧嚣,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最后在校方和派出所联手劝慰下才平息。学校继而派出人员四处搜寻,两天后不得已通过网警的定位系统才寻到。事后该生说只是去会见女网友就会回来的。
反思:从男生张某出走案例来看,凸显了未成年人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成长的负面效应,更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一种憧憬,从而表现出以一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意识、行为意识。而张姓家长的行为,则透出其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国家关于《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意见》相关规定一无所知。
因此,作为基层教育的管理者,针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等还处于懵懂期,存在很大程度的模仿性、随意性,应采取以下策略。
1.授之于渔。学校利用广播、墙报、手抄报、讲座等媒介,宣传科学上网常识,诸如网络交友忌透露真实姓名、学校名称、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关系自己安全的内容,忌浏览色情网站、阅读暴力资讯、沉迷网络游戏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性,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要学会禁得住诱惑,及时广而告之社会中各类欺骗现象,如短信诈骗学生钱财、陌生人拐骗学生等侵袭校园的案例,提醒学生提高防范意识,使得学生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2.诱之于鱼。学科教师、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时科学地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网络社会实践探究活动、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等主题班会,在无形的境界中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在网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3.施之于家。学校、班主任。依托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意见》等法律法规,即使学生懂法知法,又促进家长学法守法,以至配合学校教育。
课间事件面面观
某初中,2008年4月,王某因与李某吃饭洗碗时发生摩擦,曾相互斗狠说要叫人干一场。当李某纠合校外马某殴打王某时,王某忍耐不住时拿出早就备好的刀子捅伤了校外人员马某。
反思: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大多讲哥们义气,当触及法律时茫然不知。鉴于此,学校应实施“以生命教育为抓手,促和谐成长”的策略。
1.坚持以学校为载体,开展警示教育。学校定期举行“服役人员现身说法”演讲会或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实录视频”警示教育片或法制讲座,使学生切身感触,明辨是非,进而懂法、敬法,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学会珍爱生命。
2.固守“四个工程”校园文化策略。坚持“名生工程”,每学期张扬学校优秀学生事迹成果,为每位学生健康前行标立活生生的行为楷模,享受校园道德之美;坚持“名人传记工程”,每月开展一次古今中外名人事迹报告会,让学生根植做高尚人的意识,享受高雅之美;坚持“联欢工程”,间周一次开展学生联欢活动,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融洽同学情谊,享受友谊之美;坚持“珍爱生命工程”,围绕生命为话题,举行多样的主题班会,诸如开辩论会、情景剧表演等。
3.推行“做有道德的人”引领策略。(1)开展和谐班级活动:即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礼仪谦让”“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诚信守纪”“养成好习惯,争做‘形象大使”’四个专项活动。首先学习相关专题的音像、文字资料,让学生知晓行为的准则;其次进行班级大讨论,用笔写出认识,鞭策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评比:每学期,评选一次“道德标兵”“文明礼仪标兵”“形象大使”等,并彰显其事迹,使学生有意识做“有道德的人”;每月举行一次“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懂得其对自己人生幸福的意义所在;每周一次“我的道德行为”自查自评和互查互评,时时提醒学生,及时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寝室事件面面观
某校,2009年5月,高某在寝室突然呕吐不止,学校宿管员、值班教师及时送该生去医院救治,结果不幸死亡。事后经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此事是该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天确属突发疾病。
反思:案例中的事情,纯属突发事件,应该说学校处理及时、处置得当。但却提醒了学校管理者,应注意学生的日常管理,尝试“四制”策略,有效预防偶发事件。
1.学校安全行为预警干预制。建立身体特质学生(诸如先天性心脏病、抑郁症等)档案,包括病况、家庭住址、应急联系电话、定期询问记录等;建立行为特异学生(诸如网迷、烟民、博友等)档案,违纪记载、不定期聊天记录等;建立安全排查档案,即针对学校的教学设施维护与保管、食品采购与保管、学生活动公共场所等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内容,实行月查汇报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汇集相关人员采取整改,防患于未然。
2.科任教师课堂教学询问制。课前候堂时,扫视教室学生到班情况。出现空位学生,询问班干部弄清该学生去向,如无法确定就第一时间通告班主任,防止偶发事情的产生;课堂教学中,如出现学生病态异常现象,及时安排医院就诊并告知家长,防止病情异化,同时利于与家长沟通。
3.班主任学生管理日常制。每月不定期召开班委会、团支部会议,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动态、学习状况、生活困难等生活细节,以便及时化解学生各种困惑或困难;定期利用早会,向学生念美文、时文,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要有“会当击水三千尺”的勇劲、“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胸襟等,或利用班团活动开展心理、理想、人生、感恩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渐成健康的人格。如此,把学生偶发事件的产生遏止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4.领导值日巡查责任制。学校领导值日当天做到“三巡查”:上午、下午首节课巡堂,防止教师空堂、学生缺堂,及时处理偶发事件;课间巡道,留意学生课间活动,便于解决突发安全事故;晚上巡寝,与值日班主任,关注学生就寝情况,防止偶发事件出现。
校园内学生偶发意外事故,是每个人都无法预料的。但是只要我们的管理者、教师携手家长、社会,用心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守法律的准则,势必会突破现实安全管理的瓶颈,使师生和谐快乐地生活在校园这一方净土。
出走事件面面观
某校,2007年3月,一个姓张的男生在周一到校时,未进校园而出走。班主任刘老师习惯性的在班级清点人数后发现该生未来校,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不料张姓学生家长到校后大肆叫嚷喧嚣,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最后在校方和派出所联手劝慰下才平息。学校继而派出人员四处搜寻,两天后不得已通过网警的定位系统才寻到。事后该生说只是去会见女网友就会回来的。
反思:从男生张某出走案例来看,凸显了未成年人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成长的负面效应,更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一种憧憬,从而表现出以一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意识、行为意识。而张姓家长的行为,则透出其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国家关于《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意见》相关规定一无所知。
因此,作为基层教育的管理者,针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等还处于懵懂期,存在很大程度的模仿性、随意性,应采取以下策略。
1.授之于渔。学校利用广播、墙报、手抄报、讲座等媒介,宣传科学上网常识,诸如网络交友忌透露真实姓名、学校名称、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关系自己安全的内容,忌浏览色情网站、阅读暴力资讯、沉迷网络游戏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性,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要学会禁得住诱惑,及时广而告之社会中各类欺骗现象,如短信诈骗学生钱财、陌生人拐骗学生等侵袭校园的案例,提醒学生提高防范意识,使得学生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2.诱之于鱼。学科教师、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时科学地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网络社会实践探究活动、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等主题班会,在无形的境界中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在网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3.施之于家。学校、班主任。依托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意见》等法律法规,即使学生懂法知法,又促进家长学法守法,以至配合学校教育。
课间事件面面观
某初中,2008年4月,王某因与李某吃饭洗碗时发生摩擦,曾相互斗狠说要叫人干一场。当李某纠合校外马某殴打王某时,王某忍耐不住时拿出早就备好的刀子捅伤了校外人员马某。
反思: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大多讲哥们义气,当触及法律时茫然不知。鉴于此,学校应实施“以生命教育为抓手,促和谐成长”的策略。
1.坚持以学校为载体,开展警示教育。学校定期举行“服役人员现身说法”演讲会或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实录视频”警示教育片或法制讲座,使学生切身感触,明辨是非,进而懂法、敬法,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学会珍爱生命。
2.固守“四个工程”校园文化策略。坚持“名生工程”,每学期张扬学校优秀学生事迹成果,为每位学生健康前行标立活生生的行为楷模,享受校园道德之美;坚持“名人传记工程”,每月开展一次古今中外名人事迹报告会,让学生根植做高尚人的意识,享受高雅之美;坚持“联欢工程”,间周一次开展学生联欢活动,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融洽同学情谊,享受友谊之美;坚持“珍爱生命工程”,围绕生命为话题,举行多样的主题班会,诸如开辩论会、情景剧表演等。
3.推行“做有道德的人”引领策略。(1)开展和谐班级活动:即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礼仪谦让”“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诚信守纪”“养成好习惯,争做‘形象大使”’四个专项活动。首先学习相关专题的音像、文字资料,让学生知晓行为的准则;其次进行班级大讨论,用笔写出认识,鞭策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评比:每学期,评选一次“道德标兵”“文明礼仪标兵”“形象大使”等,并彰显其事迹,使学生有意识做“有道德的人”;每月举行一次“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懂得其对自己人生幸福的意义所在;每周一次“我的道德行为”自查自评和互查互评,时时提醒学生,及时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寝室事件面面观
某校,2009年5月,高某在寝室突然呕吐不止,学校宿管员、值班教师及时送该生去医院救治,结果不幸死亡。事后经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此事是该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天确属突发疾病。
反思:案例中的事情,纯属突发事件,应该说学校处理及时、处置得当。但却提醒了学校管理者,应注意学生的日常管理,尝试“四制”策略,有效预防偶发事件。
1.学校安全行为预警干预制。建立身体特质学生(诸如先天性心脏病、抑郁症等)档案,包括病况、家庭住址、应急联系电话、定期询问记录等;建立行为特异学生(诸如网迷、烟民、博友等)档案,违纪记载、不定期聊天记录等;建立安全排查档案,即针对学校的教学设施维护与保管、食品采购与保管、学生活动公共场所等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内容,实行月查汇报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汇集相关人员采取整改,防患于未然。
2.科任教师课堂教学询问制。课前候堂时,扫视教室学生到班情况。出现空位学生,询问班干部弄清该学生去向,如无法确定就第一时间通告班主任,防止偶发事情的产生;课堂教学中,如出现学生病态异常现象,及时安排医院就诊并告知家长,防止病情异化,同时利于与家长沟通。
3.班主任学生管理日常制。每月不定期召开班委会、团支部会议,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动态、学习状况、生活困难等生活细节,以便及时化解学生各种困惑或困难;定期利用早会,向学生念美文、时文,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要有“会当击水三千尺”的勇劲、“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胸襟等,或利用班团活动开展心理、理想、人生、感恩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渐成健康的人格。如此,把学生偶发事件的产生遏止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4.领导值日巡查责任制。学校领导值日当天做到“三巡查”:上午、下午首节课巡堂,防止教师空堂、学生缺堂,及时处理偶发事件;课间巡道,留意学生课间活动,便于解决突发安全事故;晚上巡寝,与值日班主任,关注学生就寝情况,防止偶发事件出现。
校园内学生偶发意外事故,是每个人都无法预料的。但是只要我们的管理者、教师携手家长、社会,用心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守法律的准则,势必会突破现实安全管理的瓶颈,使师生和谐快乐地生活在校园这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