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我将自己在上海某棚户区当教师的经历,写成小说《穷街》,很快被改编成电视剧,拍摄场地就在“穷街”实景。
人说都市里的村庄,“穷街”就是大上海版图上的一个“村庄”:窄窄的“弹格路”(碎石嵌在泥地上铺成)已被几代人的脚底磨得溜光的滑,碎石之间的泥地绽着青苔,那是“穷街”上唯一的“绿化”。
街面两侧挤满由棚户翻造的简易住房:一伸手可触得到二楼阳台底部,最窄的街面,房子间隔,支不开一顶雨伞。
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那次参加一次有关旧城改造研讨会后,重访“穷街”,还是那窄窄的湿漉漉滑腻腻的“弹格路”,已是傍晚时分,那蚕食到路面的各家自建厨房内弥漫出阵阵煎鱼烧菜的香味。曾几何时,我们生活的小区内似已闻不到厨房香……这里家家都是门户洞开,热心的“穷街”住户们将我们一行领到20多年前拍电视的那一家,屋里陈设,竟与当年一样:三五牌座钟、缝纫机、墙上嵌在镜框里的如小豆腐干一样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这户平凡的蚁民之家,最传奇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穷街》摄制组入住他们家,来了好多大明星……
不觉间,家家户户门口摆出晚餐桌子——虽时已入秋,他们还是习惯在门口吃饭:炒得碧绿生青的菠菜、炖得烂烂的红烧肉或红烧肘子、装得冒尖的油酱蟹、油氽花生、冰镇啤酒……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挺笃实的。
“这算啥,待晚上11点过后,麻将台收了,就是夜宵时间,家家门口也是这样一桌消夜开出来……不到凌晨不收场。”
“苦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盼来今天的好日子,老两口一个月近三千元的退休工资,在穷街上过过,蛮宽绰了,至少搓搓小麻将抿几口老酒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并不忌讳“穷街”这个字眼,街上仅有的一家烟杂店,店名就叫“穷街”,是一对下岗夫妇开的。说是店铺,不过就是沿街住房底层破墙放只柜台。“穷街”店名,是店主自己直接刷在水泥墙上,字体歪歪斜斜,像小学生写的。小小的店内,无人照料,再一看,一板之隔的后半间——即传统的前铺后住——昏黄的灯下同样支起一张麻将台,战况正激烈着呢。
“来包牡丹牌香烟。”
里面的店主眼睛不离自己的牌,头也不抬地说:“你自己拿好了。”
来人一掀柜台板走进店里,熟门熟路地从柜台里掏出零钱盒取了零钱又拿了烟,再一掀台板就走……
“穷街”人就是这样做生意的。
“穷街”贫瘠的土地也会绽出传奇。“穷街”入口处有一个空置好久的店面,那是当年还住在“穷街”的周正毅开的馄饨店,10年不到他就成为名驰沪港的“上海首富”,然后又急转直下蹲大牢去了。与其说是人生无常,不如说贪心不足蛇吞象,给撑坏了。他发迹前那间铺面一直闲置着无人接,嫌其晦气!
穿行在“穷街”蛛网样延伸开来的陋巷窄路之间,踏着矮小的屋檐内洒向街面的灯光,深切感到这里是那样家常、谦和、亲切……
上海的城建是日新月异的,“穷街”在不断缩小,原址造起每平方米2万上下的新楼盘,仅留的这一截,马上也要动迁了。
“想不想住有电梯的高楼?”
“这里住惯了,开支又省。搬到新高层,这个费那个费,怕两人的退休金不够开支……反正,一切听居委会的……”
居委会是“穷街”人唯一能接触到的政府机构——尽管居委会还进不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编制。但“穷街”人遇到困难,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心理医师也不是律师,就是找居委会。
他们习惯视居委会为自己的守护神,事实也如此,居委会就是在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锱铢必计的商业社会,人的心理防护显得如此苍白脆弱不堪一击,因此自杀、精神崩溃、忧郁症等时有听闻,相比之下,“穷街”上的日子却是踏踏实实,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没有坚实的自我认知与平和心态,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
当今是个推崇精英的时代,对精英的划分往往用金钱来衡量。从这个角度讲,“穷街”上或许是没有精英的,但从“穷街”人淡泊从容自足的生活态度来看,不攀比不自卑,那源自农业社会守望相助的情怀,应该也属于一种已流失的精英精神吧!
随遇而安,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守着日子,有人或会将此归属为国民的“劣根性”,可我恰认为这是我们传统的人文精华。
想起下乡时认识的一种名叫车前草的植物。车前草多生长在车道的两条车轮中间。大约是受车子底部高度的限制,车前草都是贴地而生,不怕践踏,天生天养,生机机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穷街”终有一天会从大上海版图上消失,那曾经弥散在内里的简单的欢乐也会随之消失。但愿这种许多人不屑的生活态度,能随着“穷街”人的迁移,继续生根开花。
人说都市里的村庄,“穷街”就是大上海版图上的一个“村庄”:窄窄的“弹格路”(碎石嵌在泥地上铺成)已被几代人的脚底磨得溜光的滑,碎石之间的泥地绽着青苔,那是“穷街”上唯一的“绿化”。
街面两侧挤满由棚户翻造的简易住房:一伸手可触得到二楼阳台底部,最窄的街面,房子间隔,支不开一顶雨伞。
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那次参加一次有关旧城改造研讨会后,重访“穷街”,还是那窄窄的湿漉漉滑腻腻的“弹格路”,已是傍晚时分,那蚕食到路面的各家自建厨房内弥漫出阵阵煎鱼烧菜的香味。曾几何时,我们生活的小区内似已闻不到厨房香……这里家家都是门户洞开,热心的“穷街”住户们将我们一行领到20多年前拍电视的那一家,屋里陈设,竟与当年一样:三五牌座钟、缝纫机、墙上嵌在镜框里的如小豆腐干一样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这户平凡的蚁民之家,最传奇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穷街》摄制组入住他们家,来了好多大明星……
不觉间,家家户户门口摆出晚餐桌子——虽时已入秋,他们还是习惯在门口吃饭:炒得碧绿生青的菠菜、炖得烂烂的红烧肉或红烧肘子、装得冒尖的油酱蟹、油氽花生、冰镇啤酒……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挺笃实的。
“这算啥,待晚上11点过后,麻将台收了,就是夜宵时间,家家门口也是这样一桌消夜开出来……不到凌晨不收场。”
“苦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盼来今天的好日子,老两口一个月近三千元的退休工资,在穷街上过过,蛮宽绰了,至少搓搓小麻将抿几口老酒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并不忌讳“穷街”这个字眼,街上仅有的一家烟杂店,店名就叫“穷街”,是一对下岗夫妇开的。说是店铺,不过就是沿街住房底层破墙放只柜台。“穷街”店名,是店主自己直接刷在水泥墙上,字体歪歪斜斜,像小学生写的。小小的店内,无人照料,再一看,一板之隔的后半间——即传统的前铺后住——昏黄的灯下同样支起一张麻将台,战况正激烈着呢。
“来包牡丹牌香烟。”
里面的店主眼睛不离自己的牌,头也不抬地说:“你自己拿好了。”
来人一掀柜台板走进店里,熟门熟路地从柜台里掏出零钱盒取了零钱又拿了烟,再一掀台板就走……
“穷街”人就是这样做生意的。
“穷街”贫瘠的土地也会绽出传奇。“穷街”入口处有一个空置好久的店面,那是当年还住在“穷街”的周正毅开的馄饨店,10年不到他就成为名驰沪港的“上海首富”,然后又急转直下蹲大牢去了。与其说是人生无常,不如说贪心不足蛇吞象,给撑坏了。他发迹前那间铺面一直闲置着无人接,嫌其晦气!
穿行在“穷街”蛛网样延伸开来的陋巷窄路之间,踏着矮小的屋檐内洒向街面的灯光,深切感到这里是那样家常、谦和、亲切……
上海的城建是日新月异的,“穷街”在不断缩小,原址造起每平方米2万上下的新楼盘,仅留的这一截,马上也要动迁了。
“想不想住有电梯的高楼?”
“这里住惯了,开支又省。搬到新高层,这个费那个费,怕两人的退休金不够开支……反正,一切听居委会的……”
居委会是“穷街”人唯一能接触到的政府机构——尽管居委会还进不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编制。但“穷街”人遇到困难,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心理医师也不是律师,就是找居委会。
他们习惯视居委会为自己的守护神,事实也如此,居委会就是在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锱铢必计的商业社会,人的心理防护显得如此苍白脆弱不堪一击,因此自杀、精神崩溃、忧郁症等时有听闻,相比之下,“穷街”上的日子却是踏踏实实,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没有坚实的自我认知与平和心态,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
当今是个推崇精英的时代,对精英的划分往往用金钱来衡量。从这个角度讲,“穷街”上或许是没有精英的,但从“穷街”人淡泊从容自足的生活态度来看,不攀比不自卑,那源自农业社会守望相助的情怀,应该也属于一种已流失的精英精神吧!
随遇而安,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守着日子,有人或会将此归属为国民的“劣根性”,可我恰认为这是我们传统的人文精华。
想起下乡时认识的一种名叫车前草的植物。车前草多生长在车道的两条车轮中间。大约是受车子底部高度的限制,车前草都是贴地而生,不怕践踏,天生天养,生机机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穷街”终有一天会从大上海版图上消失,那曾经弥散在内里的简单的欢乐也会随之消失。但愿这种许多人不屑的生活态度,能随着“穷街”人的迁移,继续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