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en91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十分重视青年群体的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号召青年人“永久奋斗”.要做到“永久奋斗”,青年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奋斗”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青年更是新时代奋斗者中的先锋.因此,毛泽东关于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与关键,纵观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发展,其专业界定、职责认定、人才培养、结构配置、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内涵建设都在不断完善与改进,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队伍专业化建设依旧存在许多挑战.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理应讲究协同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只有认清自己与高校、与其他教师队伍、与学生的关系,明确与认可自己的身份,摸透如何在大德育环境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专业化建设才能实现新一轮的内涵式发展.
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身份的双重性,其师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如辅导员师德影响的双重向度、辅导员德行的示范效应以及辅导员师德超越于利益主体的共生网络等.高校辅导员的师德评价对于其师德养成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然而,当下高校辅导员师德评价存在诸多亟须破解的困境,如评价价值倾向重工具化而轻人本化、评价主体倾向一元化而忽视多元化、评价方式倾向简单化而忽视系统性、评价目的 倾向鉴定性而忽视发展性等.基于此,文章对走出辅导员师德评价困境的路径作出如下探析:遵循道德发展阶段论,开展分层分类发展性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由于存在价值冲突、行为冲突、利益冲突以及目标冲突,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理念碎片化、主体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实践困境.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思想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应构建信任机制、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参与机制等“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行动路径,从而夯实课程思政价值支撑,推动课程思政协同共建,强化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塑造课程思政良性互动格局.
近代以来关于国民性改造的大讨论,基本是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进行论述.将青年毛泽东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放置在近代国民性改造的大背景下来解读,可以发现,《体育之研究》为国民性改造提供了另一条进路,既回应了知识界对国民性问题的讨论,也展现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观.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既有其思想史渊源,也有深刻的现实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