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少初中的美术教育仍停留在基础的模仿和临摹阶段,教师通常会从静物素描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到人体素描,这种教学模式从方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不宜单一、长久使用。教师应引入多样化的美术知识与技法,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美术创作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与复刻,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论与新理念,引导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作品价值。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发散思维;应用路径
引言
美术并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画画,同时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美术教育需要重视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教育手段,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品性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发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过程。美术教育有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教育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审美素质。新时期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引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思想碰撞。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对现成教案的过度依赖。教参中教案照搬照用,产生了雷同的课堂;在教研活动中对优秀教师的盲目崇拜,将观摩的“经典课”“示范课”直接导入课堂,不加修改的课件、现有的教案,直接引用,这样的“统一备课”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课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的“直接指导教学”,它使教学结构化,能使“教师没有很好准备,学生只具有很少基础知识的学校”获得“短期的成功”,但“有能力的教师却对此拒绝”。这样的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教师的教学个性被扼杀,妨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妨碍了对教材的真研究。二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统一固化的课堂,无法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应对教学生成,其教学没有张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同时也会制约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育应用发散思维的措施与路径
(一)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各项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育观,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友好相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依据成绩将学生区别对待,这样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育改革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独立、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教师应转变以往在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地位,积极探索与学生互动的有效策略,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以实现师生情感的深入交流。如果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一板一眼地向学生渗透美术知识,讲解创作技巧,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发散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领会美术的美感与艺术性。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独特见解,即使其想法是荒谬、搞笑的,也要坚持开明的态度,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想法的产生原因。在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理解与见解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积极思考的过程。
(二)欣赏大师作品感悟与形成发散思维
美术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大师的著作,如果教师用死记硬背一类的方法要求学生记忆概念显然是错误的教学手段,对比思考和浸入性的体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如学习“抒情与写意”一课,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国花鸟画供学生欣赏。教师首先出示了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之后没有按顺序介绍下一幅画,而是出示了清代朱耷的《游鱼》。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表现技法,前者精心描绘、色彩艳丽,后者的寥寥数笔、水墨淋漓。画家都来自皇家,境遇不同,画面不同,让学生在深度欣赏中了解大师的人生态度,同时感悟艺术源自生活。随后教师让学生用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试着模仿艺术家的画、模仿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觉到工具的运用困难,进而教师讲解中国画的技法。在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组组名画与名画间,在名画与学生习作之间的比较中,用大师的“画”(名词理解),学生的“画”(动词理解)来启发学生发散性地思维与变通地设计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状态、个性喜好、美术学习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有构建科学高效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并有效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真分析教学反馈,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美术学习本质上属于一项发散性活动,初中美术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致力于构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艺术道路上更好地发展。各初中也应树立起新型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教学软硬件基础,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美術发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香.初中美术教育应用发散思维的途径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6):258.
[2]万国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21):242.
[3]陈璐翌.构建初中美术欣赏课有效课堂的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6):88-89.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发散思维;应用路径
引言
美术并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画画,同时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美术教育需要重视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教育手段,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品性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发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过程。美术教育有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教育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审美素质。新时期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引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思想和旧的教育思想碰撞。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对现成教案的过度依赖。教参中教案照搬照用,产生了雷同的课堂;在教研活动中对优秀教师的盲目崇拜,将观摩的“经典课”“示范课”直接导入课堂,不加修改的课件、现有的教案,直接引用,这样的“统一备课”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课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的“直接指导教学”,它使教学结构化,能使“教师没有很好准备,学生只具有很少基础知识的学校”获得“短期的成功”,但“有能力的教师却对此拒绝”。这样的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教师的教学个性被扼杀,妨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妨碍了对教材的真研究。二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统一固化的课堂,无法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应对教学生成,其教学没有张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同时也会制约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育应用发散思维的措施与路径
(一)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各项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育观,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友好相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依据成绩将学生区别对待,这样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育改革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独立、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教师应转变以往在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地位,积极探索与学生互动的有效策略,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以实现师生情感的深入交流。如果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一板一眼地向学生渗透美术知识,讲解创作技巧,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发散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领会美术的美感与艺术性。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独特见解,即使其想法是荒谬、搞笑的,也要坚持开明的态度,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想法的产生原因。在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理解与见解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积极思考的过程。
(二)欣赏大师作品感悟与形成发散思维
美术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大师的著作,如果教师用死记硬背一类的方法要求学生记忆概念显然是错误的教学手段,对比思考和浸入性的体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如学习“抒情与写意”一课,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国花鸟画供学生欣赏。教师首先出示了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之后没有按顺序介绍下一幅画,而是出示了清代朱耷的《游鱼》。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表现技法,前者精心描绘、色彩艳丽,后者的寥寥数笔、水墨淋漓。画家都来自皇家,境遇不同,画面不同,让学生在深度欣赏中了解大师的人生态度,同时感悟艺术源自生活。随后教师让学生用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试着模仿艺术家的画、模仿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觉到工具的运用困难,进而教师讲解中国画的技法。在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组组名画与名画间,在名画与学生习作之间的比较中,用大师的“画”(名词理解),学生的“画”(动词理解)来启发学生发散性地思维与变通地设计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状态、个性喜好、美术学习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有构建科学高效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并有效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真分析教学反馈,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美术学习本质上属于一项发散性活动,初中美术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致力于构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艺术道路上更好地发展。各初中也应树立起新型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教学软硬件基础,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美術发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香.初中美术教育应用发散思维的途径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6):258.
[2]万国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21):242.
[3]陈璐翌.构建初中美术欣赏课有效课堂的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