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复,不是简单地重复;反复,不是机械地重复。初中思想品德书本中有很多内容是反复出现的,但也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同样,思想品德课中需要反复,同时反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精彩。
一、反复,积累新知识,夯实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到中高年级,就出现了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里的中高年级相当于初中和高中)基础知识好比银行存款,当你斟酌了半天斗争了半天决定进行某项投资的时候,却发现钱远远不够。基础知识如何储存呢?反复训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
比如我们学习《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框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合法的途径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第一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对合法途径有个直面的了解。第二步让学生自己理解,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合法途径有自己的思考。第三步对各种合法途径进行点拨讲解,让学生纠正偏差的理解。第四步,注重学生的实题训练,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比如有一则材料是这样的:小明的一家人吃了超市的过期面包后发生了食物中毒。事后小明的爸爸认为要找人去砸超市;妈妈说去超市理论,叫超市赔钱;奶奶说好像可以找消费者协会;爷爷说找新闻夜班车;小明自己觉得不用和超市纠缠直接把超市告上法庭省事。小明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我让学生讨论分析小明一家人的想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合法途径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慢慢牢记知识。现实生活的消费经验,我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第五步,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购物经历。他们或他们的父母购物时遇到过哪些经历,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把现实生活的经验与我们的书本知识进一步结合,又加深认识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途径,扩大了知识储备。第六步,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网上购物电视购物。我让学生探讨这样的购物出现问题又该怎么办。第七步,我们总结归纳,不管是何种购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是一样的,方法没有对错,关键是得法。最后,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了解父母、爷爷奶奶等其他人的购物经历,并把自己知道的法律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也学会运用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一堂课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学生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有了较明确的记忆,而且对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这也将以后的学习积累了能力和能量。
学生经过反复训练,每一堂课的新知识都能吸收并被贮存起来,“地基”也就夯实了。
二、反复,活用旧知识,触类旁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初中思想品德书本中有很多内容是法律知识部分。法律知识部分的内容有很多不是完全的重复但都是相通的。
在七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中学习了消费者的人格。书中引入一则材料:学生王某在自选商场选购商品,被超市管理员怀疑为小偷,并被强行搜身。问题是这样的:1.商场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2.如果我们遇到类似情况,则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问考查的是人格尊严权,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王某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而王某是在商场被强行搜身的,所以学生马上认识到了王某作为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被侵犯了。第一问就解决了。第二问就成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被侵犯了,该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讨论怎么办。学生基本能说出几种合法的途径,不全面的我再引导補充。然后我把他们所讨论的结果一分为二,一种是协商和解,另一种是法律诉讼。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合法途径。紧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其他的合法权利被侵犯了又该怎么办呢?我通过反复列举不同的事例让学生去猜想去思考。最后,我做出总结,当我们的合法的权益受侵害时,我们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七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中,我们又学习了《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在这课中引用案例:晓红的艺术照在没有被允许的情况下被照相馆陈列在橱窗里。晓红该怎么办?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晓红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然后学生根据情况讨论晓红该怎么办,他们认为一种是直接找照相馆理论赔偿;另一种是直接把照相馆告上法庭。我让学生分析讨论其合法性,如果合法就行。我又抛出另外的问题,下次晓红在商场被保安强行搜身该怎么办?晓红的其他权利被侵犯了该怎么办?以此类推,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合法的权益受侵害时,我们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八年级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还有我们要学习的合法权利,我们都能用已学的知识应用。经过反反复复地使用同一类知识,学生能学会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学会总结归纳,学会活学活用知识,从而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网络,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打牢知识的地基。
三、反复,掌握典型题型,举一反三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典型题型,学生往往无法下手。因此一到九年级便觉得思想品德课的难度大。学生的这一苦恼还是来自于方法上的无能。思想品德的有些题型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对于那些思维敏捷、较能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这些题型他们能马上接受并运用,但更多的学生是马上学会也会很快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这是正常现象,因此,反复训练典型题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比如,我在八年级时较多训练的就是辨析题。如何培养好习惯、如何学会生活自理、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磨砺坚强意志等就是辨析题的好题材。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直接问如何做,而辨析题刚好是相反的。比如,我在课上讲解例题,只要有完善可行的计划就能养成好习惯。第一步,我反复讲解如何解答。当我看到很多双眼睛有神采有光芒的时候我才停止讲解;第二步,具体分析每一个步骤,再把每一个步骤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理解,直到能按自己的理解写步骤;第三步,把刚才的答案擦掉,让学生把答案写出来,加深印象;第四步,再做几个类似的题目。比如,只要改掉坏习惯就能养成好习惯,等等。最后我还让学生做一道在作业本上。这样每堂课学生就有三四次的机会甚至更多的机会训练。这样的训练紧接着第二课第三课都有。经过大量的反复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方法,那么只要的题型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难题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反复,厚积薄发,挑战新题型
从哲学上来讲量变会引起质变。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了典型题型。但是一碰到新题型呢?每次中考,出卷的老师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别出心裁地出一些新题型。但经过反复训练,我们为挑战新题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会根据所给的材料,充分阅读题目,理清思绪,一针见血地找到题眼,迅速地搜索脑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题目回答。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地磨,一分分地去破,最后总能攻克。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反复做怎么样的事,就会变成怎么样的人。我们在思想品德中经过反复地推敲、反复地研究、反复地攻克、反复地巩固,最后,就能让它熠熠生辉精彩不断。同时,我们也能让学生不断丰富生活提高能力,进一步感受思想品德课的精彩魅力。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
一、反复,积累新知识,夯实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到中高年级,就出现了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里的中高年级相当于初中和高中)基础知识好比银行存款,当你斟酌了半天斗争了半天决定进行某项投资的时候,却发现钱远远不够。基础知识如何储存呢?反复训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
比如我们学习《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框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合法的途径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第一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对合法途径有个直面的了解。第二步让学生自己理解,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合法途径有自己的思考。第三步对各种合法途径进行点拨讲解,让学生纠正偏差的理解。第四步,注重学生的实题训练,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比如有一则材料是这样的:小明的一家人吃了超市的过期面包后发生了食物中毒。事后小明的爸爸认为要找人去砸超市;妈妈说去超市理论,叫超市赔钱;奶奶说好像可以找消费者协会;爷爷说找新闻夜班车;小明自己觉得不用和超市纠缠直接把超市告上法庭省事。小明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我让学生讨论分析小明一家人的想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合法途径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慢慢牢记知识。现实生活的消费经验,我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第五步,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购物经历。他们或他们的父母购物时遇到过哪些经历,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把现实生活的经验与我们的书本知识进一步结合,又加深认识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途径,扩大了知识储备。第六步,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网上购物电视购物。我让学生探讨这样的购物出现问题又该怎么办。第七步,我们总结归纳,不管是何种购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是一样的,方法没有对错,关键是得法。最后,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了解父母、爷爷奶奶等其他人的购物经历,并把自己知道的法律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也学会运用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一堂课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学生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有了较明确的记忆,而且对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这也将以后的学习积累了能力和能量。
学生经过反复训练,每一堂课的新知识都能吸收并被贮存起来,“地基”也就夯实了。
二、反复,活用旧知识,触类旁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初中思想品德书本中有很多内容是法律知识部分。法律知识部分的内容有很多不是完全的重复但都是相通的。
在七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中学习了消费者的人格。书中引入一则材料:学生王某在自选商场选购商品,被超市管理员怀疑为小偷,并被强行搜身。问题是这样的:1.商场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2.如果我们遇到类似情况,则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问考查的是人格尊严权,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王某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而王某是在商场被强行搜身的,所以学生马上认识到了王某作为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被侵犯了。第一问就解决了。第二问就成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被侵犯了,该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讨论怎么办。学生基本能说出几种合法的途径,不全面的我再引导補充。然后我把他们所讨论的结果一分为二,一种是协商和解,另一种是法律诉讼。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合法途径。紧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其他的合法权利被侵犯了又该怎么办呢?我通过反复列举不同的事例让学生去猜想去思考。最后,我做出总结,当我们的合法的权益受侵害时,我们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七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中,我们又学习了《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在这课中引用案例:晓红的艺术照在没有被允许的情况下被照相馆陈列在橱窗里。晓红该怎么办?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晓红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然后学生根据情况讨论晓红该怎么办,他们认为一种是直接找照相馆理论赔偿;另一种是直接把照相馆告上法庭。我让学生分析讨论其合法性,如果合法就行。我又抛出另外的问题,下次晓红在商场被保安强行搜身该怎么办?晓红的其他权利被侵犯了该怎么办?以此类推,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合法的权益受侵害时,我们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八年级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还有我们要学习的合法权利,我们都能用已学的知识应用。经过反反复复地使用同一类知识,学生能学会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学会总结归纳,学会活学活用知识,从而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网络,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打牢知识的地基。
三、反复,掌握典型题型,举一反三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典型题型,学生往往无法下手。因此一到九年级便觉得思想品德课的难度大。学生的这一苦恼还是来自于方法上的无能。思想品德的有些题型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对于那些思维敏捷、较能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这些题型他们能马上接受并运用,但更多的学生是马上学会也会很快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这是正常现象,因此,反复训练典型题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比如,我在八年级时较多训练的就是辨析题。如何培养好习惯、如何学会生活自理、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磨砺坚强意志等就是辨析题的好题材。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直接问如何做,而辨析题刚好是相反的。比如,我在课上讲解例题,只要有完善可行的计划就能养成好习惯。第一步,我反复讲解如何解答。当我看到很多双眼睛有神采有光芒的时候我才停止讲解;第二步,具体分析每一个步骤,再把每一个步骤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理解,直到能按自己的理解写步骤;第三步,把刚才的答案擦掉,让学生把答案写出来,加深印象;第四步,再做几个类似的题目。比如,只要改掉坏习惯就能养成好习惯,等等。最后我还让学生做一道在作业本上。这样每堂课学生就有三四次的机会甚至更多的机会训练。这样的训练紧接着第二课第三课都有。经过大量的反复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方法,那么只要的题型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难题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反复,厚积薄发,挑战新题型
从哲学上来讲量变会引起质变。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了典型题型。但是一碰到新题型呢?每次中考,出卷的老师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别出心裁地出一些新题型。但经过反复训练,我们为挑战新题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会根据所给的材料,充分阅读题目,理清思绪,一针见血地找到题眼,迅速地搜索脑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题目回答。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地磨,一分分地去破,最后总能攻克。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反复做怎么样的事,就会变成怎么样的人。我们在思想品德中经过反复地推敲、反复地研究、反复地攻克、反复地巩固,最后,就能让它熠熠生辉精彩不断。同时,我们也能让学生不断丰富生活提高能力,进一步感受思想品德课的精彩魅力。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