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南缘,耸立着数千座古墓,它们依山面水、三五成群,在山顶、山腰及山梁与平地结合部形成“聚族而葬”的墓葬排列顺序。这些耸立在大草原深处的千百座古墓是一个尘封了1500余年的文物宝库,也是一个被神秘的帷幕重重遮盖的大千世界,这里就是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青海都兰古墓群。
20世纪50年代,青海省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都兰古墓群,并将其中的英德尔羊场、科肖图大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青海省考古队在都兰县进行岩画调查时,由向导引领,来到热水乡扎马日村的血渭草原上,见到了古墓群中的一座被当地人传为“九间楼妖魔洞”的大墓。这座大墓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高30多米,底部基座宽160余米,有几十座大小不等的古墓围绕在周围,后被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号为血渭一号大墓。遗憾的是,早在1941年,这座大墓就已遭到了被盗取的浩劫,被盗文物珍宝难计其数。直到1982年8月12日,这座大墓才首次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此拉开了都兰古墓群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序幕。
1982~1985年间,青海省考古队在都兰县进行了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工作。1983年,热水血渭一号大墓的上层封堆被揭开,出土了大量的丝织文物,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后,1994~1996年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又展开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再次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其后的几年里,青海省文物考古所又陆续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获取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仅丝织文物就出土约400多件,有130多种不同图案,其中112种为中原汉地织造,18种为中亚、西亚织造。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上面织有“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字样,是目前所发现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确证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除丝织文物以外,西方文物还有粟特金银器、玛瑙珠、香水铜瓶等。如此众多的来自东、西方的文物集中在这里,应能充分说明青海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遗物绝大多数应是吐谷浑与中原、中亚、西亚进行贸易的结果。出土文物雄辩地证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西双方民间的交往从来没有中断过,青海丝绸之路一直是畅通的。这些可从都兰出土丝绸图案类型学演变研究中得到确证。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组极为罕见的银包铁太阳鸟的精彩造型。这组文物的发现使该墓葬闪烁着神奇的灵光,一段封存久远的历史帷幕被渐渐拉开。虽然该文物已严重残碎,但经复原绘制后得知,原件应有一排六只太阳鸟的形象均匀地站立在银条底座之上。它们炫奇斗彩,银光闪烁,富丽华贵,真可称为都兰唐代金银器中的器中之王。
这组太阳鸟均挺胸抬头,气宇轩昂,头顶螺旋冠饰,颈部忍冬形飘带与尾部相连。眼睛部位镶嵌绿松石两粒,翼部和尾部采用阴刻手法刻出忍冬花形,胸部以阴线手法刻出叶片状的羽毛,翼部中心镶嵌绿松石两粒,尾部的五朵忍冬花蕊部各镶嵌绿松石一粒,两面共镶嵌绿松石14粒,正反相同。足底呈扁平状椭圆形,足前穿有两个小孔,孔中有铜钉残痕。足底中部伸出一铁钉状穿于底座之上,与底座连为一体。底座长44.5厘米,宽3厘米,厚0.8厘米。其上有同样尺寸的镀金银质饰条,饰条上捶出纵列式镂空环状忍冬唐草纹饰。每只鸟的形象有着细微的差别,以两种不同的形象表现,每种形象共分三只,按交错式排列。它们之间的形象差别主要表现在头部螺旋状冠饰的样式,鸟喙的形状、尾部忍冬花形和镶嵌绿松石数量、鸟胸部的挺拔以及鸟腿部的高低等都有微妙的区别。这组文物出自都兰热水一号大墓一号殉马沟中部,与它同出的还有许多残碎木件,它很可能是宗教祭祀性器物上的一个装饰部件。这一时期,太阳鸟的制作工艺极为注重身体细节的刻画,在题材和装饰作风上具有青藏高原雄鹰形象与浓厚的中亚地区粟特金银器相互融合的风格。其做工极为精致,达到了精美华贵、技艺高超、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
关于这组文物的年代问题,学界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组文物的年代应断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唐时期,也有学者将它定在武则天到玄宗时期(690~712)。不论它的历史年代有多么的久远,它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造型艺术的高超技艺,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代表作之一。
都兰古墓群是一处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宫,它仍有无穷无尽的谜需要破解,这座古墓的具体年代是何时?属于哪个民族?古墓的主人又是谁?这些问题都需要一步一步去破解。都兰古墓群是一处历史文明的宝库,它还有数不清的地下宝藏等待我们去探寻,作为一个大遗迹,它仍然十分神秘。
20世纪50年代,青海省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都兰古墓群,并将其中的英德尔羊场、科肖图大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青海省考古队在都兰县进行岩画调查时,由向导引领,来到热水乡扎马日村的血渭草原上,见到了古墓群中的一座被当地人传为“九间楼妖魔洞”的大墓。这座大墓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高30多米,底部基座宽160余米,有几十座大小不等的古墓围绕在周围,后被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号为血渭一号大墓。遗憾的是,早在1941年,这座大墓就已遭到了被盗取的浩劫,被盗文物珍宝难计其数。直到1982年8月12日,这座大墓才首次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此拉开了都兰古墓群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序幕。
1982~1985年间,青海省考古队在都兰县进行了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工作。1983年,热水血渭一号大墓的上层封堆被揭开,出土了大量的丝织文物,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后,1994~1996年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又展开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再次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其后的几年里,青海省文物考古所又陆续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获取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仅丝织文物就出土约400多件,有130多种不同图案,其中112种为中原汉地织造,18种为中亚、西亚织造。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上面织有“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字样,是目前所发现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确证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除丝织文物以外,西方文物还有粟特金银器、玛瑙珠、香水铜瓶等。如此众多的来自东、西方的文物集中在这里,应能充分说明青海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遗物绝大多数应是吐谷浑与中原、中亚、西亚进行贸易的结果。出土文物雄辩地证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西双方民间的交往从来没有中断过,青海丝绸之路一直是畅通的。这些可从都兰出土丝绸图案类型学演变研究中得到确证。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组极为罕见的银包铁太阳鸟的精彩造型。这组文物的发现使该墓葬闪烁着神奇的灵光,一段封存久远的历史帷幕被渐渐拉开。虽然该文物已严重残碎,但经复原绘制后得知,原件应有一排六只太阳鸟的形象均匀地站立在银条底座之上。它们炫奇斗彩,银光闪烁,富丽华贵,真可称为都兰唐代金银器中的器中之王。
这组太阳鸟均挺胸抬头,气宇轩昂,头顶螺旋冠饰,颈部忍冬形飘带与尾部相连。眼睛部位镶嵌绿松石两粒,翼部和尾部采用阴刻手法刻出忍冬花形,胸部以阴线手法刻出叶片状的羽毛,翼部中心镶嵌绿松石两粒,尾部的五朵忍冬花蕊部各镶嵌绿松石一粒,两面共镶嵌绿松石14粒,正反相同。足底呈扁平状椭圆形,足前穿有两个小孔,孔中有铜钉残痕。足底中部伸出一铁钉状穿于底座之上,与底座连为一体。底座长44.5厘米,宽3厘米,厚0.8厘米。其上有同样尺寸的镀金银质饰条,饰条上捶出纵列式镂空环状忍冬唐草纹饰。每只鸟的形象有着细微的差别,以两种不同的形象表现,每种形象共分三只,按交错式排列。它们之间的形象差别主要表现在头部螺旋状冠饰的样式,鸟喙的形状、尾部忍冬花形和镶嵌绿松石数量、鸟胸部的挺拔以及鸟腿部的高低等都有微妙的区别。这组文物出自都兰热水一号大墓一号殉马沟中部,与它同出的还有许多残碎木件,它很可能是宗教祭祀性器物上的一个装饰部件。这一时期,太阳鸟的制作工艺极为注重身体细节的刻画,在题材和装饰作风上具有青藏高原雄鹰形象与浓厚的中亚地区粟特金银器相互融合的风格。其做工极为精致,达到了精美华贵、技艺高超、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
关于这组文物的年代问题,学界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组文物的年代应断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唐时期,也有学者将它定在武则天到玄宗时期(690~712)。不论它的历史年代有多么的久远,它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造型艺术的高超技艺,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代表作之一。
都兰古墓群是一处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宫,它仍有无穷无尽的谜需要破解,这座古墓的具体年代是何时?属于哪个民族?古墓的主人又是谁?这些问题都需要一步一步去破解。都兰古墓群是一处历史文明的宝库,它还有数不清的地下宝藏等待我们去探寻,作为一个大遗迹,它仍然十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