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受制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童年被视为不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以及传统读书功用论的影响,是导致儿童学习背离教育精神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应受价值理性的引领,儿童天性热爱并擅长学习,其学习动机应源自内驱力,其学习需要自主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要慎用外部的强化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情境,让儿童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此来践行基于价值理性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儿童学习;学习理念
作者简介:熊寿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陈建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与学校规划研究。
一、引言
马克斯·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指行动者对“客体在环境中表现的预期”;他(们)把这些预期当作“条件”或“手段”,以实现其特定的目标;而价值理性则是指行动者从事某种行为时,“对该行为持有的无条件的、自发的、有内在价值的自觉信仰,无论该价值是伦理的、美学的、抑或信仰的等等,行动者只追求这种行为本身”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而不管其成败与否,以及其是否带来该行为之外的利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本是支配社会活动的两种方式。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却过度追求工具理性,忽视或无视价值理性,甚至存在驱逐价值理性的现象。当工具理性支配一切,就会出现工具理性霸权,它偏离了人性的价值追求,引起个性的泯灭,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化。工具理性认为,目的可以从手段中分离出来,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追求行为之外的目的。当个体在工具理性导向下参与活动时,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活动后的结果上,体会不到活动本身的乐趣。当社会生活被工具理性支配时,学校教育亦受之支配,当然,儿童学习也未能幸免。
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已成为一种极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用这种逻辑框架来分析儿童学习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实质上,工具理性指向行为的外在价值,价值理性则指向行为的内在价值。自教育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之后,学校成为利益相关者博弈的重要领地,其中焦点就体现在对待儿童学习的理念不同,这些理念的差异可以概括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影响上的此消彼长。我国的教育已经经过“个性化的精英教育阶段”和“集体化的大众教育阶段”,即将进入“个性化的大众教育阶段”。
朱永新,袁振国,马国川:《激发教育活力》,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88页。如果说在个性化的精英教育阶段,“朴素”的价值理性在儿童的学习中占主导地位,在集体化的大众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习主要受工具理性的支配,那么,在即将进入的第三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习样态需要发生深刻的转变,此时迫切需要呼唤个性化、人性化的价值理性的回归。
二、工具理性导向下儿童学习的样态
儿童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家长和教师的回答几乎均指向: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当代社会,工具理性对儿童学习的支配作用远胜于价值理性,功利主义致使儿童学习呈现功利化的现象。
1儿童学习受控于外驱力
很多人认为,好成绩是通往名牌大学之门的钥匙,儿童若想拥有美好的未来,他们必须在学校认真学习,学校被看成“一种工具性的场所”。人们认为如果缺乏外部的强化机制,儿童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育者认为,没有他们的督促,儿童将一事无成;学习者也认为,没有教育者的监督,他们什么也不会做。甚至有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
在儿童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会施加一定的干预手段,旨在促进儿童认真学习。在预设学习发生之前,“好”的教育者会想方设法寻找诱因,引导儿童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若發现儿童身心有离开预设教学现场的迹象时,他们总能想方设法把儿童拉回教学现场;当学习任务结束后,教育者会根据儿童的学习效果和表现给出评价。教育者通过作业和层层筛选推进的测试,如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升初考试、中考、各种模拟考以及标准化考试等,来评价和掌控儿童的学习状况。
概括而言,儿童的学习受控于种种外驱力,他们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想法。
2儿童学习产生功利化倾向
批判教育学家亨利·吉鲁认为:“一旦进入本科阶段后两年,你会发现,工作和职业准备似乎已成为幼儿园到大学二年级的主要目标。”
亨利·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张斌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一位被调查者说:“学习是为了考上好中学、好高中、好大学。”这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观念把一群群生机盎然的孩子推向无尽的竞争之路,他们背负的期待是考进好大学,否则他们做任何事都是失败的,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去学习。儿童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弥漫于整个校园。
测试是风向标,左右着儿童的学习内容。即使他们去课外兴趣班学习,也是为考级和升学做准备。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儿童学会按成人世界的功利算法去衡量他们的学习,他们甘愿被囿于成人为其构建的空间里,亦步亦趋地完成成人布置的任务清单。
3儿童学习的兴趣被剥夺
学校教育中追求成绩至上的功利主义和竞争文化腐蚀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愉快的学习是开动脑筋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然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作业和考试是痛苦难熬的经历,它们剥夺了儿童学习的乐趣。
当处于工具性动机学习时,儿童很难对学习产生愉悦感。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儿童“未经体验的知识”,他们既不能体会这些概念和定义,也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身心和活动是分离的,他们可能变得麻木、依赖他人、刻板、不自信,甚至怯懦,这也妨碍了其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儿童可能会忘记快乐和幸福,很容易成为“单向度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三、工具理性支配儿童学习的成因
工具理性在儿童学习中起支配作用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首先,教育受制于政治和经济,并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其次,童年被视为一个尚未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最后是传统读书功用论的影响。
1教育服务于政治和经济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质量,其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从个人层面来说,教育的投资与个人的职业收入也存在关系。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说,对教育的投资都是值得的。
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充斥在现代社会中,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都无法逃脱这些制度的制约。在效率和效益面前,经济的逻辑淹没个体的情感,个人的需要和愿望被过滤,每个人都变成“社会机器”运转的“零部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只能被动地应答社会提出的要求。教育被看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需要的工具。
2童年被视为不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
无论从生物学还是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都被视作人类起初的状态,是一种未完成的、不成熟的状态。
艾莉森·詹姆斯,里斯·简斯,艾伦·普劳特:《童年论》,何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童年意味着能力的缺乏,儿童处于劣势地位,成人则处于优势地位。儿童所从事的大部分活动就是为了获取较强的能力,逐渐占领优势地位。
儿童必须通过“社会化”的塑造过程才能从潜在的社会参与者变成真正的社会参与者。自从童工被义务教育法解救出来之后,儿童就隶属于学校,他们在学校完成了“社会化”的准备阶段,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简言之,童年被视为不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导致种种“型塑”教育主张的产生,强化了功利主义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传统读书功用论的影响
在封建的农业社会,“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良策。世人印象中的读书是一项需要持久意志力的活动,学习需要“头悬梁锥刺股”般刻苦,要长期做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准备。学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它与真实生活无关,所以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为当下教育对儿童造成的痛苦找到了借口,因为这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他们实际经历过、脑海中存在的学习就是这样的。简言之,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行动的,往往是未经审视的传统习俗。工具理性一旦成为常识和惯性思维,人们就很难摆脱它的影响,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四、儿童学习理念的价值理性转向
如果说工具理性对周围世界的丰富性视而不见;对人们的独特个性,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对如何赋予不同人群的生活以不同的意义视而不见;那么价值理性则相反,价值理性强调行为本身的价值,以及行为对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它关注世界对人的意义,执着于人的存在和幸福。价值理性要重拾对“希望的渴盼”和对“认识自我的渴望”,重视对“亲疏关系的体验”和对“意志自由的追求”。因此,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用价值理性的理念来“拯救”儿童的学习。
1儿童学习动机应源自内驱力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欲望,不同的知识表达了不同的认知兴趣。
Habermas,J.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London:Polity Press,1987:309.儿童的学习要顺应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能预测到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他们很难为了远大的目标而长时间忍受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童很难做到“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要依赖于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马扎诺等人的研究显示
马扎诺等人認为,学习包含有五大维度:学习者的态度和感受;获取和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思维习惯。,所有的学习都基于学习者的态度和感受以及有效的思维习惯。
罗伯特·J·马扎诺,黛布拉·J·皮克林:《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盛群力,何晔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通常认为,学习不可能都是快乐的,儿童几乎不可能刚开始就喜欢学习,几乎所有的学习刚开始总会有一段不愉快。
Adam Dickerson.John Holt.The Philosophy of Unschooling[M].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9:57-58.因孩子们还没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故他们需要外部的学习动机来度过这段不愉快的时间,教育者就扮演提供外部动机的角色。可是,“延迟满足”模式会降低儿童的自主能动性,会把他们所有的自豪感、优越感都磨光,取而代之的是匮乏感和不配得感。
查敏,钟磬等:《教育的另一种可能:13个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9年版,第133页。“延迟满足”模式还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异化的“共生”关系,该模式强调儿童必须依赖成人,没有成人的帮助,儿童无法度过这段艰苦的时段。
实际上,当儿童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不会把快乐和活动区别对待,快乐不会从活动中分离出来;儿童也不会把活动中遇到的挫折当成无趣、无用、多余的成分。马克思认为,真正自由的工作,个体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工作,通常也需要个体付出努力,付出艰辛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
Borgmann,A.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A Philosophical Inqui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202. 2儿童天性热爱并擅长学习
工具理性導向下的教育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破坏了他们求知的热情和探索的激情。
Kerry McDonald,Peter Gray.Unschooled: Raising Curious,Well-Educated Children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Classroom [M].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2019:13.儿童天生拥有好奇心,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兴趣。教育伦理学家彼得斯曾对儿童的兴趣发出这样的质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教师面临着如下的道德问题,是让儿童追求教育者可能根本不感兴趣的兴趣,还是让他们追求教育者感兴趣的兴趣?
Peters R.S.Ethics and Education[M].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66:35-36.这一质疑表达了彼得斯希望通过教育者主导儿童学习兴趣的想法,在兴趣选择上存在“教师中心”的嫌疑。实际上,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理解周围事物、寻找事物意义的强烈渴望,是他们各种探索的起点。除非儿童受到忽视或残酷对待,否则他们的天性是严肃而有目的的,儿童做什么事都尽力而为。但是,学校和校外的许多成年人,几乎无法辨认出这种内在动机,甚至难以想象它们的存在。
John Holt, Pat Farenga.Teach Your Own—The John Holt Book of Homeschooling[M].Boston :Da Capo Press,2003:113.
当学习起源于好奇和兴趣时,儿童就会启动自然有效的思维方式。儿童从事的很多活动不单单是其幼稚欲望的体现,更是科学探索的萌芽,是其成为熟练实践者的必经阶段。科学探索不是科学家的专属领域和权利,当儿童试图解决某个问题和困惑时,他们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儿童观察、思考、提问、建立假设,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或查证来测验假设,然后根据需要修改或推翻假设。
John Caldwell Holt.Learning all the time[M].Massachusetts:Addiso Wesley,1989:94,134.这种方法被成人称为“科研方法”,其实儿童在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
3儿童学习需要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快乐和幸福。在真实生活中,儿童通常因有趣而探索,有趣会逐渐变成了兴趣。当儿童自主探索真实的问题时,深度的学习才会产生。如在瑞吉欧的幼儿园,孩子们组队开展长期的合作项目,他们为市歌剧院设计新窗帘,为市公园设计并建造供鸟儿喝水的小喷泉。他们还对影子进行深入的探索,他们制造影子、和影子玩、探索不同类型物体的影子以及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还为影子素描以及解释影子的原理。
瑞吉欧儿童国际中心:《除了蚂蚁,什么东西都有影子》,周菁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0-54页。儿童若发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就有了精神寄托,通过完成这件事而逐渐变得自信,将这种自信作为垫脚石,就会朝着自立的方向发展。
加藤积一:《藤幼儿园的秘密》,何京玉,陈俊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当个体能够自主选择未来的方向时,这就提高了他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他的自我决定能力。
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石中英,涂元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儿童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教育者对儿童“自我意识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不能破坏儿童的感受力和观察力,要经常放手,赋权儿童,让他们去自主探索。教育者不需要教儿童去权衡当前从事活动所付出的努力与未来从活动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儿童自己会判断和评价,儿童是自己所从事活动的评判者,自我评价是他们整个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儿童愿意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努力,他们的快乐和努力是融为一体的,换句话说,兴趣和努力是一致的,当儿童有学习的兴趣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付出努力,他们在求知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孜孜不倦、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
儿童学习动机应源自内驱力,儿童天性喜欢学习,儿童学习需要自主性,这充分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学习应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把学习作为内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摒弃功利主义对儿童学习的不良影响。
五、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价值理性的学习理念
工具理性霸权导致了基础教育领域儿童学习样式的扭曲。普及的标准化测试、基于目标设计的管理,以及各种官僚形式的绩效制等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消解了教育的魅力和教师的权威。教育实践领域呼唤基于价值理性的学习理念的回归,唯其如此,才能重拾教育对追求美善生活和优秀人性的意义,让价值理性来拯救“处于危机中”的教育、教师和儿童。
在个性化的大众教育阶段,教育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保证让每位儿童享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为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的机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让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参与度更高、更有成就感。
1慎用外部的强化机制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葛雷英的悲剧,教育者不能像葛雷英那样“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而且可以告诉你准确的分量和数量”。 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陈才宇译,上海三聯书店2016年版,第5页。评价和测试会干扰儿童内部认知结构的顺利发展,就如同酿酒时不时掀开坛盖鉴定酿酒进度一样,
黄武雄:《儿童与解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这会使酒的酝酿停顿下来,甚至干扰了酿酒的自然进程,酿造出口味欠佳的酒。
教育者要谨慎使用外部奖励来控制教育现场。“奖励”同“惩罚”一样,是行为主义惯常的机械做法,不适合用于教育场域中。首先,教育者的奖励使儿童失去评判对象价值的评价标准,进而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儿童会被奖励所牵制,失去掌控感,无助于培养其自我指导、自我控制和自立的能力。其次,奖励让个体忽视问题的本身,它只短暂改变了表象,忽视了深层问题。奖励还阻止了创新和冒险,如果个体达到某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的话,那么他们会失去创新和冒险的动力。再次,评价式的表扬会造成儿童形成焦虑的情绪,助长他们的依赖性,唤起他们的防御心理;奖励还会引起儿童的抵触心理,他们会想:“今天他表扬了我,但明天他会不会开始批评我?”
艾尔菲·科恩:《奖励的恶果》,冯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最后,奖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在争夺和竞争的过程中,个体会把他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
同样,惩罚作为教育方式也要谨慎使用。惩罚会消解儿童本应承担的责任,也会剥夺他们对本质问题的看法。惩罚会让儿童失去界限感,当一个孩子偷了同学的东西,做出反应的若是教师,而不是受害者,那么他就无法在同龄人中找到自己行为的意义,从而无法形成彼此之间的反应链。如果教师采用常规的方式惩罚他,那么就相当于再次剥夺了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个人反应。简言之,惩罚会切断事物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2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情境
基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扎诺提出了“需求和目标层级理论”
罗伯特·J·马扎诺,等:《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唤醒每个内在学习者》,吴洋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第23-24页。,其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六个层级。马扎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满足了基本的四个层级需求后,学生才会参与到课堂,并拥有一定的注意力。但是,只有当顶层的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依据马扎诺的需求和目标层级理论分析当前的学校教育,发现学校对儿童的各个层次的需求不够重视,教育者几乎没有尽力去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情境。
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是保护儿童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公共人的意识。如果说创造力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那么公共人的培育实质上就是个体实现了自我超越的目标,它是基于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育培育不了儿童的公共人的意识,只会助长自私自利的“暗本性”。
根据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本性观,每个人天生具有两面性,当个体得到顺利发展时,他的“明本性”会自然展现,但当个体没有得到顺利发展,他的“暗本性”就会显示出来。可以说,儿童学习的状况关系着日后他们自我实现的程度和投入公共生活的方式。教育者要协助儿童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良好的联结关系,儿童对待周围世界的方式与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密切相关,当他们善待自己时,他们也会善待周围的人和物。
3让儿童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
工具理性导致工作与休闲的结构性的分化,也导致儿童的学习和玩耍的分离,按照这种逻辑推演,工作和学习是严肃的正经事,休闲和玩耍是随意的、不重要的闲事。将学习和玩耍分割开来,实际上是教育遭受行为主义横扫的后果。价值理性则认为,休闲和玩耍是人的内在需求,是生命意义的充分体现,是人的自由本性的集中体现。教育者有必要理解儿童休闲和玩耍的真正价值,在此基础上让儿童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
实际上,儿童是通过自由玩耍来探索世界的,自由玩耍是好奇和想象结出的果实。
肯·罗宾逊,卢·阿罗:《让学校重生》,李慧中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儿童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结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由此他们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
Peter Gray.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 2013:109. 缺乏自由的游戏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心智成长。再多的玩具、再多的“高质量陪伴时间”、再多的特殊训练都无法弥补成人从孩子身上剥夺的自由。
儿童在接触新事物和新观念时,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尝试和试验,只有不断试错,他们才能发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儿童提供不断试错和探索的机会。教育要让儿童充分享受探索求知的乐趣,培养他们创造性“玩耍”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他们找到和追求自己的激情之所在。教育者真正需要做的事是赋权学生,给他们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自己去创造、去互动、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和表达自己。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儿童学习;学习理念
作者简介:熊寿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陈建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与学校规划研究。
一、引言
马克斯·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指行动者对“客体在环境中表现的预期”;他(们)把这些预期当作“条件”或“手段”,以实现其特定的目标;而价值理性则是指行动者从事某种行为时,“对该行为持有的无条件的、自发的、有内在价值的自觉信仰,无论该价值是伦理的、美学的、抑或信仰的等等,行动者只追求这种行为本身”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而不管其成败与否,以及其是否带来该行为之外的利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本是支配社会活动的两种方式。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却过度追求工具理性,忽视或无视价值理性,甚至存在驱逐价值理性的现象。当工具理性支配一切,就会出现工具理性霸权,它偏离了人性的价值追求,引起个性的泯灭,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化。工具理性认为,目的可以从手段中分离出来,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追求行为之外的目的。当个体在工具理性导向下参与活动时,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活动后的结果上,体会不到活动本身的乐趣。当社会生活被工具理性支配时,学校教育亦受之支配,当然,儿童学习也未能幸免。
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已成为一种极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用这种逻辑框架来分析儿童学习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实质上,工具理性指向行为的外在价值,价值理性则指向行为的内在价值。自教育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之后,学校成为利益相关者博弈的重要领地,其中焦点就体现在对待儿童学习的理念不同,这些理念的差异可以概括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影响上的此消彼长。我国的教育已经经过“个性化的精英教育阶段”和“集体化的大众教育阶段”,即将进入“个性化的大众教育阶段”。
朱永新,袁振国,马国川:《激发教育活力》,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88页。如果说在个性化的精英教育阶段,“朴素”的价值理性在儿童的学习中占主导地位,在集体化的大众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习主要受工具理性的支配,那么,在即将进入的第三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习样态需要发生深刻的转变,此时迫切需要呼唤个性化、人性化的价值理性的回归。
二、工具理性导向下儿童学习的样态
儿童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家长和教师的回答几乎均指向: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当代社会,工具理性对儿童学习的支配作用远胜于价值理性,功利主义致使儿童学习呈现功利化的现象。
1儿童学习受控于外驱力
很多人认为,好成绩是通往名牌大学之门的钥匙,儿童若想拥有美好的未来,他们必须在学校认真学习,学校被看成“一种工具性的场所”。人们认为如果缺乏外部的强化机制,儿童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育者认为,没有他们的督促,儿童将一事无成;学习者也认为,没有教育者的监督,他们什么也不会做。甚至有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
在儿童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会施加一定的干预手段,旨在促进儿童认真学习。在预设学习发生之前,“好”的教育者会想方设法寻找诱因,引导儿童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若發现儿童身心有离开预设教学现场的迹象时,他们总能想方设法把儿童拉回教学现场;当学习任务结束后,教育者会根据儿童的学习效果和表现给出评价。教育者通过作业和层层筛选推进的测试,如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升初考试、中考、各种模拟考以及标准化考试等,来评价和掌控儿童的学习状况。
概括而言,儿童的学习受控于种种外驱力,他们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想法。
2儿童学习产生功利化倾向
批判教育学家亨利·吉鲁认为:“一旦进入本科阶段后两年,你会发现,工作和职业准备似乎已成为幼儿园到大学二年级的主要目标。”
亨利·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张斌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一位被调查者说:“学习是为了考上好中学、好高中、好大学。”这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观念把一群群生机盎然的孩子推向无尽的竞争之路,他们背负的期待是考进好大学,否则他们做任何事都是失败的,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去学习。儿童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弥漫于整个校园。
测试是风向标,左右着儿童的学习内容。即使他们去课外兴趣班学习,也是为考级和升学做准备。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儿童学会按成人世界的功利算法去衡量他们的学习,他们甘愿被囿于成人为其构建的空间里,亦步亦趋地完成成人布置的任务清单。
3儿童学习的兴趣被剥夺
学校教育中追求成绩至上的功利主义和竞争文化腐蚀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愉快的学习是开动脑筋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然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作业和考试是痛苦难熬的经历,它们剥夺了儿童学习的乐趣。
当处于工具性动机学习时,儿童很难对学习产生愉悦感。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儿童“未经体验的知识”,他们既不能体会这些概念和定义,也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身心和活动是分离的,他们可能变得麻木、依赖他人、刻板、不自信,甚至怯懦,这也妨碍了其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儿童可能会忘记快乐和幸福,很容易成为“单向度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三、工具理性支配儿童学习的成因
工具理性在儿童学习中起支配作用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首先,教育受制于政治和经济,并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其次,童年被视为一个尚未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最后是传统读书功用论的影响。
1教育服务于政治和经济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质量,其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从个人层面来说,教育的投资与个人的职业收入也存在关系。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说,对教育的投资都是值得的。
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充斥在现代社会中,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都无法逃脱这些制度的制约。在效率和效益面前,经济的逻辑淹没个体的情感,个人的需要和愿望被过滤,每个人都变成“社会机器”运转的“零部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只能被动地应答社会提出的要求。教育被看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需要的工具。
2童年被视为不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
无论从生物学还是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都被视作人类起初的状态,是一种未完成的、不成熟的状态。
艾莉森·詹姆斯,里斯·简斯,艾伦·普劳特:《童年论》,何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童年意味着能力的缺乏,儿童处于劣势地位,成人则处于优势地位。儿童所从事的大部分活动就是为了获取较强的能力,逐渐占领优势地位。
儿童必须通过“社会化”的塑造过程才能从潜在的社会参与者变成真正的社会参与者。自从童工被义务教育法解救出来之后,儿童就隶属于学校,他们在学校完成了“社会化”的准备阶段,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简言之,童年被视为不成熟的人生准备阶段,导致种种“型塑”教育主张的产生,强化了功利主义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传统读书功用论的影响
在封建的农业社会,“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良策。世人印象中的读书是一项需要持久意志力的活动,学习需要“头悬梁锥刺股”般刻苦,要长期做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准备。学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它与真实生活无关,所以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为当下教育对儿童造成的痛苦找到了借口,因为这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他们实际经历过、脑海中存在的学习就是这样的。简言之,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行动的,往往是未经审视的传统习俗。工具理性一旦成为常识和惯性思维,人们就很难摆脱它的影响,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四、儿童学习理念的价值理性转向
如果说工具理性对周围世界的丰富性视而不见;对人们的独特个性,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对如何赋予不同人群的生活以不同的意义视而不见;那么价值理性则相反,价值理性强调行为本身的价值,以及行为对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它关注世界对人的意义,执着于人的存在和幸福。价值理性要重拾对“希望的渴盼”和对“认识自我的渴望”,重视对“亲疏关系的体验”和对“意志自由的追求”。因此,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用价值理性的理念来“拯救”儿童的学习。
1儿童学习动机应源自内驱力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欲望,不同的知识表达了不同的认知兴趣。
Habermas,J.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London:Polity Press,1987:309.儿童的学习要顺应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能预测到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他们很难为了远大的目标而长时间忍受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童很难做到“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要依赖于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马扎诺等人的研究显示
马扎诺等人認为,学习包含有五大维度:学习者的态度和感受;获取和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思维习惯。,所有的学习都基于学习者的态度和感受以及有效的思维习惯。
罗伯特·J·马扎诺,黛布拉·J·皮克林:《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盛群力,何晔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通常认为,学习不可能都是快乐的,儿童几乎不可能刚开始就喜欢学习,几乎所有的学习刚开始总会有一段不愉快。
Adam Dickerson.John Holt.The Philosophy of Unschooling[M].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9:57-58.因孩子们还没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故他们需要外部的学习动机来度过这段不愉快的时间,教育者就扮演提供外部动机的角色。可是,“延迟满足”模式会降低儿童的自主能动性,会把他们所有的自豪感、优越感都磨光,取而代之的是匮乏感和不配得感。
查敏,钟磬等:《教育的另一种可能:13个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9年版,第133页。“延迟满足”模式还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异化的“共生”关系,该模式强调儿童必须依赖成人,没有成人的帮助,儿童无法度过这段艰苦的时段。
实际上,当儿童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不会把快乐和活动区别对待,快乐不会从活动中分离出来;儿童也不会把活动中遇到的挫折当成无趣、无用、多余的成分。马克思认为,真正自由的工作,个体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工作,通常也需要个体付出努力,付出艰辛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
Borgmann,A.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A Philosophical Inqui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202. 2儿童天性热爱并擅长学习
工具理性導向下的教育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破坏了他们求知的热情和探索的激情。
Kerry McDonald,Peter Gray.Unschooled: Raising Curious,Well-Educated Children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Classroom [M].Chicago :Chicago Review Press,2019:13.儿童天生拥有好奇心,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兴趣。教育伦理学家彼得斯曾对儿童的兴趣发出这样的质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教师面临着如下的道德问题,是让儿童追求教育者可能根本不感兴趣的兴趣,还是让他们追求教育者感兴趣的兴趣?
Peters R.S.Ethics and Education[M].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66:35-36.这一质疑表达了彼得斯希望通过教育者主导儿童学习兴趣的想法,在兴趣选择上存在“教师中心”的嫌疑。实际上,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理解周围事物、寻找事物意义的强烈渴望,是他们各种探索的起点。除非儿童受到忽视或残酷对待,否则他们的天性是严肃而有目的的,儿童做什么事都尽力而为。但是,学校和校外的许多成年人,几乎无法辨认出这种内在动机,甚至难以想象它们的存在。
John Holt, Pat Farenga.Teach Your Own—The John Holt Book of Homeschooling[M].Boston :Da Capo Press,2003:113.
当学习起源于好奇和兴趣时,儿童就会启动自然有效的思维方式。儿童从事的很多活动不单单是其幼稚欲望的体现,更是科学探索的萌芽,是其成为熟练实践者的必经阶段。科学探索不是科学家的专属领域和权利,当儿童试图解决某个问题和困惑时,他们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儿童观察、思考、提问、建立假设,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或查证来测验假设,然后根据需要修改或推翻假设。
John Caldwell Holt.Learning all the time[M].Massachusetts:Addiso Wesley,1989:94,134.这种方法被成人称为“科研方法”,其实儿童在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
3儿童学习需要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快乐和幸福。在真实生活中,儿童通常因有趣而探索,有趣会逐渐变成了兴趣。当儿童自主探索真实的问题时,深度的学习才会产生。如在瑞吉欧的幼儿园,孩子们组队开展长期的合作项目,他们为市歌剧院设计新窗帘,为市公园设计并建造供鸟儿喝水的小喷泉。他们还对影子进行深入的探索,他们制造影子、和影子玩、探索不同类型物体的影子以及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还为影子素描以及解释影子的原理。
瑞吉欧儿童国际中心:《除了蚂蚁,什么东西都有影子》,周菁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0-54页。儿童若发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就有了精神寄托,通过完成这件事而逐渐变得自信,将这种自信作为垫脚石,就会朝着自立的方向发展。
加藤积一:《藤幼儿园的秘密》,何京玉,陈俊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当个体能够自主选择未来的方向时,这就提高了他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他的自我决定能力。
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石中英,涂元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儿童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教育者对儿童“自我意识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不能破坏儿童的感受力和观察力,要经常放手,赋权儿童,让他们去自主探索。教育者不需要教儿童去权衡当前从事活动所付出的努力与未来从活动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儿童自己会判断和评价,儿童是自己所从事活动的评判者,自我评价是他们整个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儿童愿意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努力,他们的快乐和努力是融为一体的,换句话说,兴趣和努力是一致的,当儿童有学习的兴趣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付出努力,他们在求知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孜孜不倦、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
儿童学习动机应源自内驱力,儿童天性喜欢学习,儿童学习需要自主性,这充分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学习应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把学习作为内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摒弃功利主义对儿童学习的不良影响。
五、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价值理性的学习理念
工具理性霸权导致了基础教育领域儿童学习样式的扭曲。普及的标准化测试、基于目标设计的管理,以及各种官僚形式的绩效制等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消解了教育的魅力和教师的权威。教育实践领域呼唤基于价值理性的学习理念的回归,唯其如此,才能重拾教育对追求美善生活和优秀人性的意义,让价值理性来拯救“处于危机中”的教育、教师和儿童。
在个性化的大众教育阶段,教育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保证让每位儿童享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为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的机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让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参与度更高、更有成就感。
1慎用外部的强化机制
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葛雷英的悲剧,教育者不能像葛雷英那样“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而且可以告诉你准确的分量和数量”。 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陈才宇译,上海三聯书店2016年版,第5页。评价和测试会干扰儿童内部认知结构的顺利发展,就如同酿酒时不时掀开坛盖鉴定酿酒进度一样,
黄武雄:《儿童与解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这会使酒的酝酿停顿下来,甚至干扰了酿酒的自然进程,酿造出口味欠佳的酒。
教育者要谨慎使用外部奖励来控制教育现场。“奖励”同“惩罚”一样,是行为主义惯常的机械做法,不适合用于教育场域中。首先,教育者的奖励使儿童失去评判对象价值的评价标准,进而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儿童会被奖励所牵制,失去掌控感,无助于培养其自我指导、自我控制和自立的能力。其次,奖励让个体忽视问题的本身,它只短暂改变了表象,忽视了深层问题。奖励还阻止了创新和冒险,如果个体达到某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的话,那么他们会失去创新和冒险的动力。再次,评价式的表扬会造成儿童形成焦虑的情绪,助长他们的依赖性,唤起他们的防御心理;奖励还会引起儿童的抵触心理,他们会想:“今天他表扬了我,但明天他会不会开始批评我?”
艾尔菲·科恩:《奖励的恶果》,冯杨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最后,奖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在争夺和竞争的过程中,个体会把他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
同样,惩罚作为教育方式也要谨慎使用。惩罚会消解儿童本应承担的责任,也会剥夺他们对本质问题的看法。惩罚会让儿童失去界限感,当一个孩子偷了同学的东西,做出反应的若是教师,而不是受害者,那么他就无法在同龄人中找到自己行为的意义,从而无法形成彼此之间的反应链。如果教师采用常规的方式惩罚他,那么就相当于再次剥夺了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个人反应。简言之,惩罚会切断事物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2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情境
基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扎诺提出了“需求和目标层级理论”
罗伯特·J·马扎诺,等:《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唤醒每个内在学习者》,吴洋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第23-24页。,其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六个层级。马扎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满足了基本的四个层级需求后,学生才会参与到课堂,并拥有一定的注意力。但是,只有当顶层的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依据马扎诺的需求和目标层级理论分析当前的学校教育,发现学校对儿童的各个层次的需求不够重视,教育者几乎没有尽力去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情境。
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是保护儿童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公共人的意识。如果说创造力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那么公共人的培育实质上就是个体实现了自我超越的目标,它是基于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育培育不了儿童的公共人的意识,只会助长自私自利的“暗本性”。
根据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本性观,每个人天生具有两面性,当个体得到顺利发展时,他的“明本性”会自然展现,但当个体没有得到顺利发展,他的“暗本性”就会显示出来。可以说,儿童学习的状况关系着日后他们自我实现的程度和投入公共生活的方式。教育者要协助儿童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良好的联结关系,儿童对待周围世界的方式与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密切相关,当他们善待自己时,他们也会善待周围的人和物。
3让儿童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
工具理性导致工作与休闲的结构性的分化,也导致儿童的学习和玩耍的分离,按照这种逻辑推演,工作和学习是严肃的正经事,休闲和玩耍是随意的、不重要的闲事。将学习和玩耍分割开来,实际上是教育遭受行为主义横扫的后果。价值理性则认为,休闲和玩耍是人的内在需求,是生命意义的充分体现,是人的自由本性的集中体现。教育者有必要理解儿童休闲和玩耍的真正价值,在此基础上让儿童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
实际上,儿童是通过自由玩耍来探索世界的,自由玩耍是好奇和想象结出的果实。
肯·罗宾逊,卢·阿罗:《让学校重生》,李慧中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儿童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结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由此他们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
Peter Gray.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 2013:109. 缺乏自由的游戏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心智成长。再多的玩具、再多的“高质量陪伴时间”、再多的特殊训练都无法弥补成人从孩子身上剥夺的自由。
儿童在接触新事物和新观念时,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尝试和试验,只有不断试错,他们才能发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儿童提供不断试错和探索的机会。教育要让儿童充分享受探索求知的乐趣,培养他们创造性“玩耍”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他们找到和追求自己的激情之所在。教育者真正需要做的事是赋权学生,给他们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自己去创造、去互动、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和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