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一时间,“精准扶贫” 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事实上,早在201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精准识别,将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逾7亿人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然而,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明等问题,也进一步催生了种种社会怪相,比如,一些地方将成功“申贫” 视为政绩,还有不少地方相继走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无一不把矛头指向了粗放式的扶贫方式。
在此背景下,“精准”无疑抓住了当前扶贫工作的要害。众所周知,扶贫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节点地不断迫近,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能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决定能否啃下“硬骨头”,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因此,这也意味着,既往“大水漫灌”、“走马观花”、“手榴弹炸跳蚤”的粗放式扶贫工作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和扭转。精准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解决好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找准“穷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行动,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在扶贫上要做到精准,精确识别是前提。扶贫工作要进村入户,清楚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据了解,2014年我国启动了全国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精准扶贫还离不开对扶贫对象、扶贫资金,以及扶贫项目的精准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上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由政府的硬性“配餐”转变为困难群众的个性化“点餐”,实现“私人订制”。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点对点具体解决,精准到每个贫困户或具体贫困问题,让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因为管理和配置偏差而导致扶贫资源的虚耗。
扶贫开发,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民心工程。2015年,是我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关键一年。全面建成小康,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到2020年能否如期脱贫,重点在于建成全面小康的“硬骨头”能否啃下,而关键之处还在精准。只有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才能让困难群众摘掉贫困“帽子”,真正过上好日子。
事实上,早在201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精准识别,将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逾7亿人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然而,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明等问题,也进一步催生了种种社会怪相,比如,一些地方将成功“申贫” 视为政绩,还有不少地方相继走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无一不把矛头指向了粗放式的扶贫方式。
在此背景下,“精准”无疑抓住了当前扶贫工作的要害。众所周知,扶贫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节点地不断迫近,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能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决定能否啃下“硬骨头”,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因此,这也意味着,既往“大水漫灌”、“走马观花”、“手榴弹炸跳蚤”的粗放式扶贫工作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和扭转。精准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解决好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找准“穷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行动,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在扶贫上要做到精准,精确识别是前提。扶贫工作要进村入户,清楚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据了解,2014年我国启动了全国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精准扶贫还离不开对扶贫对象、扶贫资金,以及扶贫项目的精准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上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由政府的硬性“配餐”转变为困难群众的个性化“点餐”,实现“私人订制”。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点对点具体解决,精准到每个贫困户或具体贫困问题,让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因为管理和配置偏差而导致扶贫资源的虚耗。
扶贫开发,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民心工程。2015年,是我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关键一年。全面建成小康,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到2020年能否如期脱贫,重点在于建成全面小康的“硬骨头”能否啃下,而关键之处还在精准。只有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才能让困难群众摘掉贫困“帽子”,真正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