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鉅宏(Chao koiwang),澳門人,17歲赴台,本科就讀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現於台北藝術大學讀研究生四年級,主修電影創作。首部影片《錯過的美麗時光》於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節獲得“最佳短片導演獎”、“最佳短片攝影獎”,而後《少男的祈禱》在“第四屆班加羅爾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國際競賽組別”首獎。此外,《少》片亦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角逐獎項並進行展映。
約到他是一個巧合中的巧合。某一天,我在刷微博時偶然看到在台澳生周鉅宏所拍影片在印度拿獎的消息,試著在Google裡搜索了一下,找到了他的facebook、給他留言,然後約訪成功。
他其實和我想像中有些不一樣,有些瘦,挺高,沒有照片上看著的那麼肆意和張揚,反而帶著些大男生的靦腆;一坐下就開始聊影片,直入正題,直爽得讓我有些緩不過勁。
這個出生在司打口,長在黑沙環的澳門少年,中三的時候愛上電影,高中畢業後即離開家鄉,漂洋過海去台灣讀影像傳播。他說,其實當時也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澳門也沒有學校招收這方面的學生,正好喜歡電影,又考上台灣的學校,就去念了。一去就是八年。
如今的他坐在我面前,講著一口流利的台灣式國語,清淡地描述著十年前的自己,臉上帶著二十多歲大男生少有的從容表情。他坦言,“本科時候看過的電影,少說也有兩千部了吧。”然而,對於這個數據,他甚至覺得不夠多。
《錯過的美麗時光》是他大學的畢業作品,講述了一個因為在股市失敗負債累累的父親為了給兒子一個好的未來而買兇自殺的故事。整個影片節奏舒緩,色調暗沉卻充滿了溫情。21歲的他憑藉這部短片獲得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節“最佳短片導演獎”、“最佳短片攝影獎”。
“其實那個時候是比較不會拍的,所以那個故事比較悶,節奏很慢,但是剛好可能演員比較好,進入了那個情緒,出來的效果也就比較好。評委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個21歲的年輕人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但是其實真的只是因為當時比較不會拍。”對於這個獎項,他謙虛地說。
《少男的祈禱》與《錯過的美麗時光》片則完全相反,主題截然不同。
《少》片比較輕鬆。影片以穿梭在台灣街頭巷尾的黃色垃圾車為背景,描述了一名什麼都做不好的廢材男孩,在遇到美麗女清潔隊員後,發生的奇妙小旅程。影片道出了青春期男孩面對未來的彷徨,祈禱殘破人生的解救。
他介紹道,在台灣,垃圾都是由定時定點的垃圾車來回收的,住客需要將垃圾打包,在指定時間將垃圾交給垃圾車的清潔員。最開始,他是被垃圾車每次收垃圾時播放的《少女的祈禱》所吸引,而後經過一年半的籌備,有了這樣一個清新勵志的故事。
我很欽佩將生活裡不經意的事情講述得如此動人的人,有人是寫人生,有人是唱頌歌,而他,是透過斑駁光影講述故事。
“當時拍的時候還是蠻難的,對於學生片來說。首先我們找垃圾車就很難,如果他們環保袋不借我們用就完全沒辦法拍;而且有的時候拍攝需要封街。”
在拍《少男的祈禱》這部片的時候,主創除了自己外,還有一個製片和一個編劇,剩下的都是“友情贊助”。“其實台灣人情味很重,這個是和金錢完全沒有關係的。比如有一位體育主播,在台灣家喻戶曉,也會願意出鏡客串。”
《錯過的美麗時光》和《少男的祈禱》是他的故事,也就都會有他的影子。
“創作肯定不能是完全想像的,都會有原型,《少男的祈禱》的原型就會有我曾經的樣子,那時候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也比較喜歡體育,我就用到男主角身上。”
算起來,在我所接觸不多的電影人裡,他算很特別的一個人。
後來我通過網絡看完了他所有上傳的短片。成長的路徑很明顯,短片想表達的旋律像一杯口味純正的台灣熱奶茶,透著濃厚的感情。他說,對於社會主流價值觀來說,這樣勵志的正能量的東西會更容易走到人心裡。“東西創作出來就是想要給很多的人看的嘛。”
我想,語言可以騙人,品味可以假裝,唯一能夠留下憑證的,大概就是這些具有實質性的記錄了。
“其實我還只是介於學生跟專業中間。”他是這樣評價自己的。
每一個導演在自己的影片中都會有一些主題。我在採訪伊始的時候問他,拍電影是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東西。他笑了笑:“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但是之前我一直都答不出來,也是最近才稍微有些明白。如果將來拍長片的話,大概是想要描述那些看起來是失敗者的勵志人生吧。”
講述成功者並不算成功,頂多是記錄;但是講述失敗者卻沒有那麼多順風順水可以說,需要更多的孤勇與坦誠,這樣才能剖析出喜怒哀樂。
對於以後的風格,他則說,應該不會走文藝片的風格,這個應該給有些人生閱歷的人去拍,才會比較自然。“其實每一個故事都會傳達一個道理或者一種觀念,故事講得好也是很不錯的。”這和賣不賣座沒有必然的關係,只是他還是更喜歡講故事。
在最後,當我問及是否會獨立拍攝關於澳門的影片時,他竟然羞澀地笑著說,看機會吧,希望可以拍。
我也希望他能夠拍出更多更好的故事;有一天,我能去院線買他電影的票表示支持,看他講述他想要講述的東西。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4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約到他是一個巧合中的巧合。某一天,我在刷微博時偶然看到在台澳生周鉅宏所拍影片在印度拿獎的消息,試著在Google裡搜索了一下,找到了他的facebook、給他留言,然後約訪成功。
他其實和我想像中有些不一樣,有些瘦,挺高,沒有照片上看著的那麼肆意和張揚,反而帶著些大男生的靦腆;一坐下就開始聊影片,直入正題,直爽得讓我有些緩不過勁。
這個出生在司打口,長在黑沙環的澳門少年,中三的時候愛上電影,高中畢業後即離開家鄉,漂洋過海去台灣讀影像傳播。他說,其實當時也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澳門也沒有學校招收這方面的學生,正好喜歡電影,又考上台灣的學校,就去念了。一去就是八年。
如今的他坐在我面前,講著一口流利的台灣式國語,清淡地描述著十年前的自己,臉上帶著二十多歲大男生少有的從容表情。他坦言,“本科時候看過的電影,少說也有兩千部了吧。”然而,對於這個數據,他甚至覺得不夠多。
《錯過的美麗時光》是他大學的畢業作品,講述了一個因為在股市失敗負債累累的父親為了給兒子一個好的未來而買兇自殺的故事。整個影片節奏舒緩,色調暗沉卻充滿了溫情。21歲的他憑藉這部短片獲得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節“最佳短片導演獎”、“最佳短片攝影獎”。
“其實那個時候是比較不會拍的,所以那個故事比較悶,節奏很慢,但是剛好可能演員比較好,進入了那個情緒,出來的效果也就比較好。評委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個21歲的年輕人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但是其實真的只是因為當時比較不會拍。”對於這個獎項,他謙虛地說。
《少男的祈禱》與《錯過的美麗時光》片則完全相反,主題截然不同。
《少》片比較輕鬆。影片以穿梭在台灣街頭巷尾的黃色垃圾車為背景,描述了一名什麼都做不好的廢材男孩,在遇到美麗女清潔隊員後,發生的奇妙小旅程。影片道出了青春期男孩面對未來的彷徨,祈禱殘破人生的解救。
他介紹道,在台灣,垃圾都是由定時定點的垃圾車來回收的,住客需要將垃圾打包,在指定時間將垃圾交給垃圾車的清潔員。最開始,他是被垃圾車每次收垃圾時播放的《少女的祈禱》所吸引,而後經過一年半的籌備,有了這樣一個清新勵志的故事。
我很欽佩將生活裡不經意的事情講述得如此動人的人,有人是寫人生,有人是唱頌歌,而他,是透過斑駁光影講述故事。
“當時拍的時候還是蠻難的,對於學生片來說。首先我們找垃圾車就很難,如果他們環保袋不借我們用就完全沒辦法拍;而且有的時候拍攝需要封街。”
在拍《少男的祈禱》這部片的時候,主創除了自己外,還有一個製片和一個編劇,剩下的都是“友情贊助”。“其實台灣人情味很重,這個是和金錢完全沒有關係的。比如有一位體育主播,在台灣家喻戶曉,也會願意出鏡客串。”
《錯過的美麗時光》和《少男的祈禱》是他的故事,也就都會有他的影子。
“創作肯定不能是完全想像的,都會有原型,《少男的祈禱》的原型就會有我曾經的樣子,那時候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也比較喜歡體育,我就用到男主角身上。”
算起來,在我所接觸不多的電影人裡,他算很特別的一個人。
後來我通過網絡看完了他所有上傳的短片。成長的路徑很明顯,短片想表達的旋律像一杯口味純正的台灣熱奶茶,透著濃厚的感情。他說,對於社會主流價值觀來說,這樣勵志的正能量的東西會更容易走到人心裡。“東西創作出來就是想要給很多的人看的嘛。”
我想,語言可以騙人,品味可以假裝,唯一能夠留下憑證的,大概就是這些具有實質性的記錄了。
“其實我還只是介於學生跟專業中間。”他是這樣評價自己的。
每一個導演在自己的影片中都會有一些主題。我在採訪伊始的時候問他,拍電影是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東西。他笑了笑:“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但是之前我一直都答不出來,也是最近才稍微有些明白。如果將來拍長片的話,大概是想要描述那些看起來是失敗者的勵志人生吧。”
講述成功者並不算成功,頂多是記錄;但是講述失敗者卻沒有那麼多順風順水可以說,需要更多的孤勇與坦誠,這樣才能剖析出喜怒哀樂。
對於以後的風格,他則說,應該不會走文藝片的風格,這個應該給有些人生閱歷的人去拍,才會比較自然。“其實每一個故事都會傳達一個道理或者一種觀念,故事講得好也是很不錯的。”這和賣不賣座沒有必然的關係,只是他還是更喜歡講故事。
在最後,當我問及是否會獨立拍攝關於澳門的影片時,他竟然羞澀地笑著說,看機會吧,希望可以拍。
我也希望他能夠拍出更多更好的故事;有一天,我能去院線買他電影的票表示支持,看他講述他想要講述的東西。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4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