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转化痛苦呢?艾兹拉·贝达在他的《平常禅》一书给我们作了解答。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艾兹拉·贝达说,一般而言,我们根本不想和痛苦有任何牵扯,大部分的生物都会有这种反应。这似乎是演化过程中的自然倾向。但人类似乎更有能力将自己的痛苦扭曲成一般所说的苦难。
假设伴侣离开了我,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苦涩的窟窿,里面充斥着恐惧和渴望。妄念不停地转动着:“从此没人再等着我了。”“人生为何如此艰辛?”“一切又有什么意义?”这时本能的冲动一定是不想安住在那个充满抗拒和孤独的窟窿中,于是苦难便出现了。
只要一经验到痛苦,我们几乎立刻会产生抗拒。在身体的不适感之上,我们会很快地加上一层负面评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受不了了!”等等。不论我们是否将这些心声说出来,我们对它们都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强化了它们的摧毁力量。我们不将其视为一张移植过来的滤网,反而毫不质疑地当真了。这种对妄念的盲信,进一步固化了肉体上的疼痛感,而使它变成了更沉重的苦难。虽然在观念上我们都能接受佛陀所提出的苦谛,然而一旦真的感受到痛苦,却极不愿意和它产生牵扯。
当我们深陷痛苦时该如何修行呢? 艾兹拉·贝达说,这时如果在口头上告诉自己要“跟痛苦合一”或“没有所谓的自我”是既无助益,也无法带来慰藉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痛苦和苦难就是我们的道途及导师。当然这份理解还不至于让我们爱上自己的痛苦和苦难,可是它确实能使我们不再把痛苦当成敌人。我们一有了这份理解,面对人生的态度就起了根本上的变化。我们会开始面对人生各种的痛苦和苦难。
“朽木也能开花”是一则古老的禅宗谚语。我们经常以为痊愈意味着疾病和痛苦从此不再出现,其实痊愈并不意味肉体从此就没病了——如同朽木还能恢复青春一般。治疗并不是只针对肉体上的病症,有许多人被治愈了,但肉体仍然会生病死亡。也有许多肉体重获健康的人并没有真的痊愈。治疗指的是净化道途使自己能通往豁达的心性——一颗与众生一体的心。一旦能体悟到这份开放性,那么不论肉体发生了什么事,照样能开出鲜花来。
艾兹拉·贝达接着说,有时我们根本无处可逃。当你遭遇到最困难的情境时,你会很清楚自己再也逃不了了。但谁能告诉我们事情必须遭到何种地步才能放下抗拒的反应?谁又能告诉我们要花多久的时间才学得会心甘情愿地顺受?到什么时刻我们才明白人生的苦境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回顾那段最失落的日子,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场病和随之而来的所有包袱——我所有的苦难——全都是翻转我人生的触媒。
他提醒大家,要想转化痛苦和苦难,必须持之以恒地透视自己的信念,并且以温柔的觉知来觉察我们一直想逃避的部分。如果能以这种方式修练,我们就会发现苦难根本是多余的。这份洞察力会带给我们继续转化苦难的勇气,即使是那些看似永无止境的痛苦时刻,我们也会有勇气面对。从其中将生起一份对自己以及对全人类的慈悲之心。我们将发现痛苦和苦难并不是赛程的终点;原来它们才是最有效的觉醒工具。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艾兹拉·贝达说,一般而言,我们根本不想和痛苦有任何牵扯,大部分的生物都会有这种反应。这似乎是演化过程中的自然倾向。但人类似乎更有能力将自己的痛苦扭曲成一般所说的苦难。
假设伴侣离开了我,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苦涩的窟窿,里面充斥着恐惧和渴望。妄念不停地转动着:“从此没人再等着我了。”“人生为何如此艰辛?”“一切又有什么意义?”这时本能的冲动一定是不想安住在那个充满抗拒和孤独的窟窿中,于是苦难便出现了。
只要一经验到痛苦,我们几乎立刻会产生抗拒。在身体的不适感之上,我们会很快地加上一层负面评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受不了了!”等等。不论我们是否将这些心声说出来,我们对它们都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强化了它们的摧毁力量。我们不将其视为一张移植过来的滤网,反而毫不质疑地当真了。这种对妄念的盲信,进一步固化了肉体上的疼痛感,而使它变成了更沉重的苦难。虽然在观念上我们都能接受佛陀所提出的苦谛,然而一旦真的感受到痛苦,却极不愿意和它产生牵扯。
当我们深陷痛苦时该如何修行呢? 艾兹拉·贝达说,这时如果在口头上告诉自己要“跟痛苦合一”或“没有所谓的自我”是既无助益,也无法带来慰藉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痛苦和苦难就是我们的道途及导师。当然这份理解还不至于让我们爱上自己的痛苦和苦难,可是它确实能使我们不再把痛苦当成敌人。我们一有了这份理解,面对人生的态度就起了根本上的变化。我们会开始面对人生各种的痛苦和苦难。
“朽木也能开花”是一则古老的禅宗谚语。我们经常以为痊愈意味着疾病和痛苦从此不再出现,其实痊愈并不意味肉体从此就没病了——如同朽木还能恢复青春一般。治疗并不是只针对肉体上的病症,有许多人被治愈了,但肉体仍然会生病死亡。也有许多肉体重获健康的人并没有真的痊愈。治疗指的是净化道途使自己能通往豁达的心性——一颗与众生一体的心。一旦能体悟到这份开放性,那么不论肉体发生了什么事,照样能开出鲜花来。
艾兹拉·贝达接着说,有时我们根本无处可逃。当你遭遇到最困难的情境时,你会很清楚自己再也逃不了了。但谁能告诉我们事情必须遭到何种地步才能放下抗拒的反应?谁又能告诉我们要花多久的时间才学得会心甘情愿地顺受?到什么时刻我们才明白人生的苦境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回顾那段最失落的日子,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场病和随之而来的所有包袱——我所有的苦难——全都是翻转我人生的触媒。
他提醒大家,要想转化痛苦和苦难,必须持之以恒地透视自己的信念,并且以温柔的觉知来觉察我们一直想逃避的部分。如果能以这种方式修练,我们就会发现苦难根本是多余的。这份洞察力会带给我们继续转化苦难的勇气,即使是那些看似永无止境的痛苦时刻,我们也会有勇气面对。从其中将生起一份对自己以及对全人类的慈悲之心。我们将发现痛苦和苦难并不是赛程的终点;原来它们才是最有效的觉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