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欣赏教学呢?笔者总结了一些粗浅的教学策略,与广大音乐教育者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曾经说过:“音乐能教的只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真正的音乐是不能教的,真正的音乐是要听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通过欣赏,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正確地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能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采用更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欣赏教学,是很多老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 乐曲、歌曲教学前的欣赏与感受
(一) 课外自主欣赏策略
由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关注其他方面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其课前欣赏的兴趣和习惯。如在新课教学前,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将歌曲中的难点来进行交流等。当然,自主欣赏策略还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当通俗歌曲在教学中播放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他们可以头头是道地点评着各类的流行曲风,把师生共同引入了一个更宽泛的音乐世界,从乐曲的背景、音乐的风格、甚至到乐曲的配器,都能够一一涉及。此项策略耗时不长,却颇有成效,如果每周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地主持、参与、点评歌曲或乐曲,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音乐喜好动向,更利于在欣赏中互相触电,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而辐射到课内,让师生心有所悟,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 听觉切入欣赏策略
我们在新授乐曲时,也有许多不同的策略:1. 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演唱。一般合唱曲目建议听录音范唱;教师能胜任演唱的歌曲,应由教师进行声情并茂地演唱。课堂实效验证,学生更喜欢、更关注教师范唱歌曲。2. 看动画,帮助理解意境。在教授《唱脸谱》这首乐曲时,先由学生听音乐想象,再播放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3. 听节奏变化或速度变化,体验歌曲要表达的情绪。在教授《命运交响曲》时,请学生听一听主要片段,之中有着哪些变化。掌握由速度变化而产生的一首歌曲中的情绪变化,归纳因歌曲或乐曲速度、配乐、节拍发生变化,它所表达的情绪也可能发生对应的变化的道理,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奇妙。
二、 作品背景的挖掘和整合
(一) 收集、引导、组合策略
新的理念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层含义: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音乐课程内容的实施要以音乐文化为主干,要注重收集、引导、组合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从而达到传承音乐文化、拓宽意识文化视野、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目的。比如《雪绒花》一课,作为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广为流传。在教学中,可以挖掘相关的文化内涵,如包括与影片相关的背景材料(影片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的电影音乐素材等等);与欧洲音乐民俗文化相关的音乐知识(如约德尔调:一种源自奥地利和瑞士山区的民歌音调,以男子的假声模仿女子歌唱的小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运用信息延伸策略
有位音乐理论家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伴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图像声音相结合等方式,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给音乐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增添了砝码。因此,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音乐课堂教学更为精彩。
三、 作品主题的把握和内化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积极互动、相互发展、相互交往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应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如欣赏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出示了几幅代表音乐形象的图片,请学生们借鉴相关文学作品片段,选择图片的顺序。学生们一下子就有了兴趣,在交流中开拓思路,领会到这首古曲采用了类似文学作品的倒叙手法,明确了作品的主题,进而确定了图片的先后顺序。
在良好的师生交往中,传统的教学界限被打破,可以说是师生一起感受体验了音乐,一起提高了审美能力,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的状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欣赏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欣赏中的教育”和“通过欣赏进行教育”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获得美的享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美感的体验。
作者简介:
徐彦,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昆山第二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曾经说过:“音乐能教的只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真正的音乐是不能教的,真正的音乐是要听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通过欣赏,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正確地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能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采用更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欣赏教学,是很多老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 乐曲、歌曲教学前的欣赏与感受
(一) 课外自主欣赏策略
由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关注其他方面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其课前欣赏的兴趣和习惯。如在新课教学前,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将歌曲中的难点来进行交流等。当然,自主欣赏策略还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当通俗歌曲在教学中播放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他们可以头头是道地点评着各类的流行曲风,把师生共同引入了一个更宽泛的音乐世界,从乐曲的背景、音乐的风格、甚至到乐曲的配器,都能够一一涉及。此项策略耗时不长,却颇有成效,如果每周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地主持、参与、点评歌曲或乐曲,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音乐喜好动向,更利于在欣赏中互相触电,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而辐射到课内,让师生心有所悟,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 听觉切入欣赏策略
我们在新授乐曲时,也有许多不同的策略:1. 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演唱。一般合唱曲目建议听录音范唱;教师能胜任演唱的歌曲,应由教师进行声情并茂地演唱。课堂实效验证,学生更喜欢、更关注教师范唱歌曲。2. 看动画,帮助理解意境。在教授《唱脸谱》这首乐曲时,先由学生听音乐想象,再播放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3. 听节奏变化或速度变化,体验歌曲要表达的情绪。在教授《命运交响曲》时,请学生听一听主要片段,之中有着哪些变化。掌握由速度变化而产生的一首歌曲中的情绪变化,归纳因歌曲或乐曲速度、配乐、节拍发生变化,它所表达的情绪也可能发生对应的变化的道理,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奇妙。
二、 作品背景的挖掘和整合
(一) 收集、引导、组合策略
新的理念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层含义: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音乐课程内容的实施要以音乐文化为主干,要注重收集、引导、组合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从而达到传承音乐文化、拓宽意识文化视野、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目的。比如《雪绒花》一课,作为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广为流传。在教学中,可以挖掘相关的文化内涵,如包括与影片相关的背景材料(影片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的电影音乐素材等等);与欧洲音乐民俗文化相关的音乐知识(如约德尔调:一种源自奥地利和瑞士山区的民歌音调,以男子的假声模仿女子歌唱的小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运用信息延伸策略
有位音乐理论家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伴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图像声音相结合等方式,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给音乐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增添了砝码。因此,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音乐课堂教学更为精彩。
三、 作品主题的把握和内化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积极互动、相互发展、相互交往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应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如欣赏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出示了几幅代表音乐形象的图片,请学生们借鉴相关文学作品片段,选择图片的顺序。学生们一下子就有了兴趣,在交流中开拓思路,领会到这首古曲采用了类似文学作品的倒叙手法,明确了作品的主题,进而确定了图片的先后顺序。
在良好的师生交往中,传统的教学界限被打破,可以说是师生一起感受体验了音乐,一起提高了审美能力,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的状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欣赏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欣赏中的教育”和“通过欣赏进行教育”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获得美的享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美感的体验。
作者简介:
徐彦,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昆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