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声乐教学;方法;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5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55—01
声乐是幼师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的普遍规律外,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教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初学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声音的“白”、“虚、”、“漏”、“抖”等问题。为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首先把打开喉咙作为训练的第一步。喉咙打开了,共鸣就容易找到,气也容易下得来。我训练女高音同学打开喉咙的做法是:首先,打一个哈欠,保持状态,不许动。其次,收拢嘴唇成吹蜡烛的口形,保持住。第三,舌头软卧在口腔之中,舌尖抵触下牙根,保持。第四,用假声发乌( U)母音,从音高C2开始下行(do,bsi,la,so,fa)。第五,先闭紧声带后出气。第六,气的冲击点在小舌头,声音从鼻腔出来,不允许从嘴里喷出来。第七,感觉口腔内很大,像漱口时含了一包水,但鼻腔又很空。按照这几个步骤发出的U母音,喉咙就基本上打开了。为了便于记忆我总结为“假、大、空”的U练习法,U音练好后,我还要求学生把口张大,上下牙之间放进一个食指练衣(i)母音。我训练学生打开喉咙基本上就采用这样的做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总是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比方说,我把唱高音时的运气比喻为上厕所时使的那股劲,既形象又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让学生获得面罩共鸣
“面罩”,其部位在人的面部,确切地说就是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所谓面罩共鸣实际上就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这是歌唱者演唱时的一种自我感觉。当找到这种感觉时,会觉得在“面罩”部位有一种轻微的振动感。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吉诘贝基认为“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声音的共鸣焦点和支持点。歌唱家帕瓦洛蒂认为“面部声音的共鸣,使我感觉像一个盒子”。谁掌握了“面罩”的奥秘,谁就找到了歌唱的真谛,事实上喉咙打开了,很快会找到面罩共鸣的存在。
为获得面罩共鸣,我要求学生整个面部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面带微笑,颌关节打开,让打哈欠微笑的状态始终贯穿在整个歌唱之中,这样的声音容易进入面罩。幼师专业也有个别男同学,在具体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他们喉结安放的位置,喉结的位置对面罩共鸣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观察我发现,唱歌时喉结上提的,唱不出优美的声音,而喉结下沉而稳定的学生非常好教。为解决喉结位置问题,我用了比较原始的办法,那就是照着镜子唱或用手扶住喉头唱。当然,这需要反复练习、逐步提高。
三、如何教学生得到呼吸支持
让学生获得“面罩共鸣”,还必须注意声音与气息支持点的关系,高音位置必须要以深厚的气息支持点为基础,脱离气息支持而盲目地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只能是纸上谈兵。勿庸置疑,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灵活运用。声乐教育家卡鲁索曾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通向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初学者往往会产生气短的现象。有的唱一乐句到尾音延长不了;有的半道偷气;有的到高音气打不上去,音不够高,也不知如何使劲;有的呼吸不好,冒调、声音飘忽,离了谱;有的塌调,音老偏低。这都是由于呼吸方法不对头,或是呼吸运动练得太少,声音与呼吸的配合找不到平衡,出现抖、摇、晃或强直等种种毛病。针对这些,我首先跟他们讲呼吸的基本动作:(一)深呼吸使横膈膜四周膨胀,不许抬肩膀,保持不动;(二)小腹向上托住;(三)吐气时两肋下也继续保持扩张,直到气吐尽为止。使他们觉得唱歌时横膈膜在工作。另外,我也让学生进行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多种练习,使他们感到横膈膜的支持。我发现一些学生气不够的原因,除了横膈膜保持不好外,另一个原因是歌唱时漏气,声带没闭紧,气没挡住。这时我教学生用憋气的办法,让他们唱歌时能控制住气,用假声带帮忙。个别同学唱歌时太紧张、太僵硬,演唱时觉得没有气,其实肺里还有不少的气没出来。这样的学生我让他们做些松弛、晃动身体的动作,或让他们投入感情去唱,使呼吸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就好了。还有的学生唱歌时爱拖拍子,唱得很慢,这也造成了气息不够,实际上只要掌握好速度,问题就解决了。
〔中图分类号〕 G65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55—01
声乐是幼师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的普遍规律外,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教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初学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声音的“白”、“虚、”、“漏”、“抖”等问题。为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首先把打开喉咙作为训练的第一步。喉咙打开了,共鸣就容易找到,气也容易下得来。我训练女高音同学打开喉咙的做法是:首先,打一个哈欠,保持状态,不许动。其次,收拢嘴唇成吹蜡烛的口形,保持住。第三,舌头软卧在口腔之中,舌尖抵触下牙根,保持。第四,用假声发乌( U)母音,从音高C2开始下行(do,bsi,la,so,fa)。第五,先闭紧声带后出气。第六,气的冲击点在小舌头,声音从鼻腔出来,不允许从嘴里喷出来。第七,感觉口腔内很大,像漱口时含了一包水,但鼻腔又很空。按照这几个步骤发出的U母音,喉咙就基本上打开了。为了便于记忆我总结为“假、大、空”的U练习法,U音练好后,我还要求学生把口张大,上下牙之间放进一个食指练衣(i)母音。我训练学生打开喉咙基本上就采用这样的做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总是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比方说,我把唱高音时的运气比喻为上厕所时使的那股劲,既形象又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让学生获得面罩共鸣
“面罩”,其部位在人的面部,确切地说就是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所谓面罩共鸣实际上就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这是歌唱者演唱时的一种自我感觉。当找到这种感觉时,会觉得在“面罩”部位有一种轻微的振动感。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吉诘贝基认为“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声音的共鸣焦点和支持点。歌唱家帕瓦洛蒂认为“面部声音的共鸣,使我感觉像一个盒子”。谁掌握了“面罩”的奥秘,谁就找到了歌唱的真谛,事实上喉咙打开了,很快会找到面罩共鸣的存在。
为获得面罩共鸣,我要求学生整个面部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面带微笑,颌关节打开,让打哈欠微笑的状态始终贯穿在整个歌唱之中,这样的声音容易进入面罩。幼师专业也有个别男同学,在具体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他们喉结安放的位置,喉结的位置对面罩共鸣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观察我发现,唱歌时喉结上提的,唱不出优美的声音,而喉结下沉而稳定的学生非常好教。为解决喉结位置问题,我用了比较原始的办法,那就是照着镜子唱或用手扶住喉头唱。当然,这需要反复练习、逐步提高。
三、如何教学生得到呼吸支持
让学生获得“面罩共鸣”,还必须注意声音与气息支持点的关系,高音位置必须要以深厚的气息支持点为基础,脱离气息支持而盲目地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只能是纸上谈兵。勿庸置疑,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灵活运用。声乐教育家卡鲁索曾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通向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初学者往往会产生气短的现象。有的唱一乐句到尾音延长不了;有的半道偷气;有的到高音气打不上去,音不够高,也不知如何使劲;有的呼吸不好,冒调、声音飘忽,离了谱;有的塌调,音老偏低。这都是由于呼吸方法不对头,或是呼吸运动练得太少,声音与呼吸的配合找不到平衡,出现抖、摇、晃或强直等种种毛病。针对这些,我首先跟他们讲呼吸的基本动作:(一)深呼吸使横膈膜四周膨胀,不许抬肩膀,保持不动;(二)小腹向上托住;(三)吐气时两肋下也继续保持扩张,直到气吐尽为止。使他们觉得唱歌时横膈膜在工作。另外,我也让学生进行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多种练习,使他们感到横膈膜的支持。我发现一些学生气不够的原因,除了横膈膜保持不好外,另一个原因是歌唱时漏气,声带没闭紧,气没挡住。这时我教学生用憋气的办法,让他们唱歌时能控制住气,用假声带帮忙。个别同学唱歌时太紧张、太僵硬,演唱时觉得没有气,其实肺里还有不少的气没出来。这样的学生我让他们做些松弛、晃动身体的动作,或让他们投入感情去唱,使呼吸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就好了。还有的学生唱歌时爱拖拍子,唱得很慢,这也造成了气息不够,实际上只要掌握好速度,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