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发力”治水方针,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抢抓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契机,水环境修复、水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水景观塑造、水资源管理协调发力,探索具有高淳特点的“护一城净水、绘两湖画廊、显水韵灵秀”治水兴水之路,一幅“河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高淳画卷正徐徐展开。
依水而兴:全力打造一座水韵之城
高淳地处长江支流水阳江、青弋江下游腹地,被固城湖、石臼湖、水阳江“两湖一江”所环绕,水域面积占了全区总面积的29.35%。在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我们突出水岸同治、点面结合,全域治理、全域保护、全域建设,努力让高淳的水变得更清更净。
水上全域管制,还河湖以清爽。每一条河、每一个湖的自然禀赋不同,水污染的问题原因各异。高淳从保护水环境入手,把全区369条(个)大小河湖全部纳入管控范围,将高淳侧固城湖、石臼湖湖堤内所有围网悉数拆除,恢复自由水面7500亩,在水阳江高淳段流域区全面停止水产养殖和水面发包7000亩。官溪河是链接长江、太湖两大流域的水上通道。过去,数百艘非生产性船只长期停靠在岸边,船民长期居住甚至办起餐饮,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还给防汛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如今,371艘趸船全部迁移拆解,官溪河已经成为了一条风景秀美的景观河。向畜禽养殖污染“亮剑”,将全区75%以上的面积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其余為限养区。经过一系列整治,高淳全域水质有了明显提升,2018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Ш类及以上水体比例始终保持在南京首位。
水是城市的命脉,城市文明的源泉。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岸上全域防治,让河湖更清澈。水环境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高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倒逼机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2003年开始毅然迁出红太阳、红宝丽两个本土上市公司投资达数十亿的化工产业基地,2015年率先完成了“三高两低”企业整治,累计关停企业69家。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最高标准的环评门槛,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先后环评否决项目75个,构建形成了新兴产业快进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产业快退、循环经济快升与落后产能快降、生态效益快增与能耗排放快减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模式。
面上全域整治,使河湖变清洁。高淳的治水攻略,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针对农村的实际,面子里子并重、地上地下统筹,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治理。从2009年起组织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到2011年成为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示范区,再到2013年率先推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高淳在全区滚动式、持续性开展靓村、清水、丰田、畅路、绿林于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覆盖面、受益率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先后在高淳召开。
以水为美:用心绘就一幅水美画卷
高淳境内江、河、湖、塘、库并存,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滋养了城市的发展,也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活水、亲水、兴水为目标,做好建水城、秀水景的“后半篇文章”,努力打通山水林田湖彼此间的“关节”和“经脉”,真正让水成为城市最灵动的音符。
因河施策,扮靓水景观。河流是城市的颜面,水是流动的风景。在治水过程中,高淳将水体治理与岸线美化、环境塑造结合起来,根据城市段、近郊段、田园段等河流水系分布和走势,合理布局湿地公园、滨水广场等功能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水系景观绿廊和临水观景平台,精心打造主题水景区,构建“魅力水乡示范带”,形成了绿线连通、水系畅通的全域水景长廊。每到初夏时分,“三十里荷花香”让络绎不绝的游客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靠水吃水,激活水效益。富集优越的水生态资源,是源源不竭的创富宝藏。勤劳的高淳人没有“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而是依托青山绿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目前,全区螃蟹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生态养殖比重超过60%,成为规模近20亿产值、跨度10余类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大产业”,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额达3072元。90%以上的螃蟹养殖面积都套养了青虾、龙虾、鲫鱼等水产品,仅青虾产量一年就达到500吨、产值4亿元。
传承保护,彰显水文化。高淳拥有物质类水文化遗产259处、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51处,市级以上水文化保护单位10处。这些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成为历代高淳人治水兴水的鲜明印记和宝贵财富。高淳正以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为契机,深入发掘世界上最古老人工运河—胥河、古代“抗洪神器”—水阳江水牮等水文化遗存,积极推进河流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有机融合,加快实施胥河风光带、茅东老闸保护等25个重点项目,统筹抓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工作,努力打造有文化有故事有内涵的“历史之河”“时代之河”。
因水制宜:坚决保护一方碧水清流
始终保持先发优势和先导意识,以全力争创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试点区为契机,高淳突出全域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续写碧水清流的新篇章,力争到2020年率先全域消除V类水体。
以“治”兴水,持续改善水环境。人水互动、人水和谐、人水共生,是所有高淳人的共同期待。我们坚持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一以贯之压紧压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责任,推进水生态修复,落实水污染防治。从2019年起每年疏浚农村河道河塘土方550万方以上,到2022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在水污染防控上,深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农村污水搜集管网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尽快实现永久性污泥处理处置或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
以“退”为进,恢复湖泊水生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上世纪50年代,高淳的“母亲湖”——固城湖面积约78平方公里,经过30年左右的湖滩围垦,湖面缩小至31.99平方公里,蓄水能力降低、水体流动减弱,区域水质也有下降趋势。为精心呵护好“母亲湖”、维护人口与资源环境“大平衡”,从2019年起,高淳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投入30亿元实施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退圩还湖工程的实施,既对改善太湖流域水质、提升长江流域防洪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将彻底改变城市形态和生态格局,释放出水资源、水安全、水景观的乘数效应,使高淳成为“拥湖发展之城”。
以“文”化人,守护水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让群众有了可观可触的获得感,也让大家倍加珍惜。高淳紧扣建设“南京南部生态涵养区”的目标,努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于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树牢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把绿色理念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社会风尚,让绿色发展在高淳深入人心,让绿水青山在高淳永续常驻。□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依水而兴:全力打造一座水韵之城
高淳地处长江支流水阳江、青弋江下游腹地,被固城湖、石臼湖、水阳江“两湖一江”所环绕,水域面积占了全区总面积的29.35%。在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我们突出水岸同治、点面结合,全域治理、全域保护、全域建设,努力让高淳的水变得更清更净。
水上全域管制,还河湖以清爽。每一条河、每一个湖的自然禀赋不同,水污染的问题原因各异。高淳从保护水环境入手,把全区369条(个)大小河湖全部纳入管控范围,将高淳侧固城湖、石臼湖湖堤内所有围网悉数拆除,恢复自由水面7500亩,在水阳江高淳段流域区全面停止水产养殖和水面发包7000亩。官溪河是链接长江、太湖两大流域的水上通道。过去,数百艘非生产性船只长期停靠在岸边,船民长期居住甚至办起餐饮,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还给防汛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如今,371艘趸船全部迁移拆解,官溪河已经成为了一条风景秀美的景观河。向畜禽养殖污染“亮剑”,将全区75%以上的面积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其余為限养区。经过一系列整治,高淳全域水质有了明显提升,2018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Ш类及以上水体比例始终保持在南京首位。
水是城市的命脉,城市文明的源泉。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岸上全域防治,让河湖更清澈。水环境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高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倒逼机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2003年开始毅然迁出红太阳、红宝丽两个本土上市公司投资达数十亿的化工产业基地,2015年率先完成了“三高两低”企业整治,累计关停企业69家。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最高标准的环评门槛,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先后环评否决项目75个,构建形成了新兴产业快进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产业快退、循环经济快升与落后产能快降、生态效益快增与能耗排放快减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模式。
面上全域整治,使河湖变清洁。高淳的治水攻略,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针对农村的实际,面子里子并重、地上地下统筹,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治理。从2009年起组织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到2011年成为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示范区,再到2013年率先推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高淳在全区滚动式、持续性开展靓村、清水、丰田、畅路、绿林于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覆盖面、受益率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先后在高淳召开。
以水为美:用心绘就一幅水美画卷
高淳境内江、河、湖、塘、库并存,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滋养了城市的发展,也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活水、亲水、兴水为目标,做好建水城、秀水景的“后半篇文章”,努力打通山水林田湖彼此间的“关节”和“经脉”,真正让水成为城市最灵动的音符。
因河施策,扮靓水景观。河流是城市的颜面,水是流动的风景。在治水过程中,高淳将水体治理与岸线美化、环境塑造结合起来,根据城市段、近郊段、田园段等河流水系分布和走势,合理布局湿地公园、滨水广场等功能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水系景观绿廊和临水观景平台,精心打造主题水景区,构建“魅力水乡示范带”,形成了绿线连通、水系畅通的全域水景长廊。每到初夏时分,“三十里荷花香”让络绎不绝的游客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靠水吃水,激活水效益。富集优越的水生态资源,是源源不竭的创富宝藏。勤劳的高淳人没有“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而是依托青山绿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目前,全区螃蟹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生态养殖比重超过60%,成为规模近20亿产值、跨度10余类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大产业”,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额达3072元。90%以上的螃蟹养殖面积都套养了青虾、龙虾、鲫鱼等水产品,仅青虾产量一年就达到500吨、产值4亿元。
传承保护,彰显水文化。高淳拥有物质类水文化遗产259处、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51处,市级以上水文化保护单位10处。这些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成为历代高淳人治水兴水的鲜明印记和宝贵财富。高淳正以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为契机,深入发掘世界上最古老人工运河—胥河、古代“抗洪神器”—水阳江水牮等水文化遗存,积极推进河流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有机融合,加快实施胥河风光带、茅东老闸保护等25个重点项目,统筹抓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工作,努力打造有文化有故事有内涵的“历史之河”“时代之河”。
因水制宜:坚决保护一方碧水清流
始终保持先发优势和先导意识,以全力争创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试点区为契机,高淳突出全域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续写碧水清流的新篇章,力争到2020年率先全域消除V类水体。
以“治”兴水,持续改善水环境。人水互动、人水和谐、人水共生,是所有高淳人的共同期待。我们坚持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一以贯之压紧压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责任,推进水生态修复,落实水污染防治。从2019年起每年疏浚农村河道河塘土方550万方以上,到2022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在水污染防控上,深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农村污水搜集管网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尽快实现永久性污泥处理处置或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
以“退”为进,恢复湖泊水生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上世纪50年代,高淳的“母亲湖”——固城湖面积约78平方公里,经过30年左右的湖滩围垦,湖面缩小至31.99平方公里,蓄水能力降低、水体流动减弱,区域水质也有下降趋势。为精心呵护好“母亲湖”、维护人口与资源环境“大平衡”,从2019年起,高淳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投入30亿元实施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退圩还湖工程的实施,既对改善太湖流域水质、提升长江流域防洪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将彻底改变城市形态和生态格局,释放出水资源、水安全、水景观的乘数效应,使高淳成为“拥湖发展之城”。
以“文”化人,守护水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让群众有了可观可触的获得感,也让大家倍加珍惜。高淳紧扣建设“南京南部生态涵养区”的目标,努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于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树牢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把绿色理念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社会风尚,让绿色发展在高淳深入人心,让绿水青山在高淳永续常驻。□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