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 目的 通过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统计学分析观察调脂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调脂饮分型加味;对照组常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以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及停药3个月后分别统计近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近远期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血脂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且稳定持久。
【关键词】血脂检测 统计学分析 调脂饮 辩证 中西医随机对照
随着血脂、脂蛋白的生理、生化、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与深入,有关血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边缘学科——脂类学(Lipidology)。血脂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已经渗透并应用于其他诸多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代谢综合证。血脂检测标准化与统计学分析也日益引起临床化学工作者的重视[1]。
本院自拟调脂饮根据高脂血症辩证分型不同如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气滞血瘀、热阻中焦[2]5种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数据与方法
1、1一般数据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在31-63岁之间,其中高胆固醇血症3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2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一般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调脂饮:何首乌15g 草决明20g 枸杞子30g 茵陈30g 郁金18g 山楂30g 泽泻15g。随症加减,肝肾阴虚型加用天麻、钩藤、山药、女贞子;气滞血瘀型加用柴胡、丹参、红花;脾肾阳虚型加肉桂、仙灵脾、茯苓;痰浊阻遏型加用薏米、半夏、陈皮、枳实;热阻中焦型加枳实、大黄。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日。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嘱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适量运动。
1、3观察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3个月后测血脂、肝肾功能。
1、4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拟标准确定。显效: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AI下降≥20%;有效:治疗后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mmol/L但<0.26mmol/L,AI下降≥10%但<20%;无效:治疗后血脂检测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停药3个月疗效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
2.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mmol/L, x±s )
3讨 论
调脂饮方用何首乌、枸杞子补益肝肾,配茵陈、泽泻清利湿热,以决明子、大黄导滞泄浊,茯苓、山楂渗湿消食,更用柴胡、郁金解郁活血,斡旋阴阳,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清热利湿、疏肝活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实验也表明,首乌、茵陈、泽泻都能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降低血脂和脂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有促进脂质的排泄和抗脂肪肝作用。山楂、丹参、茵陈都有扩张血管、增加灌流量的作用[4]。综上,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主要体现为多途径、多靶点、广谱降血脂、疗效稳定持久,副作用少等优点,明显优于西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数载脂蛋白和脂蛋白受体的CDNA和基因已先后被分离和鉴定,研究不同人群载脂蛋白多态性,或可探求其与本文5种辨证分型如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气滞血瘀、热阻中焦所致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目前就国内一般实验室而言,保证TC、TG、HDL-C和LDL-C四项血脂基本项目测定的准确可靠,注意检测方法与试剂剂量以及临床应用时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临床化学工作人员应重视血脂測定标准化,特别注意分析前变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否则会因结果不准确导致对危险对象作出错误的分类及不适当治疗或延误治疗。重要的是在于不断更新知识,改善实验室条件,严格操作规程,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为脂类代谢紊乱、高脂血证、AS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建斋.血脂分析在心血管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临床检验杂志,1997,15:310-312
[2]屠浩明.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06).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2:85-89.
[4]方圻.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6(3):169-173.
【摘要】 目的 通过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统计学分析观察调脂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调脂饮分型加味;对照组常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以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及停药3个月后分别统计近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近远期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血脂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且稳定持久。
【关键词】血脂检测 统计学分析 调脂饮 辩证 中西医随机对照
随着血脂、脂蛋白的生理、生化、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与深入,有关血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边缘学科——脂类学(Lipidology)。血脂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已经渗透并应用于其他诸多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代谢综合证。血脂检测标准化与统计学分析也日益引起临床化学工作者的重视[1]。
本院自拟调脂饮根据高脂血症辩证分型不同如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气滞血瘀、热阻中焦[2]5种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数据与方法
1、1一般数据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在31-63岁之间,其中高胆固醇血症3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2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一般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调脂饮:何首乌15g 草决明20g 枸杞子30g 茵陈30g 郁金18g 山楂30g 泽泻15g。随症加减,肝肾阴虚型加用天麻、钩藤、山药、女贞子;气滞血瘀型加用柴胡、丹参、红花;脾肾阳虚型加肉桂、仙灵脾、茯苓;痰浊阻遏型加用薏米、半夏、陈皮、枳实;热阻中焦型加枳实、大黄。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日。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嘱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适量运动。
1、3观察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3个月后测血脂、肝肾功能。
1、4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拟标准确定。显效: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AI下降≥20%;有效:治疗后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mmol/L但<0.26mmol/L,AI下降≥10%但<20%;无效:治疗后血脂检测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停药3个月疗效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
2.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mmol/L, x±s )
3讨 论
调脂饮方用何首乌、枸杞子补益肝肾,配茵陈、泽泻清利湿热,以决明子、大黄导滞泄浊,茯苓、山楂渗湿消食,更用柴胡、郁金解郁活血,斡旋阴阳,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清热利湿、疏肝活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实验也表明,首乌、茵陈、泽泻都能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降低血脂和脂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有促进脂质的排泄和抗脂肪肝作用。山楂、丹参、茵陈都有扩张血管、增加灌流量的作用[4]。综上,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主要体现为多途径、多靶点、广谱降血脂、疗效稳定持久,副作用少等优点,明显优于西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数载脂蛋白和脂蛋白受体的CDNA和基因已先后被分离和鉴定,研究不同人群载脂蛋白多态性,或可探求其与本文5种辨证分型如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气滞血瘀、热阻中焦所致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目前就国内一般实验室而言,保证TC、TG、HDL-C和LDL-C四项血脂基本项目测定的准确可靠,注意检测方法与试剂剂量以及临床应用时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临床化学工作人员应重视血脂測定标准化,特别注意分析前变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否则会因结果不准确导致对危险对象作出错误的分类及不适当治疗或延误治疗。重要的是在于不断更新知识,改善实验室条件,严格操作规程,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为脂类代谢紊乱、高脂血证、AS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建斋.血脂分析在心血管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临床检验杂志,1997,15:310-312
[2]屠浩明.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06).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2:85-89.
[4]方圻.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6(3):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