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201l年9月教育部再次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重要文件,强调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设置健康教育课程,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易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又担心被孤立,常出现既想封闭自己又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在性心理方面,表现性知识的缺乏、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在职业选择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常出现心态失衡,表现出嫉妒、自卑和焦虑等,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也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列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关注。在高等院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其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定位不清,对教育对象缺乏了解等,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议
(1)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心理教育课程性质定义为实践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讲授法、心理测试法、心理游戏等。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诱导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习得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为实现心理教学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挖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讲座和活动的积极的思想,向上的动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关注评价,及时指导。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关注课堂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不能武断地仅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实际采用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及时指导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
(4)利用网络平台,渗透心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领域和教学的各环节。高等院校可利用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契机,充分发挥校园网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交流心理知识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可实行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大学生随时进行心理咨询。
综上所述,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通过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开展及时有效的课后评价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成长与时俱进,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安 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征分析及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201l年9月教育部再次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重要文件,强调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设置健康教育课程,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易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又担心被孤立,常出现既想封闭自己又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在性心理方面,表现性知识的缺乏、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在职业选择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常出现心态失衡,表现出嫉妒、自卑和焦虑等,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也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列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关注。在高等院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其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定位不清,对教育对象缺乏了解等,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议
(1)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心理教育课程性质定义为实践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讲授法、心理测试法、心理游戏等。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诱导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习得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为实现心理教学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挖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讲座和活动的积极的思想,向上的动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关注评价,及时指导。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关注课堂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不能武断地仅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实际采用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及时指导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
(4)利用网络平台,渗透心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领域和教学的各环节。高等院校可利用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契机,充分发挥校园网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交流心理知识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可实行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大学生随时进行心理咨询。
综上所述,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通过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开展及时有效的课后评价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成长与时俱进,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安 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征分析及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