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让学生体验小古文学习的乐趣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古文,属于文言文,是古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记录与感悟。学习小古文,能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知语言的美妙、生活的志趣、思想的深邃。让学习小古文成为学生重拾童心、再忆幼时的一段美好体验。
  一、玩中问,疑中生趣
  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这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他们学习小古文的优势。小古文大多短浅又妙趣横生,容易吸引学生,又容易引起他们的思考,学生在玩中会产生各种问题,让知识的习得变得更加有趣。
  在教学《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让学生看与之有关的视频,教师让学生对“精卫”的长相进行提问,学生刚才看了一遍视频,将目光聚焦在填海上,没关注“精卫”的形象。于是他们就开始了一边问一边猜的模式。一个小组问,另外一个小组猜,看哪个组问得多。“精卫”的头是什么颜色,猜各种颜色的都有。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易的鸟,在头部画上花纹,学生立即说道,头部有花纹,教师展示出“文首”。有学生问,“文”应该写成“纹”,因为这儿是“花纹”的意思。在玩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什么都可以问。教师解释这是一个常见的文言现象,即通假字,“文”通“纹”。学生还可以相互问答,或一个问另一个边说边画。问中玩,玩中问,小古文给学生以启迪。
  二、玩中学,演中激趣
  学习小古文,大多让学生“知”,如果能让学生“行”,他们会更感兴趣。“行”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演一把古人的生活,感知文本呈现出来的美好。
  以《岁寒三友》为例,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从学校课外活动处借来古人的服装,让每个学生都穿上。然后再借来一株梅花的装饰品放在教室里。他们第一次穿上古人的服装,第一次模仿古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这是玩,但这又是学习,甚至是深度学习。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一个演父亲,另一个演儿子。教师先让他们将“儿侍父,立庭前”这句话表演出来。他们可能不能单独解读每个字的意思,但能从“侍”“立”中知道大概的意思。教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演,没有先去解读,也没让学生看视频。一组在表演的时候,另外一组还会去加“指导”。“儿子”笔直地站着,“父亲”弓着身子抚摸着“儿子”的头。这样的画面,让他们开怀大笑,让他们直接进入文本。有学生为了让表演逼真,让“儿子”站在講台下面,“父亲”站在讲台上面,从身高上就将彼此的身份展示出来。在玩中,学生感知着古人的礼仪。
  三、玩中讲,悟中促趣
  大多小古文都以精练的语言,简短地叙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有些人和事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也成为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让古人的故事走进他们的日常,成为“玩”的一部分。
  教师可每天早上让学生到前面来讲古人的故事,每周一个系列。有勤奋好学系列,有英勇救人系列,有诚实守信系列。学生讲的时候,要让他们尽量用文言文表达,可以夹杂一些日常用语。他们讲的时候很随意,可以加一些内容,可以带一些道具,可以变换场所。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中,能够感知他们对故事的喜爱。这种玩的方式,让他们收获了更多快乐,也能体验更多古人的智慧。
  小古文里有许多充满童趣、充满智慧、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如果能带着“玩性”去阅读,就能在阅读中收获一份乐趣,那整个小古文学习就会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原文: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解读:“茂密”一词说明森林里树木多、长得茂盛,为小动物提供有利遮蔽,所以老虎“寻找食物”很不容易,一边寻一边找。这一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茂密的森林不仅挡住了小动物们,也会遮住老虎的身体。这样一来狐狸竟没有发现老虎,因而从它的身边窜过。“窜过”说明狐狸速度快,反应灵敏。但是老虎一“扑”,
编入教材的文本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经典性,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绝佳范例。教师对这些“例子”的使用不能停留在肤浅层面,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其特点,可以是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可以是标新立异的表达顺序,也可以是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并寻求示范资源和写作实践之间的对接点,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下进行写作实践,从而使得范例的功能最大化。  一、揣摩独特的观察视角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究竟不同在何处呢?
童话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表达、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教学时应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共编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四篇童话,通过研读课前学习提示与课后习题,可以从中发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目标。笔者以此单元为例,基于童话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一、坚持适度解读,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编入教材中的每一篇童话都蕴含着特定的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助力呢?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提升点等,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向思维的深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倡导真问,去伪存真  真问即提出真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问题”
词语听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其听写过程是枯燥的,气氛是紧张的。教师可以转换听写思路,让词语听写呈现别样魅力。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词语听写为例,在听写策略与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下面我们开始听写词语。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课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  生:(齐)挨挨挤挤。  师:不错,现在你们来写一下这个词语。  (生书写,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配乐范读、生戴头饰表演读、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读书等各种环节。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上完课后年轻教师都说:“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好棒!这节课很流畅,很有感情!”专家则点评:“课堂应有思维的碰撞,教学不是盛装表演。”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教学不是盛装表演》的文章,把文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简洁、自然、高效、务实的示范
单纯的词语是客观而僵硬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詞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意蕴,正所谓“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生字词的学习就应该置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无论是理解认知,还是积累内化,亦或者是实践运用,都需要在语境下进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契合认知规律,让词语内涵更直观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真实可感的情境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动力。因此,文本中一些与学生生活实
倾听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以视域的融合、心灵的交流为目的的对话教学中,倾听既是基础,又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对不同学段的“听”也提出了要求:低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笔者认为,倾听是一种能力,教
相较于以往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更多,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呢?  一、想象  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由此可见,想象在诗歌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想象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令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张力。  如《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古诗词以洗练的语言、典雅的意韵、悠远的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我们的情思。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诗词意韵时,要注重丰富情感,培养诗情;注重滋养性格,形成诗心;注重升华情怀,走向诗化。  一、关注诗眼,品悟诗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外在物象引发诗人的感发,情到深处才能写出最真诚的诗篇。而这种内在的感发力量,诗人总会提纲挈领地融入诗眼来表达。如《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