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笔者的工作经验,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从中进一步针对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有效地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绿色建筑;特征;节能设计;节地设计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而建筑领域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在建造,使用过程中便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建筑业也理应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居住,工作,生活前提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通常被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 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 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3 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 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但是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等不足,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从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
国内绿色建筑的类别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评价体系由六类指标组成,分别是: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评价的等级分为:一星,二星,三星。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所有的绿色建筑都必须满足控制项的要求,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所需达到的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数目则各不相同(见表1—表2)
3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3.1 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 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 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行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點,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 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3.2.2 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2.3 绿色能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 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此外废橡胶加工而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拓宽思路,灵活采用这些新型绿色建材。
3.3 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傳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坚实的基础,其注重绿色建筑地域性、整体性以及建筑多功能复合性设计理念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建筑自身展示功能的日益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必将让更多人了解与体验,也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平.浅议绿色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06
[2]汤民,戴起旦.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J].浙江建筑,2007(S1).
关键词:绿色建筑;特征;节能设计;节地设计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而建筑领域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在建造,使用过程中便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建筑业也理应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居住,工作,生活前提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通常被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 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1.2 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1.3 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 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但是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等不足,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从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十分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
国内绿色建筑的类别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评价体系由六类指标组成,分别是: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评价的等级分为:一星,二星,三星。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所有的绿色建筑都必须满足控制项的要求,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所需达到的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数目则各不相同(见表1—表2)
3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3.1 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选址和布局要满足与环境“融为一体 统一协调”的原则,应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并避开风口,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此基础上还应再仔细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民居资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对象,提出最优化的居住模式。
3.2 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建筑行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點,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具体可参考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2.1 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3.2.2 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2.3 绿色能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 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此外废橡胶加工而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拓宽思路,灵活采用这些新型绿色建材。
3.3 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傳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坚实的基础,其注重绿色建筑地域性、整体性以及建筑多功能复合性设计理念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建筑自身展示功能的日益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必将让更多人了解与体验,也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平.浅议绿色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06
[2]汤民,戴起旦.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J].浙江建筑,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