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给侧改革应是体制改革,而现在常常被误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事实上依靠行政手段调结构很难成功
从理论上来说,大多数人都承认市场力量能促进资源从供过于求、效率低下的企业流出来,转向效率较高的企业,实现决策优化,也承认市场能有力激发创新和创业的活力,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但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且需要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放弃一切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往往步履维艰。
对于政府机关和官员来说,最顺手的就是老方法,即用行政手段干预。一方面下达指标压缩过剩产能,消除房地产库存,要求网络提速降费;另一方面设置各种各样的扶持基金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企图用高投资、高补贴推出一个科技创新的高潮。
供给侧改革应是体制改革,而现在常常被误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回到了老办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调结构。这点令人担心,这个办法恐怕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杠杆率已经超过了警戒线
2015年11月份,中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意味着我们从原来主要靠凯恩斯主义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长,转向以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领导决策思路的重要改变。
过去的主流思想是由需求侧的因素分析勘察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和寻求应对的方略。由这样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减速的原因是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的力量不足,所以应对的方略就是扩需求,保增长。但是执行这个方针若干年以后,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出现了两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投资回报递减。这些年来,每年刺激的力度并没有减弱,但是效率却是不断衰减,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杠杆率不断提高。去年应该说超过警戒线了,到现在还在继续提高,这样就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再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应对面临的挑战。
所以这个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在讨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不应该使用需求侧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对于中长期发展来说是无效的,弊端很大。
应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实现增长
从需求侧的分析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GDP总量、需求总量和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相等的。分析GDP总量变化的时候,可以从需求侧分析,也可以从供给侧去分析。供给侧因素主要是从增长来说,新增资本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从这个分析提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个是经济振荡,我们为什么发生经济增长?因为供给侧几个因素都在减弱,包括人口红利消失、增加投资难以为继、潜在增长率下降等。
解决这种震荡的处方就是通过纠正资源的误配,改变结构恶化的状况和建立兼容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积极性,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配置效果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效果。
所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其实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改变主要依靠投资实现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实现的增长。所以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发展方式转型的成败在于能否消除体制性障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实现转型的体制性障碍。正式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20年了,是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提出来的,但是直到现在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在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转型10年以后,就是2005-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进展这么慢?当时给出的结论是存在体制性障碍。我当时写了《中国增长方式的决策》,详细讲了当时有哪些体制性障碍,归结起来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使市场的作用不能发挥。
但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怎么才能解决呢?那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消除这些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的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并通过发挥市场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来实现转型。
行政干预很顺手 建立市场机制步履维艰
从三个月以来执行中央决定的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优化结构必须优化良好的体制机制,再辅助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结构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就是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的经济学文献里面很少用,但是西方有一些人,特别是欧洲人很喜欢用这个词,在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国际组织在欧洲国家推结构性改革。当时结构性改革说的是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也就是我们说的体制改革。但是和我们供给侧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被人理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回到了老办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调结构。这点令人担心,这个办法恐怕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应警惕改革空转
另外需要我们注意和加以改进的地方就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好像有点慢。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很多改革项目指导意见或者方案设计,都得到了中央深改小组的批示。但是这些顶层设计和指导意见以及一些具体实施方案的衔接好像存在问题。
有一些指导意见和方案不衔接,电力部门的人做了一些讨论,这种现象很明显。最近一个月以来,领导部门忙着发文件,下级部门忙着学文件,一个文件还没有学完,第二个文件又来了,这就叫做改革空转,或者说改革成为了修辞。这种批评,有一些可能不实,但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同时建议,领导部门和执行部门要充分协作,一项一项的改革,研讨它的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大多数人都承认市场力量能促进资源从供过于求、效率低下的企业流出来,转向效率较高的企业,实现决策优化,也承认市场能有力激发创新和创业的活力,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但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且需要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放弃一切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往往步履维艰。
对于政府机关和官员来说,最顺手的就是老方法,即用行政手段干预。一方面下达指标压缩过剩产能,消除房地产库存,要求网络提速降费;另一方面设置各种各样的扶持基金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企图用高投资、高补贴推出一个科技创新的高潮。
供给侧改革应是体制改革,而现在常常被误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回到了老办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调结构。这点令人担心,这个办法恐怕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杠杆率已经超过了警戒线
2015年11月份,中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意味着我们从原来主要靠凯恩斯主义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长,转向以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领导决策思路的重要改变。
过去的主流思想是由需求侧的因素分析勘察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和寻求应对的方略。由这样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减速的原因是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的力量不足,所以应对的方略就是扩需求,保增长。但是执行这个方针若干年以后,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出现了两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投资回报递减。这些年来,每年刺激的力度并没有减弱,但是效率却是不断衰减,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杠杆率不断提高。去年应该说超过警戒线了,到现在还在继续提高,这样就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再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应对面临的挑战。
所以这个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在讨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不应该使用需求侧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对于中长期发展来说是无效的,弊端很大。
应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实现增长
从需求侧的分析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GDP总量、需求总量和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相等的。分析GDP总量变化的时候,可以从需求侧分析,也可以从供给侧去分析。供给侧因素主要是从增长来说,新增资本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从这个分析提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个是经济振荡,我们为什么发生经济增长?因为供给侧几个因素都在减弱,包括人口红利消失、增加投资难以为继、潜在增长率下降等。
解决这种震荡的处方就是通过纠正资源的误配,改变结构恶化的状况和建立兼容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积极性,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配置效果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效果。
所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其实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改变主要依靠投资实现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实现的增长。所以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发展方式转型的成败在于能否消除体制性障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实现转型的体制性障碍。正式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20年了,是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提出来的,但是直到现在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在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转型10年以后,就是2005-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进展这么慢?当时给出的结论是存在体制性障碍。我当时写了《中国增长方式的决策》,详细讲了当时有哪些体制性障碍,归结起来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使市场的作用不能发挥。
但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怎么才能解决呢?那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消除这些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的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并通过发挥市场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来实现转型。
行政干预很顺手 建立市场机制步履维艰
从三个月以来执行中央决定的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优化结构必须优化良好的体制机制,再辅助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结构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就是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的经济学文献里面很少用,但是西方有一些人,特别是欧洲人很喜欢用这个词,在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国际组织在欧洲国家推结构性改革。当时结构性改革说的是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也就是我们说的体制改革。但是和我们供给侧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被人理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回到了老办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调结构。这点令人担心,这个办法恐怕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应警惕改革空转
另外需要我们注意和加以改进的地方就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好像有点慢。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很多改革项目指导意见或者方案设计,都得到了中央深改小组的批示。但是这些顶层设计和指导意见以及一些具体实施方案的衔接好像存在问题。
有一些指导意见和方案不衔接,电力部门的人做了一些讨论,这种现象很明显。最近一个月以来,领导部门忙着发文件,下级部门忙着学文件,一个文件还没有学完,第二个文件又来了,这就叫做改革空转,或者说改革成为了修辞。这种批评,有一些可能不实,但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同时建议,领导部门和执行部门要充分协作,一项一项的改革,研讨它的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