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贯彻,高效节能设计逐渐被应用在建筑设计中,这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的环境,保证人们的生活工作质量。本文就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建筑设计
一、节能建筑的重要性
1.能够有效节约能源。节能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这样能够有效缓解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2.能够有效提高居住质量。一般而言,居住质量的提高是源于建筑物热工缓解质量的提高,通常所使用的能源消耗方式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所以,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而节能建筑设计显然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3.能够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纵观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染属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筑采暖是其中重要的污染源。建筑中所使用的空调及采暖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然而,采用节能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生活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二、建筑节能设计在国内实施现状
1.技术水平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实用性。因为国内建筑节能设计理念起步较迟,因此具备的设计经验较少。我国节能建筑设计技术与外国发达国家一对比,差异很大,发展速度不仅慢且落后。现阶段建设节能设计行业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因此,设计师明年需要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且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节能设计技术,同时将其应用在建筑中,如此才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建筑设计水平整体往上升,从而壮大我国节能建筑设计发展规模。
2.开发商和设计者利益不统一。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项目开发商追求的主要是经济利益,因此,其以选择建筑资金投入较少的方案为主。但是,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其开展设计过程中,主要选择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因此,其不会过多考虑资金投入。由于两者追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对此,设计师和开放商两者选择建筑方案时,就会产生歧义,最终直接影响到节能建筑设计的有序开展。因为经济效益存在差异,造成节能设计发展速度过于缓慢。
三、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对策
1.使用具有节能且环保特点的材料。通常设计师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其会尽最大努力使用具有环保和能够循环再生特点的材料,一方面为了减少资源和能源耗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减少环境被污染,防止自然环境被破坏。比如添加有苯以及苯系物的油漆,设计人员应该将其淘汰,而更改为使用活性炭墙体和竹炭等对人体危害不大,并且还可以节能环保的新材料。另外,环保材料回收难度不大,同时还能够再次循环利用,能够防止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进而在最大的程度上保护环境。
2.开展节能设计时合理使用热工环境和通风性能。设计师开展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采光与朝向等一系列问题选择进行适当的思考。因此,其需要在遵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重点思考进行建筑节能作用,特别需要重点对建筑热工环境与通风性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思考,同时根据建筑环境的具体气候,应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构件,科学对建筑开展设计。另外,设计南向窗户时,需要科学设计层数,同时应用保温对策,降低热量耗损量,同时合理地扩大窗户范围,优化配置太阳辐射热资源。对另外朝向窗户进行设计时,为了减少热能被耗损,需要合理地缩小开窗范围。
3.自然通风的设计。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通风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温差的通风,即“烟囱效应”在建筑中的应用,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合理规划出“烟囱效应”的空间体系,充分利用这个空间以便达到拔风的作用,以达到室内通风的效果。
4.完善平面布局的结构。节能的建筑设计需要完全地应用自然资源起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布局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的朝向与体形格外关注。建筑在朝向方面的设计。建筑的朝向和它接到太阳的辐射量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会影响建筑物在节能方面产生的效果。建筑在朝向方面的不同,那么它所受到的太阳能量也不一样,在热量方面的损失量也随之改变。通常来说,节能建筑在设计方面想要实现的效果是在天冷的时候可以通过太阳照射使热量增加,在天热的时候能够采用自然风来进行温度的调节。建筑外形的设计。一般的情况,建筑外形的系数和建筑外形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建筑外形设计得简单,那么它的热量交换就会变少,节能的效果也就会变好。因此在节能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建筑外形方面设计不断地简化,才能够节省成本。
5.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可再生的能源主要包括水力能、风能、太陽能、生物能、潮汐能、浅层土壤热能、地表水体热能等,利用这些可再生的能源代替即将枯竭的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6.将新科技运用到节能建筑中。最近几年开发的节能施工策划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还必须要把新式的科学技术使用到节约能源施工中,使用国际上先进的措施、产品、技术、物料以及全套的措施,持续提升国内在低消耗方面的水准,如能够借助太阳能源、风能进行发电,使用这些新措施可以供应室内的用电量,还可以完成室内发电与室内温度的改变,进而确保室内居住舒适度。此外,还可以利用洁具同层后排水技术、浮筑楼板技术、双层架空地面系统、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等最新技术,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度。
四、对我国节能建筑设计的发展展望
1.节能建筑结构设计的展望。在今后的节能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更好的实现节能设计目标,应尽量完善建筑物的结构,提高自然光的利用率,以减少电能的消耗。与普通建筑相比,节能建筑的结构要在满足舒适、美观、安全等要求的基础上,以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另外,除了注重建筑物的整体朝向、小区多栋建筑间设计、建筑结构窗口设计等基本节能建筑结构设计项目以外,设计师应将自然光线、热量的利用作为主要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化的节能技术手段,使得结构设计与建筑节能之问的联系更加紧密。
2.节能建筑设计中材料的展望。在新时期的节能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节能材料的应用。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建筑设计目标的实现,我国在节能保温材料的研究与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我国保温板、保温砖等节能材料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外,随着人们环保节能意识的强化,节能材料在节能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也符合人们的需求,这为相关设计工作的全而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节能建筑设计理念的展望。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施工设计单位多考虑其建筑施工的成本、设计的户型,有效利用施工场地等因素,对建筑物朝向问题考虑较少。其实,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多以南北朝向为主,因为这样的朝向有利于室内的采光、热量的吸收与通风,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在过去的节能建筑设计中,只考虑如何设计能方便太阳能的使用,忽略了对环境、经济及人的影响,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于各种能源的利用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国的节能建筑设计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技术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完善。要加强节能建筑设计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环保型社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黄茜.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设计与评价及仿真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詹嵩嵩.关于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93.
[3]王科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 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建筑设计
一、节能建筑的重要性
1.能够有效节约能源。节能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这样能够有效缓解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2.能够有效提高居住质量。一般而言,居住质量的提高是源于建筑物热工缓解质量的提高,通常所使用的能源消耗方式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所以,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而节能建筑设计显然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3.能够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纵观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染属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筑采暖是其中重要的污染源。建筑中所使用的空调及采暖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然而,采用节能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生活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二、建筑节能设计在国内实施现状
1.技术水平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实用性。因为国内建筑节能设计理念起步较迟,因此具备的设计经验较少。我国节能建筑设计技术与外国发达国家一对比,差异很大,发展速度不仅慢且落后。现阶段建设节能设计行业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因此,设计师明年需要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且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节能设计技术,同时将其应用在建筑中,如此才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建筑设计水平整体往上升,从而壮大我国节能建筑设计发展规模。
2.开发商和设计者利益不统一。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项目开发商追求的主要是经济利益,因此,其以选择建筑资金投入较少的方案为主。但是,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其开展设计过程中,主要选择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因此,其不会过多考虑资金投入。由于两者追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对此,设计师和开放商两者选择建筑方案时,就会产生歧义,最终直接影响到节能建筑设计的有序开展。因为经济效益存在差异,造成节能设计发展速度过于缓慢。
三、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对策
1.使用具有节能且环保特点的材料。通常设计师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其会尽最大努力使用具有环保和能够循环再生特点的材料,一方面为了减少资源和能源耗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减少环境被污染,防止自然环境被破坏。比如添加有苯以及苯系物的油漆,设计人员应该将其淘汰,而更改为使用活性炭墙体和竹炭等对人体危害不大,并且还可以节能环保的新材料。另外,环保材料回收难度不大,同时还能够再次循环利用,能够防止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进而在最大的程度上保护环境。
2.开展节能设计时合理使用热工环境和通风性能。设计师开展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采光与朝向等一系列问题选择进行适当的思考。因此,其需要在遵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重点思考进行建筑节能作用,特别需要重点对建筑热工环境与通风性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思考,同时根据建筑环境的具体气候,应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构件,科学对建筑开展设计。另外,设计南向窗户时,需要科学设计层数,同时应用保温对策,降低热量耗损量,同时合理地扩大窗户范围,优化配置太阳辐射热资源。对另外朝向窗户进行设计时,为了减少热能被耗损,需要合理地缩小开窗范围。
3.自然通风的设计。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通风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温差的通风,即“烟囱效应”在建筑中的应用,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合理规划出“烟囱效应”的空间体系,充分利用这个空间以便达到拔风的作用,以达到室内通风的效果。
4.完善平面布局的结构。节能的建筑设计需要完全地应用自然资源起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布局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的朝向与体形格外关注。建筑在朝向方面的设计。建筑的朝向和它接到太阳的辐射量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会影响建筑物在节能方面产生的效果。建筑在朝向方面的不同,那么它所受到的太阳能量也不一样,在热量方面的损失量也随之改变。通常来说,节能建筑在设计方面想要实现的效果是在天冷的时候可以通过太阳照射使热量增加,在天热的时候能够采用自然风来进行温度的调节。建筑外形的设计。一般的情况,建筑外形的系数和建筑外形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建筑外形设计得简单,那么它的热量交换就会变少,节能的效果也就会变好。因此在节能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建筑外形方面设计不断地简化,才能够节省成本。
5.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可再生的能源主要包括水力能、风能、太陽能、生物能、潮汐能、浅层土壤热能、地表水体热能等,利用这些可再生的能源代替即将枯竭的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6.将新科技运用到节能建筑中。最近几年开发的节能施工策划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还必须要把新式的科学技术使用到节约能源施工中,使用国际上先进的措施、产品、技术、物料以及全套的措施,持续提升国内在低消耗方面的水准,如能够借助太阳能源、风能进行发电,使用这些新措施可以供应室内的用电量,还可以完成室内发电与室内温度的改变,进而确保室内居住舒适度。此外,还可以利用洁具同层后排水技术、浮筑楼板技术、双层架空地面系统、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等最新技术,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度。
四、对我国节能建筑设计的发展展望
1.节能建筑结构设计的展望。在今后的节能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更好的实现节能设计目标,应尽量完善建筑物的结构,提高自然光的利用率,以减少电能的消耗。与普通建筑相比,节能建筑的结构要在满足舒适、美观、安全等要求的基础上,以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另外,除了注重建筑物的整体朝向、小区多栋建筑间设计、建筑结构窗口设计等基本节能建筑结构设计项目以外,设计师应将自然光线、热量的利用作为主要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化的节能技术手段,使得结构设计与建筑节能之问的联系更加紧密。
2.节能建筑设计中材料的展望。在新时期的节能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节能材料的应用。近年来,为了促进节能建筑设计目标的实现,我国在节能保温材料的研究与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我国保温板、保温砖等节能材料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外,随着人们环保节能意识的强化,节能材料在节能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也符合人们的需求,这为相关设计工作的全而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节能建筑设计理念的展望。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施工设计单位多考虑其建筑施工的成本、设计的户型,有效利用施工场地等因素,对建筑物朝向问题考虑较少。其实,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多以南北朝向为主,因为这样的朝向有利于室内的采光、热量的吸收与通风,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在过去的节能建筑设计中,只考虑如何设计能方便太阳能的使用,忽略了对环境、经济及人的影响,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于各种能源的利用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国的节能建筑设计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技术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完善。要加强节能建筑设计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环保型社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黄茜.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设计与评价及仿真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詹嵩嵩.关于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93.
[3]王科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