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更宽·站得更高·思得更细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fe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想得更宽——联系时代背景宏观思考历史问题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查是高考基本的历史思维。2012年各地高考中出现比较多的是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的试题,这种试题考查考生的两种能力:一种是静态考查考生对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国内、国际背景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另一种是动态考查考生对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脉络和主要历史事件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例1】2012年高考广东文综B卷第38题第(3)小题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第(3)小题有两问,第一问,结合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把莎拉发现的现象定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联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背景进行答题。国内:经济上相对落后,百废待兴;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国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彼此敌对。第二问,从材料三来看时间定格在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经济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交上,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可联系这一背景做答。
  接下来看一下2012年高考题中另一类动态考查的试题。
  【例2】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
  材料二 略。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19世纪世博会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世博会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回答变化的原因则要理清19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19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的冷战和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等。19世纪世博会之所以关注科技与工业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世博会之所以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主要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以及二战后冷战的威胁;之所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加速发展也导致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出现。
  二、站得更高——立足哲学高度思考历史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在思考历史问题时应该把这些最一般的规律和学问放在第一位。
  【例3】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9题第(3)小题: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既要看到它曾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如短期内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又要看到这种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的弊端。长期来看,这一模式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对苏联后来的影响来看是失败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从积极影响来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当然也要看到这种模式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思得更细——依托史料情境、生活经验微观剖析历史现象
  我们思考历史现象时往往从宏观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背景等角度来思考,然而很多历史问题不能仅仅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还需走进历史,用一种参与、感知、体验的角度微观剖析历史现象,以提高思维的准确度。
  【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第(2)小题: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给出很多有关近代南通经济发展原因的信息,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再结合图11信息可知,南通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材料三中提到“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联系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原因可知,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材料三中还有一个信息往往容易被考生遗漏:“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后,这道题的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主题突出、案例分析”式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有助于落实高中区域地理的育人功能,也顺应了全国卷的高考命题趋势。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压缩初中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主线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设计典型教学案例;总结提升,增强教学的系统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中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
【摘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教学的重点课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贴切的英语情景,让学生筑牢基礎知识根基,并发散其思维,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英语教学; 培养  【作者简介】杨文燕(1976.01-),女,福建漳州人,漳州玉兰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策略。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各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以对史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当前教学工作需要以实用性为主要教学目的,这种教学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全能型实用性人才。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需要引起重视。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中职英语教学需达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中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就业的基本需求。  【关
纵观历年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是困扰考生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构建知识网络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能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这有助于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能将知识有序存储起来,在需要调用时能从头脑中快速提取。更重要的是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文本材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中隐性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以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鉴于此,我们可以参照如下顺序来丰富教学内容。  一、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  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完成标准的依据,规定了考试考查知识的范围,其中以形象动词“简述、了解、知道、探讨”等明确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明确了教学三维目标与以往内容相比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创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一、翻转课堂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课程的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
选择题是政治高考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高考卷中有12题,共48分,占了单科近一半的分数,这块成绩的稳定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不容小觑。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有多种方法,本文所谈的小题练主要从选择题课堂训练角度进行分析。  一、小题练与目标激励法  在政治高考的选择题课堂训练中引入目标激励法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研究表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要体现问题的学科性、思维性、科学性,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与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创设历史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分析史料和图表,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近年来,随着教育界
有史学家曾说过:“一分史料一分货,十分史料十分货,没有史料不出货。”可见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史料,还原历史细节,可以增加历史的感染力,提升教学的魅力,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课外史料,将课外史料和历史教材进行有效融合,是我们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为例,浅谈课外史料与高中历史教材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