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等職业教育正经历着更深层次的变革,如何实现高职“能力本位”的理念,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结合我校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
1.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就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2.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引入了“能力本位”“企业本位”的理念,注重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陈旧,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大多数院校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以学科知识和理论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 “企业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另外还存在理论课程内容跟不上行业实际发展,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实训实习基地功能单一,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
3.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3.1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目标
通过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明确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专业定位
以工程造价的职业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根据对工程造价行业调查,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工程成本核算员、计划统计员、资料员等岗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岗位能力:土建、安装和装饰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编制能力,综合单价的组价能力,工程概、预、结算编制和审核的能力,招标投标文件编制能力,合同管理与索赔能力,以及熟练运用计价软件的能力。
(2)课程改革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3)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能力,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3.2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3.2.1 确定核心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专业类型职业导向,教学类型行动导向,课程类型过程导向。”这是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对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精辟论述,也是我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通过多次的调研与论证,我校确立课程开发的流程为: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核心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课程评估与反馈。
通过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分析,本着以够用为原则将几门基础理论课合并,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把原来的一门实践类课拆分成几门课,加大实训的力度,力求使学生掌握,从而确定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计价技术准备工作、工程计价经济准备工作、工程量清单编制、综合单价确定、商务标调整封装、建筑工程结算、工程计价软件实训等。以《综合单价确定》课程为例,介绍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改革尝试。
通过对造价员岗位的分析,确定和《综合单价确定》课程相关的工程任务(详见图1《综合单价确定》课程分析),以工程任务为载体设置了三个项目、十一个教学情境(详见图2项目教学任务分解),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3.2.2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主要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如识图能力、计算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实践是获得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按照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以三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知识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如图3所示。
(1)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共开设11门专业课和9门技能课,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习题课、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等多种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很多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达到了1:1的比例或者更高。目前,专业核心课程都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个典型的小型工程项目,边教边学,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中型工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中实训。
(2)重视综合实训
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虽然在校时已经做过大量的练习,但到了工作岗位面对实际工程的大量图纸、招投标合同书、错综复杂的联系单、签证单,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碰到实际问题,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是学生上岗前的一次真实演练。我校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开设在第5学期,共需8周。综合实训的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群设计几个相关的综合实训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选择实训任务。通过综合实训的锻炼,使学生就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真正实现上岗就能顶岗。 (3)注重造价软件的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效率和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计价软件已经成为预算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之一。工程造价计价软件的普及,既是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因而,在让学生在掌握手工算量的同时,开设了《工程计价软件实训》课程,让学生熟悉市场上应用较普遍的计价软件的操作,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
3.2.3 课程考核改革
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是在课程修完后以笔试的方式进行测验。但一份试卷只能考察所要求掌握知识的极少一部分,且很大部分的知识点需要死记硬背,因此这种方式很难全面正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如何使课程考核体现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要求,我们尝试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技能测试、教师观察、竞赛、成果展示等,以达到对学生技能、能力、综合素质的合理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侧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有些课程是理论考试、实践技能、平时的出勤、作业、问答和社会实践等各占一定的比例,有些课程是按学生完成的一份项目成果来评价,还有些课程是以赛代考。这就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而不是期末考试的一锤子买卖,也强调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3.2.4 “双师型”教师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要能讲理论,又要求熟悉工程造价工作的全过程。
我校教师队伍采用“1+1”模式,即“1”(专职教师)与“1”(兼职教师)的结合,两类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我校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自主培养,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家级示范院校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并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行业和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到我校任教。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作者单位:1.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项目资助]: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04-A08。
參考文献:
[1]张键.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职业技术,2009 (6)
[2]邹劲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 教育论丛,2011 (10)
[3]冯桂云,曹双梅. 以“434”法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J]. 职教论坛,2011 (11)
[4]孙丽雅. 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职业技术,2006 (16):56期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
1. 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就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2.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引入了“能力本位”“企业本位”的理念,注重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陈旧,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大多数院校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以学科知识和理论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 “企业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另外还存在理论课程内容跟不上行业实际发展,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实训实习基地功能单一,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
3.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3.1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目标
通过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明确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专业定位
以工程造价的职业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根据对工程造价行业调查,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工程成本核算员、计划统计员、资料员等岗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岗位能力:土建、安装和装饰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编制能力,综合单价的组价能力,工程概、预、结算编制和审核的能力,招标投标文件编制能力,合同管理与索赔能力,以及熟练运用计价软件的能力。
(2)课程改革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3)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能力,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3.2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3.2.1 确定核心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专业类型职业导向,教学类型行动导向,课程类型过程导向。”这是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对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精辟论述,也是我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通过多次的调研与论证,我校确立课程开发的流程为: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核心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课程评估与反馈。
通过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分析,本着以够用为原则将几门基础理论课合并,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把原来的一门实践类课拆分成几门课,加大实训的力度,力求使学生掌握,从而确定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计价技术准备工作、工程计价经济准备工作、工程量清单编制、综合单价确定、商务标调整封装、建筑工程结算、工程计价软件实训等。以《综合单价确定》课程为例,介绍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改革尝试。
通过对造价员岗位的分析,确定和《综合单价确定》课程相关的工程任务(详见图1《综合单价确定》课程分析),以工程任务为载体设置了三个项目、十一个教学情境(详见图2项目教学任务分解),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3.2.2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主要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如识图能力、计算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实践是获得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按照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以三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知识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如图3所示。
(1)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共开设11门专业课和9门技能课,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习题课、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等多种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很多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达到了1:1的比例或者更高。目前,专业核心课程都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个典型的小型工程项目,边教边学,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中型工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中实训。
(2)重视综合实训
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虽然在校时已经做过大量的练习,但到了工作岗位面对实际工程的大量图纸、招投标合同书、错综复杂的联系单、签证单,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碰到实际问题,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是学生上岗前的一次真实演练。我校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开设在第5学期,共需8周。综合实训的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群设计几个相关的综合实训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选择实训任务。通过综合实训的锻炼,使学生就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真正实现上岗就能顶岗。 (3)注重造价软件的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效率和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计价软件已经成为预算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之一。工程造价计价软件的普及,既是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因而,在让学生在掌握手工算量的同时,开设了《工程计价软件实训》课程,让学生熟悉市场上应用较普遍的计价软件的操作,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
3.2.3 课程考核改革
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是在课程修完后以笔试的方式进行测验。但一份试卷只能考察所要求掌握知识的极少一部分,且很大部分的知识点需要死记硬背,因此这种方式很难全面正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如何使课程考核体现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要求,我们尝试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技能测试、教师观察、竞赛、成果展示等,以达到对学生技能、能力、综合素质的合理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侧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有些课程是理论考试、实践技能、平时的出勤、作业、问答和社会实践等各占一定的比例,有些课程是按学生完成的一份项目成果来评价,还有些课程是以赛代考。这就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而不是期末考试的一锤子买卖,也强调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3.2.4 “双师型”教师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要能讲理论,又要求熟悉工程造价工作的全过程。
我校教师队伍采用“1+1”模式,即“1”(专职教师)与“1”(兼职教师)的结合,两类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我校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自主培养,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家级示范院校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并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行业和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到我校任教。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作者单位:1.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项目资助]: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04-A08。
參考文献:
[1]张键.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职业技术,2009 (6)
[2]邹劲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 教育论丛,2011 (10)
[3]冯桂云,曹双梅. 以“434”法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J]. 职教论坛,2011 (11)
[4]孙丽雅. 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职业技术,2006 (16):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