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高奇逸 缅邈幽深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上,明清之际,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时期。从理论上,以董其昌为首而倡导的“南北宗论”,完成了对传统画史正统观的构建;而在实践领域,董其昌之后,中国画史便出现了两种风格和趣味并存的局面,一是主张摹古的“四王”传统画派,一是主张个性的“四僧”野逸画派。如今看来,就二者在中国传统画史中的影响和价值而言,可谓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所谓“四僧”者,即指八大山人、石涛、弘仁、石谿。四人之中,石谿的画迹见于著录和流传相对较少。这一方面说明了石谿画迹之难得可贵;一方面也说明了石谿既然被公认在“四僧”中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下面我们要讨论石谿的典范之作《秋山睛岚图》,即可为证。
  石谿(1612-1673年),湖南武陵人,俗姓刘,法名髡残,字介丘,又号石道人、白秃、电住道人、天壤残道者等,著有《浮查诗文集》数卷、《髡残禅偈》一卷、《大歇堂集》六卷,惜皆散佚。
  《秋山晴岚图》为山水立轴,纸本,水墨浅绛,外签庞国钧题“石谿上人山水真迹”。画心高186.5厘米,宽40.5厘米,石谿即作于康熙元年(1662年)农历十月,时年51岁。该图画高山流水之景,构图上以高远、深远取势。近景为水边斜坡亭台,枯柳杂树;中景溪壑宛转、夹岸高树,崖畔平地有茅屋数椽,参次错落,曲径萦绕,有板桥可通,微见一高士隐于丹枫黄叶清泉白石之间;远景一主峰郁拔而起,回抱处有危塔挺出,溪云上而锁其腰,飞瀑下而带其麓。整体感觉,可谓是丘壑深美,颇动人长林丰草之思;秋意正浓,实有天地大美不言之妙。
  就画面笔墨而言,山石土坡的处理,先以秃笔渴墨勾勒大形,略分阴阳向背之后,凹陷处再层层积墨,墨中略参花青,沉稳而透气。正面向阳处留出,以赭色晕染。最后轮廓再以或焦枯、或浓湿的墨笔勾勒提醒。杂树则先以中锋勾勒枝干,笔触生拙迟留,出枝偃仰生姿。岸边枯柳一株,取势巧妙,用笔精审,枯湿相参,尤有意度。叶法圈、点、勾并用,小混点、芥子点、垂叶点、米点、松针等各得其宜。树身亦以色笔点染,以示前后向背。远处主峰上群松也用点法,笔法细密,转巅下涧,蓬蓬在望。点景建筑物,用笔写出轮廓,略施敷染而有点睛之妙。云水作留白处理,惟有水纹略以寥寥枯笔勾出态势。其云之缥缈空灵,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而水之曲折逶迤,则似闻潺谖淙淙之声。水边崖隙,点缀杂草,方向各异,活跃画面。总而言之,整个用笔从容不迫,缓疾有势,笔断意连,生辣厚重;用墨则干湿浓淡,互相生发,枯而带润,浓而不塞;设色淡雅,与墨色形成了柔和的冷暖对比。
  石谿此画显然受到明末以来推崇元代大家画风的影响。石谿在山水师承上,以巨然为宗,尤其得力于元之王蒙、黄公望,并旁参梅道人、倪迂、文徵明、董其昌等。其好友程正揆富于书画收藏,黄公望《九泖三峰读书图》、王蒙《惠麓小隐图》、《紫芝山房图》等为石谿的取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经常在一起鉴赏古人书画,讨论笔法奥妙。石谿一次就体悟到:“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即使抛开他所临仿的具体作品不论,我们也可以从这幅作品所表现出的枯笔渴墨基调、构图上的取势穿插,与现在传世的如黄公望《富舂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之间,存在着间接历史的渊源。石谿的画格,乍看之下,如粗头乱服、似残山剩水;而仔细体会,实则却有一种孤高奇逸贯穿其中。
  在这幅《秋山晴岚图》上,有石谿一段长长的七言题跋,比常见石谿题跋之萧散随意显得更为讲究。其书法用笔圆浑流美,墨色浓淡有致,结体则有“小字如大字”之妙。其风格有近参董其昌、远法颜真卿《争座位帖》的意味。
  作者题识:“住世出世我不能,在山画山聊尔尔。庄斋破衲非用钱,四年涂抹这张纸。一笔两笔看不得,千峰万峰方如此。乾坤何处有此境,老僧弄出宁关理。造物虽然不寻闻,玉人看见岂鄙俚。只知了我一时情,不爱此纸何终抬。画毕出门小跻攀,爽爽精神看看山。有情看见云山岫,无心闻知钟度关。风来千林如虎啸,吓得僧人一大跳。足下谁知触石尖,跛跛蹯蹯忍且笑。归到禅房对画图,若即一番难告报。从兹不必蹄山门,淡墨吻毫穷奥妙。壬寅小春,漫写并记,石残者。”从这段题跋中我们得知,这幅《秋山晴岚图》是石髂用四年时间为了自娱而精心运就而成,非同一般率尔应酬之作。之所以如此,是石谿的作画行为,与他对于禅学的参悟是分不开的:程正揆说他“以笔墨作佛事,得无碍三昧”;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价其“奥境奇僻,缅邈幽深……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已,盖从蒲团上得来”云云。他自己也说“残僧本不知画,偶然坐禅后悟此六法”、“予因学道,偶以笔墨为戏,原非以此博名,然亦不知不觉堕其中”。他常常以禅论画,如其自云“年来学得巨公禅,草树湖山信手拈”、“一峰道人从笔墨三昧证阿罗汉者”;又借画谈禅,如与本幅作品作于同一时期的《物外田园书画册》(166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长题即大论禅的参悟问题。他自己曾这样描述他的日常生活:“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笔,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叫作一个人立于天地间不愧”。这一段可以用来作为《秋山晴岚图》上他自己题跋的注脚。
  《秋山晴岚图》曾经清代中期收藏家陆时化(1714-1779年)之子陆愚卿、近代收藏家韩斗文等人递藏。裱边为民国书画界和文化界名流:马一浮、张宗祥、瞿兑之、高存道、钟毓龙、庞国钧等人于1960年前后的鉴识题跋。其中,庞国钧的题跋云:“斗文每得名迹,必携之高氏书画舫共赏”,这里所谓的“高氏”,即指民国杭州高氏三杰:高野侯、高存道、高络园兄弟。这为我们道出了马一浮、张宗祥等人为《秋山晴岚图》书写题跋这一翰墨因缘的历史情景。
  根据著录和传世作品的数量来看,石谿作成《秋山晴岚图》的康熙元年(1662)的前后——具体的说是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之间,正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风格的成熟期。这幅《秋山晴岚图》图既然是石谿用四年时间为了自娱而精心运就而成,其风格的代表性就自不待言了,因而说这是一件石谿的典范之作,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了。
其他文献
由国内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雅昌艺术网发起的“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0)”及发布活动于4月28日正式落幕故宫。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历时四载,从全世界华人范围内进行评选,着重推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家,具有影响力的年度事件,鲜为人知的公益艺术事件等11大奖项,这些奖项由权威的专家评委评选得出。艺术中国的评委以注重学术为基准,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带领大众一起梳理过去一年的艺术市
期刊
2010年,是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于2011年4月20日上午在广州隆重开幕。此次展览除了“黎雄才绘画展”外,还有珍贵难得的“黎雄才文献展”、“黎雄才书法展”,分别展出。“文献展”以黎雄才手稿、生活照、写生稿等珍贵文献为主,以大量史料勾画了黎雄才先生的人生轨迹和艺术历程;而“书法展”则通过60余幅黎雄才的书法墨
期刊
吴灏    1930年,吴灏生于佛山,字子玉,号迟园,岭南画坛奇入之一。吴灏先生一门“系出筠清,望标南海”,祖上吴荣光善书画,精鉴别,为广东近代名学者祖父吴赤云亦富收藏,幼时祖父便命其学书、临《芥子园画谱》:父亲是中医,亦好书画。吴灏先生精摹古人名迹,并能深入古人骨髓,有过人的鉴赏眼光,除了深厚的家学,其交友投师多有幸遇。他早年入岭南艺苑师从赵少昂,后又考入丁衍庸主持的广东省立艺专学习西画,更与容
期刊
艺术评论在美国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时间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美国的每家媒体有它的风格、立场(投资方)、政治趋向,不强调主旋律却宣传它特有的观点。1962年创办于旧金山的Artforum杂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为评论家提供良好的编辑服务以及保持独立的批评态度,见证甚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艺术评论的规范化历程。  在安静的观察中,中国与美国的当代艺术评论有着怎样的区别?艺术评论在社会的位置如何?
期刊
相对于以艺术史和图像分析为基础的传统艺术评论,新艺术评论,或者说现当代艺术评论,频频出现西方20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符号学、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视觉文化等。西方20世纪以来的理论话语对艺术评论的介入之深,甚至呈现出哲学、文化批评等学科的文本相互难以厘清的状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这些术语的真正含义:表征、客体、意识、图式、解构、后现代等。这是因为旧有的评论话语对艺术现状的判断
期刊
香港著名收藏家、至乐楼主人何耀光先生(1907—2006)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向来备受海内外学界和艺坛重视。当中尤以明末清初时期的书画为最多最精,这与何耀光先生特别钟爱这个时期的书画家,息息相关。究其因由,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易代的百年动荡,孕育了不少忠臣、孝子、义士、遗民等,透过他们的言行和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凸显出一种磊落光明的气节与崇高的品格。何耀光先生对此非常欣赏及景仰,他曾谓: “耀光每遇法
期刊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亦发展迅速,辉煌迭现。其中的佛教雕塑历经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发展出石雕造像、彩塑佛像和金铜造像等诸多样式,并传承创新,经久不衰,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早期佛教雕塑呈现出浓郁的外来艺术风格,经过北朝至唐数百年间的发展融合,演变
期刊
2010年是德国迈森瓷厂诞生300周年。在300年中迈森瓷厂经历了11场战争和6种社会体制,但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迈森瓷厂的生产也从未间断过,甚至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凭借着这历史悠久且持续到现今的工艺,“迈森瓷器”成为了德国传统高卡当商品的贵族。据世界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评定,“迈森瓷器”至今在德国传统高档商品中是第二火知名品牌,仅次于保时捷跑车。在周年庆况之际,迈森瓷
期刊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室名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马衡晚年,在“三反”运动中不再担任故宫院长之职,
期刊
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于仕途进取,颇为淡泊。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屡欲起用,而顾文彬“皆辞之”。后虽勉强就任浙江宁绍道台,然久积于心的夙愿却是“筑楼存画、辞官回乡、颐养天年”。在过云楼等庭园落成后的第六天,顾文彬就辞官返家,沉潜于书画艺文之中,怡然自乐。  过云楼历经百年的收藏如今已如过眼云烟,所幸相当多数量之藏品已归公藏,今人尚可藉此一窥当年顾氏案头清供、心头所好。本文所要介绍的如元代六家写竹《竹林七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