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虚幻空间的不同方式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zi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具体探讨 “符号的创造”时,苏珊·朗格从意象入手,认为当艺术品作为纯粹的视觉形式与实物没有实际的或局部的关联时,就变成了意象。而意象的实质是抽象之物,荷载着思想。所以艺术是以幻象或类似幻象为媒介的范型化,使事物的形式抽象地呈现它们自身。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创造问题,一切艺术形式都是符号,所有符号形式都创造了幻想。苏珊·朗格认为造型艺术创造的是一种纯粹的虚幻空间,在此基础上,虚幻空间又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即虚幻的景致、虚幻的能动体积以种族领域。苏珊·朗格的艺术幻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却对现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虚幻;空间;形式;造型艺术
  正文:苏珊·朗格认为,一切造型艺术都在于表现某种视觉形式。她认为“虚幻空间”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是极具张力的定义,形式上它并不局限于物理世界,也并非二维或三维的界定。“幻象”的实质在于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力”,即作品生命的抒发与感悟。
  在《情感与形式》一书的第五、第六章中,朗格首先探讨的便是造型艺术是“虚幻的空间”这样一个主题。在开始探讨之前,她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画布上涂抹颜色的过程中创造了什么?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朗格通过对现实空间与绘画空间相比较的方式来加以说明。很显然,现实的生活空间是没有形状的,“只存在空间的关系,不存在具体的空间形状”。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实际上我们的确是每天都在用这样一个词,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如何如何——我们说我们的生活空间洁净,或是说我们的生活空间舒适。然而我们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空间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我们了解的你、我、他、房屋、土地等等名词的关系的集合,然而却不是我们能触摸到的有形状的实体。所以,我们才要用房屋、汽车等等这样的名词去给空间一个概念,似乎使之有了体积上的大小。然而艺术空间就不同了。一棵树、一个人、一片天空还有草地,通过油彩被涂抹出来之后,组成了一幅画,于是在这块小小的画布上就有了一个美丽的、通过我们的视觉把握到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被作者称为《蒙特芳丹的回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空间肯定与我们平时所把握到的空间有所不同,毕竟它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构造被创造出来的一个空间。用我们都熟知的理论来说,这个空间是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这个空间的形成要依赖于艺术家对种种形状的组织。也正是这种组织,让我们把握到这样一个与现实生活空间不同的“艺术”空间,所以,朗格说“这种纯粹的视觉空间是一种幻象”。它就像是我们看到的那种镜子“里面”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意象。而物理学家把这样的意象就叫做“虚幻空间”。所以,赋予一个实际上“毫无生气”的画面以活力的过程,就是把实际的空间材料即画布或纸面,转化为一个虚幻的空间,创造出艺术视野的基本幻象的过程。朗格在这里引用了雷登的一句话说:“我讨厌一张白纸……一张纸总是扰得我坐卧不安,它一被放在画架上,我就不由自主地要用炭精、铅笔或其他身们玩意儿涂抹,这个过程给了它生命。”因此,对于一个大画家而言,一张纸就不仅仅是张纸了,而是一个空间。在此基础之上,朗格对造型艺术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她指出,一幅绘画是一个完整的视觉区域。它的第一个作用便是创造一个独立的、内容齐备的情感空间,这个空间就像我们举目眺望现实世界,各种景致出现在眼前一样地自然。所以绘画艺术创造出的幻象也就是一个“虚幻的景致”。因为这毕竟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里所创造出来的空间。但是雕塑就不同了。它存在于一个三维的空间里,有体积,真实可感。不过苏珊·朗格也认为,实际上“并不存在雕塑作品的生命体,就使用来雕刻的木头也是无生命的物质,只有雕塑的形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由它形成的可视空间被赋予了生命,就像被中心的有机活动赋予了生命一样。它是一个虚幻的能动体积。”不过,还有一种虚幻空间的创造方式比虚幻的景致甚至虚幻生命体的创造方式都更为曼妙——那就是建筑。且如同虚幻景致是绘画的基本抽象、能动体积是雕塑的基本抽象一样,建筑的基本抽象可以叫做是“种族领域”。不过,这个领域不是一个固定事物,而是一种影响的范围。在这里她举了个马戏团的例子。她说无论马戏班子如何更换他们的位置,走南闯北地去表演,都始终是个独立自在的环境。从实际上讲,我们说营地设在某个地方;而从文化上讲,营地就是指某个文化场所。而这个场所,很显然就是被马戏班子施以影响的那么一个区域。所以,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幻象也就是一个“虚幻的种族领域”。
  除了建筑还有雕塑,就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它实际的空间形式与大小、色泽、材料、质感等都固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物质形式的背后,是更加强烈的感官与情感体验。首先,线条所表现的力量与雕塑给人的整体美感造成视觉与心理的冲击,例如,纵横起伏的肌肉,贴合在健硕的身体上。稍大比例的头部与胳膊增加了形体的美感,让人对大卫的站姿有无可抵抗的臣服感。左手上的道具将人带入战役中,腿部的动作显示这是备战的状态。颈部、胸部、腹部等部分的线条处理非常讲究,云石本身的质地与光泽,使其“肌肤”更接近真实人之肌肤,肌肉的线条与凸起程度也惊人的逼真。这雕塑不单是“一个有着美丽线条的人”的意味,更是“英雄大卫”的形象。
  中国传统艺术中也可以看出“生命性”。在徐悲鴻的《奔马图》中,虽无风力,飞扬的马鬓却尽显生命之力的磅礴。马蹄是静的但是却透着刚健的气息。整个马身的线条,从现实中抽离,却蕴含着生命力的节奏感。由于中国画的作画材料比较特殊,水与墨的融合,在宣纸上渲染。浓墨淡彩的变幻非常具有偶然性,留白与用墨的交替创造出的视觉效果非同一般。颜料为天然加工物制成,矿物、植物的色泽本就给人亲近感,颜料的气味都能加重认得感官体验。《奔马图》给人的冲击不只在于平面造型的布局和色彩,除了是画“马”,它唤起的精神力量不可估量,以至于激发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气节等作用,这种表现力便是幻象的魅力。
  苏珊·朗格的艺术创作论作为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是在继承了卡西尔符号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它的艺术创作论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艺术创作论,而是运用符号学思想,从“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基本命题出发,为传统艺术创造论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打开了一个新思路,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首先,苏珊·朗格的艺术创作论强调“形式”,即创造基本幻象,突出情感形式,使之可视、可听或可想象。其次,她的艺术创作论强调情感。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艺术形式凝聚着情感,二这种情感并非个人的瞬间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再次,朗格的艺术创造论强调“虚幻”。也就是各门类艺术都是应用不同材料,隔断其与现实的联系,创造独立,自足,完整的基本幻象。我们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概括与抽象,因而艺术不等同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中可以有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非实在的虚构成分,这是艺术创作应该遵循的。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事业单位包含很多高技术人才,在社会服务的提供、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服务型社会的构建等方面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职员思想观念滞后、人浮于事且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始终存在,致使公益类事业对科技文卫等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绩效管理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改进绩效管理方法的探究,推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制度的改革,最终实现事业
期刊
摘 要:党性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和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增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对四个维度进行有效的教育,本文主要围绕增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四个维度展开分析论述,主要是从四个维度方面对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四个维度  近年来,伴随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也在改革和创新
期刊
摘 要:构图作为绘画的一个根本性的内容,是每一个绘画者都需要认真学习反复推敲的重要部分,构图的基本法则已经在前人的摸索总结下日益完备,我们在平日的绘画创作中还要与自己的画面做结合。在绘画创作中,初期的灵感,画面的前期构图规划,画面的颜色黑白色块分配,都是关乎一幅画成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构图;创作步骤;画面情感  一、绘画创作中的要点  构图,是绘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一个被专
期刊
摘 要:禅宗是印度佛学思想在公元五世纪末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东土后,经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流传和隋唐时期的兴盛繁荣,在中唐时期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互交集和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佛教思想,并形成各种不同的佛教宗教流派。在中国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禅宗的流传时间最为长久,直到至今仍然延绵不绝,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思想家均从禅宗中汲取营养,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家建立
期刊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它能给人灵动通透的视觉感受和唯美质朴的艺术享受。河南虞城的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艳梅,通过一把剪刀,一张张纸,表达出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万千景象。她突破传统,独创了三维效果的立体剪纸,那千般妩媚的“金陵十二钗”、栩栩如生的“硕果”、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和古色古香的“商丘古城”,这些兼具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特色的剪纸,突破了单层剪纸的局限,颇具立体的美感
期刊
摘 要:翻译的根本任务即意义的再生。译者总是从意义出发,在语义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本文将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谈一谈为什么意义能够在交流中得到再生,以及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的几点原则。翻译是意义的表达和传递。无论是文言文到白话文,其他国家的语言到汉语,还是一个电脑编程到实际意义都是翻译,都是意义的交流。翻译是一种很广泛的活动。翻译在我们
期刊
摘 要:三农"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切实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偏远农村地区,贫困仍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此问题,需要以三农视角为出发点,集中开展对口扶贫工作。本文基于此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关键词:对口扶贫;三农;农村;对策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期刊
摘 要:吸湿快干针织面料由于具有优越的服用性能,从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详细探讨了吸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开发。  关键词:吸湿快干;针织面料;开发  舒适性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和研究是当前纺织品发展的一大趋势。针织品作为理想的贴身面料,除需宽松合体外,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热湿传递性能。因此,吸湿快干的针织服装面料愈来愈受到纺织品市场的青睐,成为当前纺织业竞相研制和开发的热点。  一、吸湿排汗纤维研发现状
期刊
摘 要:参照结构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有着独特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分析其“话语”研究的本质特征以及在文本叙事中的主体性再现,揭示其长处和局限性。女性主义叙事学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本分析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从“文体语气”、“叙述模式”和“叙述视角”三方面入手,细致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的本质特征;第二部分从“审丑与女性主体性”、“审美主体性重建”和“‘性别诗学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符号通过移动设备记录并且上传到了互联网之上,微博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信息共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现实中喂养宠物是人们自古以来的一种生活行为,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社交、感知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当养猫遇上互联网社交,“云吸猫”这一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之下悄然兴起。本文将以互联网“云吸猫”(“云养猫”)为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传播心理学视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