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中国不再是把“圣诞”读成是“生蛋”的闭塞大国,少了中国的圣诞节也将不完美。
11月18日,陈国娥已经开始忙着打电话预定酒店了。
不管是在自家屋里,还是在高档的酒店,不管是青菜萝卜,还是海参鲍鱼,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说着喜洋洋的话,绝对是陈女士家每年圣诞节的必选课。
上世纪80年代,正值风华之年的陈国娥还在浙江瑞安当地一家作坊式的加工厂里加工圣诞礼品。到了1993年,她和丈夫王育科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小厂,自主加工生产圣诞礼品,后于2003年,夫妻二人创办了加工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的圣诞礼品服务。
遥想当年第一次听到“圣诞节”这一名词,还误读成“生蛋节”的陈女士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小年青开洋荤,出了个“生蛋节”
把时间的镜头摇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盛行革命电影,什么《红灯记》、《沙家浜》……在一部描述朝鲜战争的革命电影中,出现了美国人向朝鲜发动“生蛋攻势”这一说法,令陈国娥当时匪夷所思。
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些新概念和新物质忽明忽暗地流入了国内,一些时髦的小年青赶上了这波西洋文化的潮流,开起了洋荤,才得知此“圣诞”非彼“生蛋”。
陈国娥家中有三个兄弟姐妹,当时的家境也还算过得去。父亲也曾送三个孩子去学校念书,可在当时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农村,女子上学要背负很大的压力。因此,没读几年书的陈国娥就早早的下地干活挣工分。农闲季节,她也会去些工厂打些小工。
在经历了七、八年的改革开放后,一些东部沿海城市慢慢都形成了市场经济的萌芽,一些作坊式的小加工厂也悄然兴起。在陈国娥的老家浙江瑞安就零星出现了几家圣诞礼品加工厂,陈国娥就在圣诞礼品加工厂里第一次亲密接触了圣诞。
十七、八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当时,一位同工厂做工的小年青不知从哪搞来一台半导体,神秘兮兮地告诉陈国娥,今天是外国的圣诞节,晚上唱歌跳舞好好庆祝一番。半导体在当时乃是贵重家电,稀罕之物,唱歌跳舞也是件有伤风化的事,半禁半开,至于“圣诞节”更是闻所未闻。三者相加,自然让他们这群小青年兴奋异常。当晚,也就是在西方满天满地都是圣诞老人和“铃儿响叮当”的时候,陈国娥在浙江瑞安的一间小屋里,听着半导体,跳着所谓的迪斯科,过起了圣诞。陈女士回忆起说:“自那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还很害怕,想着要是被父母知道,说不定就挨上一顿揍。呵呵……”
“生蛋节”出了个大金蛋
1993年,已成家的陈国娥渐渐感受到家庭经济的压力,看着周边一家家的小厂办起来,乡里乡亲的日子日益红火起来,陈国娥就和丈夫一商计,准备先办个小加工厂试试。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加工圣诞礼品,一来成本比较小,二来自己这小村庄订购的人也不少,三来自己好歹也懂些加工上的技巧,于是浙江省瑞安市佳泰工艺品厂就横空出世了。
几年下来,夫妻二人勤勤恳恳,把自家的小厂搞得有声有色,从单一的圣诞装饰球产品到拥有上百种的各式圣诞礼品,从年收入几万到年收入十几万,但不安于现状的陈国娥和丈夫王育科准备扩大规模,扩大销售,于是就有了“南下之举”。
2000千禧年,陈国娥和丈夫去广州参加了广交会。络绎不绝的客商、琳琅满目的同类商品、成交率高、成交量大等优点让他们夫妻二人大开眼界。此后,陈国娥他们共参加了6届广交会,建立了广阔的客户群,主要以欧洲客户为主,年成交金额更是高达百万,比以前翻了几番。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广交会上见识更多样式的圣诞产品,为自主开发研究新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工厂到一定规模,固定客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陈国娥夫妻二人选择转战义乌。如今,陈国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已拥有一间30平方左右的店面,一年四季专营圣诞相关的礼品装饰品等。
从一家生产单一圣诞装饰球的作坊式小厂,到现今可以生产1600多种不同种类的圣诞礼品的工厂;从一家年交易金额只有几万的小工厂,到现今的年交易额上百万的工厂;从只有几个零星小客户,到现今的固定客户达200多家,陈国娥夫妇在一个改革开放后的舶来物——圣诞节上,辟出一条创业致富道路。
少了中国的圣诞节将不完美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世界的工厂,也是世界圣诞的工厂。就义乌一个中国小城市,出口圣诞相关产品数量已经惊人。据业内人士称,2007年义乌圣诞礼品出口已扩展到100多个国家,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外销量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义乌圣诞礼品的出口额就超过5000万美元。而像陈国娥夫妇二人这样开办工厂生产圣诞节礼品的企业成千上万,靠着这舶来物“圣诞节”发家致富的人成千上万。据悉,除了原在义乌经商的上万名外商、每年参与圣诞礼品的采购之外,其他的外国客商也慕名而至,有的是专程从海外赶来现场采购圣诞礼品的。
今年,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国家家庭都纷纷节俭开支,减少采购圣诞礼品,但义乌还是位名副其实的世界“圣诞老人”,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还是会来中国义乌采购。陈国娥对记者说:“今年的生意明显比去年难做,但一些老客户还是会来采购圣诞礼品,只是数量上减少了。”
跨越三十年,改革三十年,开放三十年,中国吸收着、容纳着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不管是所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过中国特色圣诞节,还是作为世界的圣诞老人,向全球派发圣诞礼物,不可磨灭的事实是,如今的中国不再是把“圣诞”读成是“生蛋”的闭塞大国,少了中国的圣诞节也将不完美。
11月18日,陈国娥已经开始忙着打电话预定酒店了。
不管是在自家屋里,还是在高档的酒店,不管是青菜萝卜,还是海参鲍鱼,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说着喜洋洋的话,绝对是陈女士家每年圣诞节的必选课。
上世纪80年代,正值风华之年的陈国娥还在浙江瑞安当地一家作坊式的加工厂里加工圣诞礼品。到了1993年,她和丈夫王育科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小厂,自主加工生产圣诞礼品,后于2003年,夫妻二人创办了加工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的圣诞礼品服务。
遥想当年第一次听到“圣诞节”这一名词,还误读成“生蛋节”的陈女士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小年青开洋荤,出了个“生蛋节”
把时间的镜头摇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盛行革命电影,什么《红灯记》、《沙家浜》……在一部描述朝鲜战争的革命电影中,出现了美国人向朝鲜发动“生蛋攻势”这一说法,令陈国娥当时匪夷所思。
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些新概念和新物质忽明忽暗地流入了国内,一些时髦的小年青赶上了这波西洋文化的潮流,开起了洋荤,才得知此“圣诞”非彼“生蛋”。
陈国娥家中有三个兄弟姐妹,当时的家境也还算过得去。父亲也曾送三个孩子去学校念书,可在当时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农村,女子上学要背负很大的压力。因此,没读几年书的陈国娥就早早的下地干活挣工分。农闲季节,她也会去些工厂打些小工。
在经历了七、八年的改革开放后,一些东部沿海城市慢慢都形成了市场经济的萌芽,一些作坊式的小加工厂也悄然兴起。在陈国娥的老家浙江瑞安就零星出现了几家圣诞礼品加工厂,陈国娥就在圣诞礼品加工厂里第一次亲密接触了圣诞。
十七、八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当时,一位同工厂做工的小年青不知从哪搞来一台半导体,神秘兮兮地告诉陈国娥,今天是外国的圣诞节,晚上唱歌跳舞好好庆祝一番。半导体在当时乃是贵重家电,稀罕之物,唱歌跳舞也是件有伤风化的事,半禁半开,至于“圣诞节”更是闻所未闻。三者相加,自然让他们这群小青年兴奋异常。当晚,也就是在西方满天满地都是圣诞老人和“铃儿响叮当”的时候,陈国娥在浙江瑞安的一间小屋里,听着半导体,跳着所谓的迪斯科,过起了圣诞。陈女士回忆起说:“自那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还很害怕,想着要是被父母知道,说不定就挨上一顿揍。呵呵……”
“生蛋节”出了个大金蛋
1993年,已成家的陈国娥渐渐感受到家庭经济的压力,看着周边一家家的小厂办起来,乡里乡亲的日子日益红火起来,陈国娥就和丈夫一商计,准备先办个小加工厂试试。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加工圣诞礼品,一来成本比较小,二来自己这小村庄订购的人也不少,三来自己好歹也懂些加工上的技巧,于是浙江省瑞安市佳泰工艺品厂就横空出世了。
几年下来,夫妻二人勤勤恳恳,把自家的小厂搞得有声有色,从单一的圣诞装饰球产品到拥有上百种的各式圣诞礼品,从年收入几万到年收入十几万,但不安于现状的陈国娥和丈夫王育科准备扩大规模,扩大销售,于是就有了“南下之举”。
2000千禧年,陈国娥和丈夫去广州参加了广交会。络绎不绝的客商、琳琅满目的同类商品、成交率高、成交量大等优点让他们夫妻二人大开眼界。此后,陈国娥他们共参加了6届广交会,建立了广阔的客户群,主要以欧洲客户为主,年成交金额更是高达百万,比以前翻了几番。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广交会上见识更多样式的圣诞产品,为自主开发研究新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工厂到一定规模,固定客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陈国娥夫妻二人选择转战义乌。如今,陈国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已拥有一间30平方左右的店面,一年四季专营圣诞相关的礼品装饰品等。
从一家生产单一圣诞装饰球的作坊式小厂,到现今可以生产1600多种不同种类的圣诞礼品的工厂;从一家年交易金额只有几万的小工厂,到现今的年交易额上百万的工厂;从只有几个零星小客户,到现今的固定客户达200多家,陈国娥夫妇在一个改革开放后的舶来物——圣诞节上,辟出一条创业致富道路。
少了中国的圣诞节将不完美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世界的工厂,也是世界圣诞的工厂。就义乌一个中国小城市,出口圣诞相关产品数量已经惊人。据业内人士称,2007年义乌圣诞礼品出口已扩展到100多个国家,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外销量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义乌圣诞礼品的出口额就超过5000万美元。而像陈国娥夫妇二人这样开办工厂生产圣诞节礼品的企业成千上万,靠着这舶来物“圣诞节”发家致富的人成千上万。据悉,除了原在义乌经商的上万名外商、每年参与圣诞礼品的采购之外,其他的外国客商也慕名而至,有的是专程从海外赶来现场采购圣诞礼品的。
今年,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国家家庭都纷纷节俭开支,减少采购圣诞礼品,但义乌还是位名副其实的世界“圣诞老人”,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还是会来中国义乌采购。陈国娥对记者说:“今年的生意明显比去年难做,但一些老客户还是会来采购圣诞礼品,只是数量上减少了。”
跨越三十年,改革三十年,开放三十年,中国吸收着、容纳着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不管是所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过中国特色圣诞节,还是作为世界的圣诞老人,向全球派发圣诞礼物,不可磨灭的事实是,如今的中国不再是把“圣诞”读成是“生蛋”的闭塞大国,少了中国的圣诞节也将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