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中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归入中等或中等以下檔次。
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考场议论文,“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比如下面这个议论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该段文字观点明确,论据丰富,但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属于明显的“观点+论据”格局。写这类格局的议论文的同学有一个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该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结论句。比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那如何才能保证每一议论语段的标准化?可以尝试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比如《六国论》里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设分析。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片段里“假设分析法”的运用: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嘈杂与清脆皆成曲调;人生如酒,婉转悠长,热烈与缓淡亦沉醉。拔开蓝丝绒的乌云,一定是一片湛蓝无边的苍穹;追寻流水的踪迹,一定是清如许的源头。或许途中诱惑满目,或许路上艰难险阻,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强!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出身贫寒的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的壮举;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
辩证分析法——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要能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客观对象的实际出发,全盘考虑,合理分析、论证。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所讲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准确、透彻。倘若不从全局出发,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视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讲的道理就很难服人。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还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说法、意义分析法等,当然,大家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的分析说理方法。
如果各语段落实了“标准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结构,那么,这样的议论文想不得高分都难。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经典的“六段综合式结构”,即“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不要过于详尽。举例时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等假设句式把主要例子变成对比材料。
第五段,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辩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考场议论文,“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比如下面这个议论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该段文字观点明确,论据丰富,但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属于明显的“观点+论据”格局。写这类格局的议论文的同学有一个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该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结论句。比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那如何才能保证每一议论语段的标准化?可以尝试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比如《六国论》里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设分析。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片段里“假设分析法”的运用: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嘈杂与清脆皆成曲调;人生如酒,婉转悠长,热烈与缓淡亦沉醉。拔开蓝丝绒的乌云,一定是一片湛蓝无边的苍穹;追寻流水的踪迹,一定是清如许的源头。或许途中诱惑满目,或许路上艰难险阻,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强!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出身贫寒的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的壮举;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
辩证分析法——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要能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客观对象的实际出发,全盘考虑,合理分析、论证。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所讲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准确、透彻。倘若不从全局出发,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视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讲的道理就很难服人。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还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说法、意义分析法等,当然,大家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的分析说理方法。
如果各语段落实了“标准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结构,那么,这样的议论文想不得高分都难。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经典的“六段综合式结构”,即“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不要过于详尽。举例时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等假设句式把主要例子变成对比材料。
第五段,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辩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