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评价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应重视面向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而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呈现追求技能培养的显性效果,忽视了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养成角度,从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评价入手,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评价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篇章。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由此,教育评价进入新发展阶段,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等面向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焦点。
不同时期,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表述不同,但其核心要素均体现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高素质离不开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公共基础课程无疑在其中承担着较大比例和重要因素。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为其终身职业发展夯实基础。公共基础课主要指思政课、体育课、英语课、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根据个别专业需要开设的高职应用数学、应用物理,或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身体素质、综合能力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背景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中,一是各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普遍被大幅压缩,基础课程愈加边缘化,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二是基础课程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因其隐性化属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很难像专业技能一样得到快速培养效果);三是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缺乏新理念和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从而增加了人为因素。
为改变以上现状,本文从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养成角度,从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评价入手,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评价提供参考思路,以期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提供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科学依据。当前,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表现为:一是广度和深度不够。多数学校设置通用数学、英语、语文或应用文写作、思政,课程设置门类单一,内容多见普适性,与专业学科岗位贴合不够明显。二是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公共必修课程与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缺少系统设置,选修课的开设虽有指导性意见,但审核、实施和考核随意性大。公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应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促成其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或资格等的历时性发展。所以,面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能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提供科学依据,使教学评价回归到人的发展评价中。
第二,为各院校提供高職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性方案。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突出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堂更多关注课程教育和课程设计。当下,职业教育正经历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过程,伴随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方面的持续更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新挑战,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将助推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最大潜能,使其服务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在基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综合职业能力涉及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虽属于专业之外的能力,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能力。同时,引入了最新人才质量评价理念——“知识迁移”能力评价观念。笔者借鉴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ISO29990标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关的主要要素,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角度,构建反映学生关键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模型在高职英语课程的实际应用,验证其合理性、有效性。
1.公共基础课程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关的主要要素
依据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课程设置,梳理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注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主要指学业水平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或资格、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具体方法能力有整合信息与思想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表明了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文化、策略、情感、品德培养,以及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详见表1。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公共基础课程在总体性质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基础作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面向素质教育,立足职业需要,服务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习评价”和“学习服务评价”两方面,并反映学生的关键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将学业水平(体现方法能力)、知识迁移(体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力水平(体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和课程质量、特色与文化作为5个一级指标;选择反映学业水平的课程成绩、课程目标达成度、知识运用等14个反映课程综合教学效果的评测点设为二级指标;将课程成绩、岗位调查、能力反应等设为19个三级指标,初步形成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指标体系的评价应用设计
依据研究初步构建的公共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高职英语课程为例,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推行的诊断与改进内容,参照课程诊断改进的多个质控点,如课程授课计划、课程资源、教学条件、授课方式等进行教学质量监测,以提升课程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再通过实践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教师、学生、岗位调研,分析指标体系的认同度和评价效果。以下为各指标达成路径: 学业水平:借助学校智能教学平台获得学业课程成绩、学生到课率、成绩分析等相关数据与分析。
知识迁移:通过“云班课”“智慧树在线教育”等平台获得课程知识运用数据与分析;借助“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与学校、二级学院(部)相关文件获得相关成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岗位中知识的运用拟通过访谈专业课程教师获得(参考企业意见),再结合学校近三年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进行分析。
能力水平:访谈专业课程教师(参考企业意见),再结合学校近三年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进行分析;通过“问卷星”获得职业素养能力的相关数据与分析。
课程质量: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学校智能教学平台与学校、二级学院(部)相关文件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结合学校智能教学平台“教学评价”与“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分析获得。
特色与文化:通过“问卷星”,由教师、学生对课程特色及效果进行评价;展示反映地方或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及选修课开展情况、社会或媒体对相关教学、教师的报道或评价。
结 语
新时代,教学质量评价与职业发展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关注问题解决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性、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要系统规划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科学设置核心素养课程;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出发,关注“学习评价”和“学习服务评价”,全方位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技能、知识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面向素质教育、职业需求、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适用于、服务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德〕费利克思·劳耐尔.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德〕菲利克斯·劳耐尔,〔澳〕鲁珀特·麦克林.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M].赵志群,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3]周志刚,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3.
[4]吴俊强.ISO 29990国际职业教育管理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5]托马斯·A·安吉洛,K·帕特丽夏·克罗斯.课程评价技巧——大学教师手册(第二版)[M].唐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6]杨军强.高职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高教论坛,2018,1.
[7]BS ISO 21001:2018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EB/OL]. https://www.iso.org/standard/66266.html 2018.5
作者單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篇章。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由此,教育评价进入新发展阶段,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等面向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焦点。
不同时期,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表述不同,但其核心要素均体现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高素质离不开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公共基础课程无疑在其中承担着较大比例和重要因素。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为其终身职业发展夯实基础。公共基础课主要指思政课、体育课、英语课、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根据个别专业需要开设的高职应用数学、应用物理,或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身体素质、综合能力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背景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中,一是各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普遍被大幅压缩,基础课程愈加边缘化,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二是基础课程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因其隐性化属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很难像专业技能一样得到快速培养效果);三是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缺乏新理念和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从而增加了人为因素。
为改变以上现状,本文从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养成角度,从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评价入手,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评价提供参考思路,以期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提供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科学依据。当前,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表现为:一是广度和深度不够。多数学校设置通用数学、英语、语文或应用文写作、思政,课程设置门类单一,内容多见普适性,与专业学科岗位贴合不够明显。二是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公共必修课程与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缺少系统设置,选修课的开设虽有指导性意见,但审核、实施和考核随意性大。公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应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促成其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或资格等的历时性发展。所以,面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能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提供科学依据,使教学评价回归到人的发展评价中。
第二,为各院校提供高職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性方案。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突出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堂更多关注课程教育和课程设计。当下,职业教育正经历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过程,伴随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方面的持续更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新挑战,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将助推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最大潜能,使其服务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在基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综合职业能力涉及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虽属于专业之外的能力,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能力。同时,引入了最新人才质量评价理念——“知识迁移”能力评价观念。笔者借鉴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ISO29990标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关的主要要素,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角度,构建反映学生关键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模型在高职英语课程的实际应用,验证其合理性、有效性。
1.公共基础课程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关的主要要素
依据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课程设置,梳理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注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主要指学业水平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或资格、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具体方法能力有整合信息与思想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表明了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文化、策略、情感、品德培养,以及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详见表1。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公共基础课程在总体性质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基础作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面向素质教育,立足职业需要,服务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习评价”和“学习服务评价”两方面,并反映学生的关键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将学业水平(体现方法能力)、知识迁移(体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力水平(体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和课程质量、特色与文化作为5个一级指标;选择反映学业水平的课程成绩、课程目标达成度、知识运用等14个反映课程综合教学效果的评测点设为二级指标;将课程成绩、岗位调查、能力反应等设为19个三级指标,初步形成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指标体系的评价应用设计
依据研究初步构建的公共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高职英语课程为例,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推行的诊断与改进内容,参照课程诊断改进的多个质控点,如课程授课计划、课程资源、教学条件、授课方式等进行教学质量监测,以提升课程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再通过实践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教师、学生、岗位调研,分析指标体系的认同度和评价效果。以下为各指标达成路径: 学业水平:借助学校智能教学平台获得学业课程成绩、学生到课率、成绩分析等相关数据与分析。
知识迁移:通过“云班课”“智慧树在线教育”等平台获得课程知识运用数据与分析;借助“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与学校、二级学院(部)相关文件获得相关成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岗位中知识的运用拟通过访谈专业课程教师获得(参考企业意见),再结合学校近三年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进行分析。
能力水平:访谈专业课程教师(参考企业意见),再结合学校近三年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进行分析;通过“问卷星”获得职业素养能力的相关数据与分析。
课程质量: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学校智能教学平台与学校、二级学院(部)相关文件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结合学校智能教学平台“教学评价”与“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分析获得。
特色与文化:通过“问卷星”,由教师、学生对课程特色及效果进行评价;展示反映地方或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及选修课开展情况、社会或媒体对相关教学、教师的报道或评价。
结 语
新时代,教学质量评价与职业发展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关注问题解决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性、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要系统规划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科学设置核心素养课程;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出发,关注“学习评价”和“学习服务评价”,全方位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技能、知识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面向素质教育、职业需求、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适用于、服务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德〕费利克思·劳耐尔.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德〕菲利克斯·劳耐尔,〔澳〕鲁珀特·麦克林.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M].赵志群,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3]周志刚,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3.
[4]吴俊强.ISO 29990国际职业教育管理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5]托马斯·A·安吉洛,K·帕特丽夏·克罗斯.课程评价技巧——大学教师手册(第二版)[M].唐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6]杨军强.高职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高教论坛,2018,1.
[7]BS ISO 21001:2018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EB/OL]. https://www.iso.org/standard/66266.html 2018.5
作者單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