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意时尚
孟晖,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等,并译有《战争与电影》等。
古代设计家发明的“户外野营帐篷”,是对诗意生活的有力佐证。
如果利用苏轼的文学作品,梳理这位伟大文人时时流露的设计家才华,才真是很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探索。
十一世纪末,苏轼曾经短暂地担任过颍州太守。就在这里,治理政务之余,东坡居士仿佛天生的设计才华得到一次运用。当地风景很美,但是有一处很难对付的问题——河水在夏季会泛滥成沼,如果在河边修筑观景亭,那么入夏之后亭子便会淹在水中,无法登临。另一方面,假如于泛洪浸不到的地方立亭,则在其他三季又无法看到河边的景色。苏轼发明的对策是,由他亲自设计出一座活动亭子的结构方案,交付工匠制作成型。
活动亭子被这位文豪命名为“择胜亭”,梁、檐、柱等都是分散的构件,临时使用的时候,利用榫卯交错将之搭攒在一起,然后,顶上覆盖红色油布,足以避雨承雪;四周悬挂翠色的布帷,垂下时挡风遮日,挂起后则四面风景尽收亭中。择胜亭完全采用轻型材料,一旦拆散,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部件加以搬移。由于拆装灵活,所以,即使搭起之后,也随时都能把油布、垂帷摘下,把木构件一一拆开,换个地方重新组合,或者收贮起来预备下次再用。因此,正如苏轼所说,这种活动小亭可以施之于“春朝花郊,秋夕月场”,任何美好的地点、美好的时刻——“择胜”一称正是由此意而来。
实际上,富有设计才华的并非苏轼一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往往都有着类似的创造活动。《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就发明了风格不同的“轻型棚屋”——观雪庵,堪与择胜亭斗胜。用轻木做成三个大方格框(类似今日和式纸门的形式),糊上厚绵纸,联成三围的大型折叠纸屏风,便形成观雪庵的两侧及背面的“纸墙”。再制一个尺寸相配的轻木大方格框,也糊上纸,盖合在三面木框纸墙之上,形成“庵”的顶盖。在没有纸墙的、空出的一面则挂上可卷可放的夹帘,于是,一个完全由轻型材料制成的平顶纸质袖珍小屋就形成了。
这个轻巧的“庵”长九尺、阔八尺、高六尺,中间可以放四只小坐椅,并安设火炉、摆放酒食。由于体质很轻,它可以随处移动。实际上,按宋人当时的工艺水平,观雪庵的墙、顶与帘应该都是可拆可装的灵活装置。出发赏雪时,由仆人携带着轻巧的纸墙、纸顶与卷帘,到得风景佳处,通过木框上的榫卯构件一类的设置迅速拼合成屋,张撑在雪地中,士大夫们坐在其中饮酒遣兴,既可赏雪,又避免了寒风的侵袭。
有意思的是,至清初,李渔还把观雪庵加以细节改良,进一步推广成赏花设施。他建议,三面的纸墙不一定非采用整面的大纸屏,而可以数扇窄长屏面接成的多联屏风构成。每扇屏上开设小窗,安装可以卷起也可以舒垂的纱、布或纸帘,这样,庵中人便可以四面观景。由情趣的考虑出发,还要特制一面活动小匾以便悬于庵前,上书“就花居”三字。在李渔的设想中,“就花居”主要用于冬季观梅,但他同时指出,这小纸阁子春秋两季一样堪用。确实啊,无论桃李烂漫,还是秋叶染火,一顶雪白的小纸阁都宛如点睛之笔,不仅舒适了阁中主宾,还为其他游人奉献上审美的愉悦。
如今,户外活动用具如野营帐篷一类越来越为人们所钟情,近乎跻身“居家旅行必备”之列。但从西方传入的这类现代设施强调的是不畏冒险的硬汉精神,是征服自然的科技含量。与之不同,中国古代士大夫在发明类似设施时总是运用细腻的艺术感,将其制作得富有诗意。如择胜亭与就花居便强调雅韵,强调人融于自然,强调闲适舒缓。
因此,倘若有心人在当代重新启动“苏轼牌”活动亭与“沈括牌”折叠纸阁,或许有助于重建中国风格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再现涵映中国诗画意境的冬夏春秋。设想一下,在自然风景区赏雪、赏梅、赏春花秋叶的时节,有一顶顶红顶绿幕的可拆卸式小亭,或者一座又一座纸围屏形成的洁白小纸阁,供人们选择钟意的地点临时张撑起来,于其中坐赏风景,围案欢聚。如此的设置将不仅仅让游人更为从容悠闲,雪光花色也会因之多一分韵致,多一分东亚文化的特色。
孟晖,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等,并译有《战争与电影》等。
古代设计家发明的“户外野营帐篷”,是对诗意生活的有力佐证。
如果利用苏轼的文学作品,梳理这位伟大文人时时流露的设计家才华,才真是很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探索。
十一世纪末,苏轼曾经短暂地担任过颍州太守。就在这里,治理政务之余,东坡居士仿佛天生的设计才华得到一次运用。当地风景很美,但是有一处很难对付的问题——河水在夏季会泛滥成沼,如果在河边修筑观景亭,那么入夏之后亭子便会淹在水中,无法登临。另一方面,假如于泛洪浸不到的地方立亭,则在其他三季又无法看到河边的景色。苏轼发明的对策是,由他亲自设计出一座活动亭子的结构方案,交付工匠制作成型。
活动亭子被这位文豪命名为“择胜亭”,梁、檐、柱等都是分散的构件,临时使用的时候,利用榫卯交错将之搭攒在一起,然后,顶上覆盖红色油布,足以避雨承雪;四周悬挂翠色的布帷,垂下时挡风遮日,挂起后则四面风景尽收亭中。择胜亭完全采用轻型材料,一旦拆散,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部件加以搬移。由于拆装灵活,所以,即使搭起之后,也随时都能把油布、垂帷摘下,把木构件一一拆开,换个地方重新组合,或者收贮起来预备下次再用。因此,正如苏轼所说,这种活动小亭可以施之于“春朝花郊,秋夕月场”,任何美好的地点、美好的时刻——“择胜”一称正是由此意而来。
实际上,富有设计才华的并非苏轼一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往往都有着类似的创造活动。《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就发明了风格不同的“轻型棚屋”——观雪庵,堪与择胜亭斗胜。用轻木做成三个大方格框(类似今日和式纸门的形式),糊上厚绵纸,联成三围的大型折叠纸屏风,便形成观雪庵的两侧及背面的“纸墙”。再制一个尺寸相配的轻木大方格框,也糊上纸,盖合在三面木框纸墙之上,形成“庵”的顶盖。在没有纸墙的、空出的一面则挂上可卷可放的夹帘,于是,一个完全由轻型材料制成的平顶纸质袖珍小屋就形成了。
这个轻巧的“庵”长九尺、阔八尺、高六尺,中间可以放四只小坐椅,并安设火炉、摆放酒食。由于体质很轻,它可以随处移动。实际上,按宋人当时的工艺水平,观雪庵的墙、顶与帘应该都是可拆可装的灵活装置。出发赏雪时,由仆人携带着轻巧的纸墙、纸顶与卷帘,到得风景佳处,通过木框上的榫卯构件一类的设置迅速拼合成屋,张撑在雪地中,士大夫们坐在其中饮酒遣兴,既可赏雪,又避免了寒风的侵袭。
有意思的是,至清初,李渔还把观雪庵加以细节改良,进一步推广成赏花设施。他建议,三面的纸墙不一定非采用整面的大纸屏,而可以数扇窄长屏面接成的多联屏风构成。每扇屏上开设小窗,安装可以卷起也可以舒垂的纱、布或纸帘,这样,庵中人便可以四面观景。由情趣的考虑出发,还要特制一面活动小匾以便悬于庵前,上书“就花居”三字。在李渔的设想中,“就花居”主要用于冬季观梅,但他同时指出,这小纸阁子春秋两季一样堪用。确实啊,无论桃李烂漫,还是秋叶染火,一顶雪白的小纸阁都宛如点睛之笔,不仅舒适了阁中主宾,还为其他游人奉献上审美的愉悦。
如今,户外活动用具如野营帐篷一类越来越为人们所钟情,近乎跻身“居家旅行必备”之列。但从西方传入的这类现代设施强调的是不畏冒险的硬汉精神,是征服自然的科技含量。与之不同,中国古代士大夫在发明类似设施时总是运用细腻的艺术感,将其制作得富有诗意。如择胜亭与就花居便强调雅韵,强调人融于自然,强调闲适舒缓。
因此,倘若有心人在当代重新启动“苏轼牌”活动亭与“沈括牌”折叠纸阁,或许有助于重建中国风格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再现涵映中国诗画意境的冬夏春秋。设想一下,在自然风景区赏雪、赏梅、赏春花秋叶的时节,有一顶顶红顶绿幕的可拆卸式小亭,或者一座又一座纸围屏形成的洁白小纸阁,供人们选择钟意的地点临时张撑起来,于其中坐赏风景,围案欢聚。如此的设置将不仅仅让游人更为从容悠闲,雪光花色也会因之多一分韵致,多一分东亚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