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结婚那些事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华 编
  同姓不婚,写入法律
  从周朝到秦汉,从魏晋到唐宋,中国一直有同姓不婚的风俗,甚至还把这个风俗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例如宋朝律法就规定: “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同姓的一男一女结婚,被官府发现,将会处以两年徒刑。
  当然,法律和现实往往是脱节的,纸面上的规定未必总能在现实中得到实施。
  查《三朝北盟会编》:“俊有爱妾,钱塘妓张秾,知书,俊文字,秾皆与之。”说的是南宋大将张俊娶杭州张秾为妾,张秾知书达礼,文化水平高,张俊平日里的公文和书信,都由张秾来代办。
  大家可能认为,同姓不婚仅限于娶妻,不限于娶妾,张俊娶一个同姓的小妾,并不违背传统习俗。但是被儒家奉为传统习俗之圣经的《礼记·曲礼》写得很清楚: “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娶妻不可以娶同姓,纳妾也不可以纳同姓,假如在战乱之际和风化之地娶妾,无法得知妾的姓氏(例如女方自幼被拐卖,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谁),那就要请神仙来帮忙,好好占卜一下。假如占卜结果显示该妾与你同姓,仍然不能迎娶到家。
  宋朝文官武将多如牛毛,违背同姓不婚习俗者极其稀少,目前仅发现张俊一例而已。不过在普通老百姓那里,同姓成婚的可就多了。宋哲宗在位时,礼部官员魏承训上奏说:“同姓而婚,例有明禁,而闽中愚民不晓礼法,同姓合娶者所在多有。”官府虽然对同姓婚配明令禁止,但福建一带违背禁令者比比皆是。
  表亲通婚.增进宗族利益
  古代中国反对同姓通婚,但不反对表亲通婚。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贾宝玉娶了自己的表姐薛宝钗,陆游娶了自己的表妹唐琬。事实上,古代表兄妹通婚虽然很常见,但陆游和唐琬却完全不是表兄妹。
  很多朋友都以为,陆游的母亲姓唐,唐琬也姓唐,所以唐琬应该是陆游的舅表妹。陆游的母亲确实姓唐,但是唐琬跟陆母的娘家并没有血缘关系。陆游的母亲是唐介的孙女,唐介是北宋大臣,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籍贯在湖北江陵。唐琬则是唐闳的女儿,这个唐闳决非陆游的舅舅,他是浙江绍兴人,是陆游的同乡,是北宋末年一个小京官的儿子,跟唐介家族八竿子打不着。
  许多史学家都误传唐琬与陆游有中表之亲,其实这是误读史料的结果。唐琬与陆游离婚后,改嫁给一个名叫赵士程的人。这个赵士程是皇族子弟,是宋太宗的第六代孙,也是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秦国公主的侄孙,同时又是陆游的远门表兄弟——陆游的姨妈嫁给了秦国公主的儿子。史料中所谓“中表之亲”云云,指的是陆游与赵士程,并非指陆游与唐琬。
  宋朝表兄妹通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蘇东坡的姐姐苏八娘嫁给了表哥程正辅。程正辅的父亲就是苏东坡的舅舅,程正辅就是苏东坡的表哥,他们通婚,才是真正的表哥娶表妹。
  古代中国不反对表亲结婚,但反对同姓为婚,这跟优生优育无关,只与宗族利益有关。
  表亲结婚是可以增进宗族利益的,它将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扩大了部族的规模,稳固了宗族的关系网。
  同姓结婚呢?则是在部族内部进行的,并不能从外部关系上为这个部族作出贡献,所以古人支持表亲通婚,反对同姓通婚。春秋战国时人们认为“同姓为婚,其生不蕃”,说的是同姓通婚会让庄稼歉收、牲畜死亡,这是迷信的观点,是通过鬼神禁忌来限制同姓通婚,从而促进部族间通婚。
  姑娘出嫁难,苏辙“破家嫁女”
  俗话说,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可是宋朝,情形竟然完全相反,那时候娶媳妇不需要多少彩礼,嫁姑娘倒需要很多嫁妆。
  宋徽宗初年,苏辙的女儿要出嫁,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苏辙特地卖掉了他在开封近郊购置的一块田地,卖了九千四百贯,全让女儿带进了婆家。此时已是北宋后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但是一贯的购买力仍然相当于现在三百块钱。九千四百贯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两三百万!苏辙在日记里说,他这是“破家嫁女”。换言之,为了给女儿办嫁妆,他几乎倾家荡产。
  南宋人袁采说,一个平民家庭,如果不是特别有钱的话,必
  须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为其嫁妆做好打算。换句话说,你得早点儿攒钱,不能到女儿该出嫁了,才发现存款不足,置不到像样的嫁妆,而不得不卖地卖房。但是袁采没说要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为其彩礼做准备,这说明跟女孩出嫁比起来,男孩娶亲并不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宋朝有很多平民家庭置不起嫁妆,不得不让女儿一直在家待嫁。例如南宋初年,四川华成县令侯可调查发现,他的治下竟然有几百个未婚老姑娘。这帮老姑娘之所以嫁不出去,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拿不出嫁妆。
  宋朝为什么刮起一股厚嫁风呢?因为宋朝时女性拥有了一定的财产权。
  按照大宋律条及社会习俗,妇女是有财产权的,但仅限于她的嫁妆。也就是说,对于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妻子不能与丈夫平分,她只能支配自己的嫁妆。而她过门时陪嫁的衣服、首饰、家具、房契、田契乃至丫鬟和老妈子,其公婆、丈夫以及丈夫的族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如果她与丈夫合法离婚,可以将这些陪嫁全部带走,而这对于婆家来说自然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为了财产,有脑子的公婆决不会轻易虐待儿媳。可是如果陪嫁太少,或者像《窦娥冤》里的窦娥那样仅仅是一个童养媳,根本没有嫁妆,那她在婆家的地位就要一落千丈了。
  发红包、喜糖,撒豆谷
  宋朝女生陪送了那么多嫁妆,到了出嫁那天,居然还要给迎亲队伍发红包。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刻画了迎亲队伍讨红包的场景:
  迎亲队伍来到家门口,男方的傧相先念诗: “高卷珠帘挂玉钩,香车宝马到门头。花红利市多多赏,富贵荣华过百秋。”花红利市就是红包,傧相、媒婆、抬轿的,人人有份。谁来发给他们呢?新娘一方。
  好在新郎一方也不能躲清闲。花轿抬到新郎家时,司仪、乐队和端茶倒酒的执事会在大门口拦住轿子,不让新娘进来,必须等到男方给他们发了红包才放行。新郎要请人代念《答拦门诗》:“从来君子不怀金,此意追寻意转深。欲望诸亲聊阔略,毋烦介绍久劳心。”一边念诗,一边散发红包,一边将谷子、豆子、糖果、铜钱撒到门外,让围观的小朋友争抢。
  新娘过门,新郎撒豆谷,见于宋人高承编写的《事物纪原》。据说成婚当天,门口会有三煞拦阻新娘。哪三煞?乌鸡、青羊、青牛,三种动物变成的神煞。鸡吃五谷,牛羊吃草,汉唐古人娶亲,撒的是谷物和草料。谷物尚可,草料就太寒酸了,所以宋人改撒豆谷、糖果和铜钱,就像现在婚礼上撒喜糖一样。
  新娘花轿抬进门,傧相念诗,执事放鞭炮,吹鼓手滴滴答答奏起曲子,媒婆搀扶新娘下轿。按照北宋时中原地区的风俗,新娘双脚不能沾地,要踩着青色的地毯走进新房,坐在床上,等待婚礼仪式的到来。姑嫂、小孩和邻居老太太涌进新房围观,指手画脚品评新娘的坐姿。
  拜天地没什么可说的,无非是新郎新娘披红挂彩,手里挽着同心结,在男女傧相的引导下一拜家庙,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拜家庙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列祖列宗的尊重,女傧相会用一根秤杆轻轻挑起新娘的盖头,让死去已久的祖宗们得以瞧见新媳妇的面容。
  拜完天地,新娘在新房里,新郎还要出来答谢宾客,参加婚宴,向长辈、亲友和女方宾客敬酒。婚宴上的新郎座位很特别,是两张背靠背的椅子,上面搭一张马鞍,让新郎跨坐在马鞍上喝三杯酒,完了还要经过女方宾客的三次邀请,新郎才可以下来。
  马鞍平搭在椅背上,寓意“平安”;新郎高高地跨在椅背上,寓意“高升”。
其他文献
最新的DNA分析结果验明了木乃伊的真身  2017年6月,位于南美秘鲁纳斯卡郊区的地下洞窟墓穴里,发现了全身呈白色的木乃伊,被称为“玛丽亚”,本次我们将向各位读者介绍与之相关的最新情报,并且将会公开与木乃伊本源密切相关的遗物。从秘鲁发现的外星人木乃伊“玛丽亚”。史蒂夫·梅拉表示,分析结果显示其95%属于灵长类,剩余5%则是未知的遗传基因。  提供信息的是追踪玛丽亚之谜的英国神秘杂志《现象杂志》以及
人与人之间相处,都需要有个度。一旦超过了那个度,就会让人很不舒服,甚至是排斥。因此就算是最好的朋友,有时候也不应该去干涉别人,否则就连朋友都没得做了。那么你会因为什么事情被好友拉入黑名单呢?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1.看到特别不顺眼的事情,你会跳出来仗义执言吗?  会的→2  不会→4  不好说→3  2.对于别人的请求,你总是欣然答应?  是的→4  不会→3  看情况→6  3.遇到烦心的事情,
生活于裂缝带上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条长长的裂缝,从南部的萨尔顿海绵延至北部的门多西诺角,全长约1287千米,穿过了葡萄园、地铁站、输电线以及输水管道。上百万的人就在这条狭缝沿线工作、生活,许多人每天都会跨越这条地理缝隙(有大约966条道路跨越裂缝)。那里的人们对于这条看似平静的裂缝习以为常,大多数人都不会意识到这里能产生什么危险。但是这条裂缝——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一旦躁动起来,可能会摧毁众
边寨风光民风淳朴存古意  麻塘革家寨的建筑基本为平房,青瓦顶,木板屋。讲究一点的房屋,四周还建有花饰栏杆,建在斜坡的屋子,垒石为台,屋子建在平台中,屋前或左右还留有较宽阔的平地。麻塘革家寨依山面田,寨前为平阔的田坝,房前屋后广植竹木花草,桃李樱橙,颇有几分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韵味。  这里民风淳朴,并且非常团结和睦,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事,全村人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过来帮忙。能
我们的大脑是否天生就被懒惰行为所吸引?有研究显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当我们试图进行身体活动时,就必须得调用额外的大脑资源,所以大脑会为我们自动“设定”为更喜欢躺在沙发上的“懒人模式”。换句话说,不爱运动,可能不全是你的“错”  不爱动,大脑想要“省电”   向往运动的人或许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无论是游泳还是瑜伽,跑步还是器械,兴致勃勃地办理了全年的健身卡,到头来使用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一想到要运
        
田维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专家评委,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专家评委。国家新媒体短片大赛金鹏奖专家评委。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专家评委。国家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专家评委。  莫骄  中央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教授,制片人兼主编。历任中央电视台《田野》(CCTV-1)、《科教片之窗》( CCTV-10)
大约4.45亿年前,美国东部(最左边)位于热带地区,在那里,岛屿弧形与大陆碰撞形成了阿巴拉契亚山脉。  第四纪(25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历史时期)通常以一系列的冰期和间冰期为特征,这期间冰盖反复消长,尤其是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冰冻潮汐。  在中更新世转变之前,第四纪全球冰期大约每4万年重复一次。然而,在中更新世转变期间,第四纪冰期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扩展到10万年的间期。尽管人们普遍同意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