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的琐碎化、庸俗化影响民生新闻的品质。“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有力推进着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和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走转改 民生新闻 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反映百姓喜怒衰乐、解决百姓冷暖痛痒的电视民生新闻得到了发展,节目的形态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同时民生新闻节目还以其较强的地域性、贴近性、平民视角、平民语言赢得了本地受众,提高了各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扩大了知名度,也为电视媒体带来了经济效益。省级、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益加大,其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节目过于庸俗、过于泛滥,有时把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随意抓取一些作为民生新闻进行报道。因此,有人干脆把民生新闻看成“低端产品”,这都影响到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形象与未来发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和品质的提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重视民生的核心理念,传递人文关怀
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提高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它一改过去电视新闻的常态,与原来追求大而全、形而上的新闻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百姓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为主要报道内容。关注百姓的生计,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与活动。然而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差,走入了一些误区。首先表现在选题上,民生新闻实际上是社会新闻的发展,其二主要特征就是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记者放下架子,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但决不是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锁碎化。如有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节目中时不时会报道小狗又走失了,街上又有了流浪狗,还号召市民收养,却无视大街上的流浪人的生活状况。
其二是庸俗化、市侩化现象有蔓延之势,有的电视民生新闻打着平民化的旗帜,记者不深入基层;有的电视民生栏目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电视民生新闻中充斥着杀人放火、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血腥场面,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理性的判断。如果说以前过多的时政新闻是对民生新闻关注不够,那么现在乐此不疲地报道邻里纠纷、恶性事故、厕所漫溢等,则无遐顾及新闻背后的严肃命题,缺乏在相对宏观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的做法开始受到置疑。民生新闻不应只满足一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事件,眼睛不能只停留在身边,只停留在表面。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了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就是从全局的高度,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从舆论引导的角度和新闻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而大力推陈出新的一项大规模的新闻实践活动。号召新闻记者真正走出去,走到基层,走向民众中,“沉”下来,贴近民众观察,改变浮燥的作风,以朴实无华的文风报道传播正能量。营造出温情、和谐的民生新闻的氛围,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改革开放30多年,党中央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現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重视选题,重视民生的核心理念。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民本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关切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采取平民化的报道视角,使用民众话语,使民生新闻整体上充满亲民色彩,从而引导受众情绪和意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刻解读民生,感染受众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的安全,社会稳定。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是百姓未知、欲知、须知的问题。这些政策和法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电视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首先要正确解读党的政策,然后用广大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和电视画面解读党和政府的这些政策和法规。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法规,更要做得深入细致,解读透彻,让广大民群众真正了解和掌握。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意愿、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在,是新闻工作职责所在。
解读民生,反映民生,不应只停留在泛平民化的琐碎事件上、停留在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和一些“无结果”的报道中。如某地方台在其民生新闻中报道了这样一则事件:《少投一元钱,警察调解也无果》。说的是一妇女搭乘公交车从“甲”地去丙地,如果在“乙”站下车,只需投币一元。如果超过“乙”站,则再需补投一元。可公交车过了“乙”站,该妇女并未下车,驾驶员请其再投币一元,该妇女拒绝投币,驾驶员则不让其下车,车继续前行。结果乘客与驾驶员发生争执。车行至终点站,双方仍然争执不休,请警察前来进行调解也不能解决问题,警察只好离去。该名妇女就在公交车上一坐就是四小时不走,公交车不能进行正常运营不说,更为要紧的是公交车的终点站是火车站,火车站是城市交通最为繁忙的区域,由于该名妇女一直呆在车上不走,车辆不能启动,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影响了该车的正常运营。最后该妇女骂着脏话扬长而去。这样有闻必录的简单传播方式,有时会误导受众,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走转改 民生新闻 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反映百姓喜怒衰乐、解决百姓冷暖痛痒的电视民生新闻得到了发展,节目的形态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同时民生新闻节目还以其较强的地域性、贴近性、平民视角、平民语言赢得了本地受众,提高了各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扩大了知名度,也为电视媒体带来了经济效益。省级、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益加大,其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节目过于庸俗、过于泛滥,有时把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随意抓取一些作为民生新闻进行报道。因此,有人干脆把民生新闻看成“低端产品”,这都影响到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形象与未来发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和品质的提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重视民生的核心理念,传递人文关怀
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提高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它一改过去电视新闻的常态,与原来追求大而全、形而上的新闻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百姓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为主要报道内容。关注百姓的生计,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与活动。然而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差,走入了一些误区。首先表现在选题上,民生新闻实际上是社会新闻的发展,其二主要特征就是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记者放下架子,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但决不是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锁碎化。如有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节目中时不时会报道小狗又走失了,街上又有了流浪狗,还号召市民收养,却无视大街上的流浪人的生活状况。
其二是庸俗化、市侩化现象有蔓延之势,有的电视民生新闻打着平民化的旗帜,记者不深入基层;有的电视民生栏目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电视民生新闻中充斥着杀人放火、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血腥场面,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理性的判断。如果说以前过多的时政新闻是对民生新闻关注不够,那么现在乐此不疲地报道邻里纠纷、恶性事故、厕所漫溢等,则无遐顾及新闻背后的严肃命题,缺乏在相对宏观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的做法开始受到置疑。民生新闻不应只满足一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事件,眼睛不能只停留在身边,只停留在表面。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了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就是从全局的高度,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从舆论引导的角度和新闻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而大力推陈出新的一项大规模的新闻实践活动。号召新闻记者真正走出去,走到基层,走向民众中,“沉”下来,贴近民众观察,改变浮燥的作风,以朴实无华的文风报道传播正能量。营造出温情、和谐的民生新闻的氛围,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改革开放30多年,党中央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現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重视选题,重视民生的核心理念。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民本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关切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采取平民化的报道视角,使用民众话语,使民生新闻整体上充满亲民色彩,从而引导受众情绪和意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刻解读民生,感染受众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的安全,社会稳定。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是百姓未知、欲知、须知的问题。这些政策和法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电视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首先要正确解读党的政策,然后用广大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和电视画面解读党和政府的这些政策和法规。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法规,更要做得深入细致,解读透彻,让广大民群众真正了解和掌握。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意愿、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在,是新闻工作职责所在。
解读民生,反映民生,不应只停留在泛平民化的琐碎事件上、停留在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和一些“无结果”的报道中。如某地方台在其民生新闻中报道了这样一则事件:《少投一元钱,警察调解也无果》。说的是一妇女搭乘公交车从“甲”地去丙地,如果在“乙”站下车,只需投币一元。如果超过“乙”站,则再需补投一元。可公交车过了“乙”站,该妇女并未下车,驾驶员请其再投币一元,该妇女拒绝投币,驾驶员则不让其下车,车继续前行。结果乘客与驾驶员发生争执。车行至终点站,双方仍然争执不休,请警察前来进行调解也不能解决问题,警察只好离去。该名妇女就在公交车上一坐就是四小时不走,公交车不能进行正常运营不说,更为要紧的是公交车的终点站是火车站,火车站是城市交通最为繁忙的区域,由于该名妇女一直呆在车上不走,车辆不能启动,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影响了该车的正常运营。最后该妇女骂着脏话扬长而去。这样有闻必录的简单传播方式,有时会误导受众,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