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偏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时,容易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感到迷茫,甚至是恐惧,以致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制约了他们的顺利就业。本文对中职毕业生择业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中职毕业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障碍
1. 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许多中职学生毕业前偏听偏信各种纷杂的传言,夸大了社会的不良现象。我校03财会2班有几个女同学毕业前听人家说社会上财会人员已趋于饱和,而且本专科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就断定中职财会毕业生更难找工作,从而使自己无端陷入了迷茫、困惑甚至失落的境地。开始担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将来会被用人单位拒于门外而无颜面对亲友,进而演变成生理紊乱,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疲惫、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现象。有个别同学还因此盲目听信社会上非法职介的诱导,不仅浪费精力还损失了钱财。
2. 自负心理。自负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不切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这种情况在我校的财会专业和商英专业比较普遍。我校的财会专业和商英专业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娇宠,普遍表现得过于自信。特别是一些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无所不能,只有到大城市、高薪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才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对广州、深圳以外的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对统计、仓管等职位拒绝面试,因此也与许多适合的用人单位擦肩而过。
3.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底的一种消极情感。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学历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往往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变得悲观失望、忧郁寡欢,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和沮丧等心理问题。
4. 依赖心理。依赖就是一切由他人代劳,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表现出消极等待的情绪。不少中职毕业生从小就习惯了由父母包办一切,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择业成否关键是看有没有背景、关系;少部分学生认为辛苦一个月只能领取1000元左右的工资,还不如父母现在给的零花钱多,因此不肯就业。
5. 畏难心理。畏难怕吃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主动放弃或退缩。我校大部分学生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没有经受过多少真正的困难和挫折,怕吃苦受累。2006年,有一位财会专业毕业的男生受聘于广州某大酒店做内核员,因要上夜班,只干了15天就主动辞职;还有一位女生到一家私企做出纳,因每天需步行去银行办理单位存取款业务,认为这工作太累太烦而辞职。
6. 盲从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说什么工作好自己就拼命找这样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缺乏实际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忽略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略自身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容易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结果错过了许多良好的择业机会。
二、 解决中职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择业是中职学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择业成功的保障;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已不复存在。因此,中职毕业生要改变就业只有到国家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是在大城市才就业的观念,积极投入到非国有单位、中小城市这些广阔而又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市场。只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是择业的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各种职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用客观的态度作自我评价,懂得每个人既有择业的优势,也有择业的劣势;应该从知能结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等各个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多从社会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局的角度来了解自己在择业中的客观角色位置,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弃自卑。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做出选择,这有助于择业的成功,并能够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
最后,点面结合,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教育是解决中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的主要途径。学校应从职教的特点、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帮助中职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是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为他们的择业提供一个内在依据;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同时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教育与咨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主动参与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加强个性塑造,克服自负、自卑、焦虑、盲从和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试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受挫的能力,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 中职毕业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障碍
1. 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许多中职学生毕业前偏听偏信各种纷杂的传言,夸大了社会的不良现象。我校03财会2班有几个女同学毕业前听人家说社会上财会人员已趋于饱和,而且本专科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就断定中职财会毕业生更难找工作,从而使自己无端陷入了迷茫、困惑甚至失落的境地。开始担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将来会被用人单位拒于门外而无颜面对亲友,进而演变成生理紊乱,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疲惫、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现象。有个别同学还因此盲目听信社会上非法职介的诱导,不仅浪费精力还损失了钱财。
2. 自负心理。自负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不切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这种情况在我校的财会专业和商英专业比较普遍。我校的财会专业和商英专业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娇宠,普遍表现得过于自信。特别是一些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无所不能,只有到大城市、高薪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才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对广州、深圳以外的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对统计、仓管等职位拒绝面试,因此也与许多适合的用人单位擦肩而过。
3.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底的一种消极情感。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学历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往往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变得悲观失望、忧郁寡欢,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和沮丧等心理问题。
4. 依赖心理。依赖就是一切由他人代劳,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表现出消极等待的情绪。不少中职毕业生从小就习惯了由父母包办一切,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择业成否关键是看有没有背景、关系;少部分学生认为辛苦一个月只能领取1000元左右的工资,还不如父母现在给的零花钱多,因此不肯就业。
5. 畏难心理。畏难怕吃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主动放弃或退缩。我校大部分学生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没有经受过多少真正的困难和挫折,怕吃苦受累。2006年,有一位财会专业毕业的男生受聘于广州某大酒店做内核员,因要上夜班,只干了15天就主动辞职;还有一位女生到一家私企做出纳,因每天需步行去银行办理单位存取款业务,认为这工作太累太烦而辞职。
6. 盲从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说什么工作好自己就拼命找这样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缺乏实际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忽略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略自身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容易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结果错过了许多良好的择业机会。
二、 解决中职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择业是中职学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择业成功的保障;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已不复存在。因此,中职毕业生要改变就业只有到国家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是在大城市才就业的观念,积极投入到非国有单位、中小城市这些广阔而又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市场。只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是择业的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各种职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用客观的态度作自我评价,懂得每个人既有择业的优势,也有择业的劣势;应该从知能结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等各个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多从社会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全局的角度来了解自己在择业中的客观角色位置,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弃自卑。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做出选择,这有助于择业的成功,并能够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
最后,点面结合,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教育是解决中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的主要途径。学校应从职教的特点、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帮助中职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是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为他们的择业提供一个内在依据;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同时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教育与咨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主动参与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加强个性塑造,克服自负、自卑、焦虑、盲从和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试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受挫的能力,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