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以学生个人的培养为主,缺乏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放在团队这个平台下进行探讨。文章通过对一流团队的表现梳理,提出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关键词:一流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一流团队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的发展,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困守书斋的冥思主义或许依旧适合于部分纯粹出自个人兴趣的自主性研究,而对来自外部各种基金支持的复杂性研究课题则因为个人力量有限而越来越难以应对,由原来的个人为主更加重视团队的力量,所以一流团队具有哪些具体表征成为本次研究重点关注之一,并在对已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以下四点:组织高效、成员知识互补、沟通能力强和有效的协调能力。
(一)组织高效
任何团队的建设都一定肩负某种任务和目标,并且以完成任务和目标作为自己团队存在的价值。组织的高效性是指团队在接受任务、组织研讨、分配任务和人员、汇报成果以及接受反馈这一系列过程中具有效率高的特征。一流的团队建设必然是一支高效率的队伍,对任务完成的时间性有及其敏感的神经。
(二)成员知识互补
评价一支团队的优秀与否,最重要的是对团队中的成员进行有效的评定。团队以任务目标为导向,有效的解决研究任务和目标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发力点,所以要求团队内部的成员知识具有互补性,同一个研究任务从不同的学科方向考虑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这是从问题出现的环境因素加以考虑的,因为任何一个问题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问题涉及到的专业性会比较强,但是专业性再强的问题也离不开具有其它学科背景知识的研究者对其进行本领域的判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所研究的问题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加以审视,最终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方便作用于实践。
(三)沟通能力强
团队的内部交流和成果的输出都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层次较高的沟通能力,这里的沟通能力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内部成员的有效沟通,能够对研究问题的思路、遇到的难点和结论高效便捷且准确地传达给对方;第二,不仅指具有研究任务所需的专业术语表达能力,还要求能够将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传播给普通民众。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在大众化这一阶段所接受教育的群体却是参差不齐的,如何将知识阶层普遍理解的高深学术术语以普通的语言形式传播到广大民众阶层,也应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指标。
(四)有效的协调能力
团队中组织的高效,成员间良好的沟通能力都依赖于团队中有效的协调能力。一流团队的有效协调能力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团队内部的协调能力;其二是团队外部的协调能力。团队内部的协调能力是指团队中为方便高效的完成研究任务的组织运转能力,有效的团队内部协调能力有助于团队节省时间成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最有效发挥的地方;团队外部的协调能力是指团队与外部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形成内外联动的常态机制的能力,这里尤为要说明将团队研究成果与外部进行有效转化的协调能力,良好的转化可以为团队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
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就是指以有助于团队协作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在今天,科学事业的本质已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凡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团队工作的成果,因此,诺贝尔奖应该改变其规则,把奖项授予团队而不仅仅是个人”。所以学生的创新型素质不是单单以个人为主,而是适合团队的协作,是个人在团队中的创新型培养。
(一)掌握团队协同运转的有效因子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为更好地发挥一流团队的施肥作用,就必须了解团队得以协同运转的有效因子,方便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吸收团队的营养成分。团队协同运转的有效因子包括: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抛却学科知识的局限,采用多学科的视角解决同一问题;第二,组织的高效性,对研究问题的分工明确具体,落实到每个成员;第三,成员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团队的协同运转不是单方面的运转,是多方面能力的协同配合,所以需要不同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人共同发力。
(二)提高团队成员的适应性
创新型人才不是只适用于某个团队或者某类团队,而是具有较强的团队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团队的研究任务和目标,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那么在以一流团队为土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调节能力,能够随着团队的变化而做出适应的改变,这是团队的内部特征带给创新型人才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The Editors.Expand the Nobel Prize to AwardTeams,Not Just In dividuals[J].Scientific America- n,2012,(10):1.
关键词:一流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一流团队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的发展,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困守书斋的冥思主义或许依旧适合于部分纯粹出自个人兴趣的自主性研究,而对来自外部各种基金支持的复杂性研究课题则因为个人力量有限而越来越难以应对,由原来的个人为主更加重视团队的力量,所以一流团队具有哪些具体表征成为本次研究重点关注之一,并在对已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以下四点:组织高效、成员知识互补、沟通能力强和有效的协调能力。
(一)组织高效
任何团队的建设都一定肩负某种任务和目标,并且以完成任务和目标作为自己团队存在的价值。组织的高效性是指团队在接受任务、组织研讨、分配任务和人员、汇报成果以及接受反馈这一系列过程中具有效率高的特征。一流的团队建设必然是一支高效率的队伍,对任务完成的时间性有及其敏感的神经。
(二)成员知识互补
评价一支团队的优秀与否,最重要的是对团队中的成员进行有效的评定。团队以任务目标为导向,有效的解决研究任务和目标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发力点,所以要求团队内部的成员知识具有互补性,同一个研究任务从不同的学科方向考虑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这是从问题出现的环境因素加以考虑的,因为任何一个问题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问题涉及到的专业性会比较强,但是专业性再强的问题也离不开具有其它学科背景知识的研究者对其进行本领域的判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所研究的问题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加以审视,最终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方便作用于实践。
(三)沟通能力强
团队的内部交流和成果的输出都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层次较高的沟通能力,这里的沟通能力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内部成员的有效沟通,能够对研究问题的思路、遇到的难点和结论高效便捷且准确地传达给对方;第二,不仅指具有研究任务所需的专业术语表达能力,还要求能够将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传播给普通民众。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在大众化这一阶段所接受教育的群体却是参差不齐的,如何将知识阶层普遍理解的高深学术术语以普通的语言形式传播到广大民众阶层,也应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指标。
(四)有效的协调能力
团队中组织的高效,成员间良好的沟通能力都依赖于团队中有效的协调能力。一流团队的有效协调能力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团队内部的协调能力;其二是团队外部的协调能力。团队内部的协调能力是指团队中为方便高效的完成研究任务的组织运转能力,有效的团队内部协调能力有助于团队节省时间成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最有效发挥的地方;团队外部的协调能力是指团队与外部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形成内外联动的常态机制的能力,这里尤为要说明将团队研究成果与外部进行有效转化的协调能力,良好的转化可以为团队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
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就是指以有助于团队协作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在今天,科学事业的本质已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凡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团队工作的成果,因此,诺贝尔奖应该改变其规则,把奖项授予团队而不仅仅是个人”。所以学生的创新型素质不是单单以个人为主,而是适合团队的协作,是个人在团队中的创新型培养。
(一)掌握团队协同运转的有效因子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将一流团队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为更好地发挥一流团队的施肥作用,就必须了解团队得以协同运转的有效因子,方便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吸收团队的营养成分。团队协同运转的有效因子包括: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抛却学科知识的局限,采用多学科的视角解决同一问题;第二,组织的高效性,对研究问题的分工明确具体,落实到每个成员;第三,成员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团队的协同运转不是单方面的运转,是多方面能力的协同配合,所以需要不同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人共同发力。
(二)提高团队成员的适应性
创新型人才不是只适用于某个团队或者某类团队,而是具有较强的团队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团队的研究任务和目标,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那么在以一流团队为土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调节能力,能够随着团队的变化而做出适应的改变,这是团队的内部特征带给创新型人才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The Editors.Expand the Nobel Prize to AwardTeams,Not Just In dividuals[J].Scientific America- n,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