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手到骨干:一名乡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nie123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一名乡镇小学骨干老师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收集资料,通过分析质性资料,发现教育信念、名师引领、关键事件、自我反思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分别起着动力源、航向标、催化剂和撒手锏作用。笔者认为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教学骨干,离不开名师引领等外在因素及教师个人努力等内在因素。
  【关键词】新教师 专业成长 自我反思 叙事研究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提出了“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1]。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近年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优秀师范毕业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新手到骨干的成长蜕变,需要系统培养,更需要新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与城区小学不同,乡镇小学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专业发展重视不够,教师的专业成长几乎完全依靠自己的“摸爬滚打”。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分析新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以在广东省肇庆市H镇Q小学任教的Z老师为研究对象。Z老师今年39岁,出生在广西某县城,在广西某师范学院毕业后升入广西师范大学就读本科,本科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教师职业,而是在广州某企业担任文职人员,工作三年后通过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被分配到H镇Q小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Z老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适,从一名“生涩”的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多次代表学校和片区参加教学竞赛,教学业绩突出,先后多次获评市级“优秀教师”称号等。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同時辅以问卷调查对Z老师任教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
  一是访谈法。与日常的谈话不一样,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165。为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专业成长经历,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设计了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然后以访谈提纲为工具,引导被研究者讲述其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中发生的对自己成长造成深刻影响的事件,接下来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诠释。
  二是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者通过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来观察研究对象的相关活动以获取研究素材[3]。质性研究认为,观察不只是对事物的感知,而且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透镜[2]227。因此,笔者在不干扰研究对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采用动态、半参与的形式,对研究对象在课堂教学与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依据观察记录表对其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是实物分析法。除了访谈法和观察法之外,质性研究还通常围绕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实物资料,发现并分析实物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对象提供的教学反思日志、教案、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视频、荣誉证书等资料,间接理解和建构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
  3.研究过程
  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大学同学,相识已有15年,双方有着共同的学科专业背景,虽然两者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不同,但双方经常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因此,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既是“熟人关系”又是“局外人关系”,这对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和访谈提供了便利,为保障所获取资料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
  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对Z老师工作、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初步了解,既观察其所处的校园环境,又探寻其所在学校同事之间对教学的基本态度,尤其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体看法。其次,在访谈结束后,笔者及时将所有录音转录成文字,同时随机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之后对这些文字材料、观察记录及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再次,笔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逐级进行登录,完成初步分析和编码。最后,根据编码情况,笔者围绕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进行归纳分析。
  二、研究发现:自我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
  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笔者了解到Z老师工作在距市区二十多千米的乡镇中心小学,该镇以水稻、花生、蔬菜、水产、禽畜、水果种养为主,学生家长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居多,少数学生家庭从事经商或个体经营,极少数学生家长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人而异,主要以母亲参与为主。Z老师工作的小学校园环境优美,各种硬件设施齐全,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利于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融入工作氛围。Z老师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逐渐实现自我转型,由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
  1.教育信念: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笔者在与Z老师日常接触和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其父亲曾是一名教师,使她对教师这份职业充满
  热情。
  一是任职前的“乡土情怀”。通过分析质性资料,结合访谈内容,笔者发现Z老师刚入职的时候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以0.03分的优势被录用,圆了多年教师梦的同时,她对教师这份工作也倍加珍惜,对做一名“农村优秀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她看来,“中国社会走过了历史激流中的大时代,迎来了和平安享中追求自我的小时代”。在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当今社会,她却坚信“如果我们拥有一份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扎根农村这片土壤辛勤耕耘,就等于为农村的孩子铸造一把利剑,帮助他们在今后人生路上披荆斩棘,走向坦途”。
  二是任教过程中的“孜孜不倦”。正式从事教学工作后,Z老师认为“对职业无比热爱、尽职尽责的教师”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整天抱怨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在她看来算不上优秀教师。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她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备课”“满怀激情地去完成每一样工作”,对工作“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尊重,理解学生的难处,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得到真真切切的成长。   三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不折不挠”。每一位新教师入职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等。Z老师在入职后也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Z老师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坚信“只要努力,也能够慢慢成长”,教学经验的积累要“靠自己摸爬滚打,不断摸索”。
  2.名师引领:教师成长的“航向标”
  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照搬别人的课堂虽有“东施效颦”之嫌,但教学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名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内涵丰富,更值得新入职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是刻意模仿。与城市小学不同,大部分乡镇小学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缺乏“传帮带”机制,教师专业成长主要靠自己摸索,Z老师也不例外。在入职前三年,Z老师主要通过学习名师的教学案例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用Z老师的话说:“这种方法很笨拙,道路也走得较艰辛,但隨着一个个阶段性瓶颈的突破,你的教学也会渐入佳境,自己的努力并不会白费。”新教师在缺少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模仿名师或许不失为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
  二是慢慢地“跳出来”。模仿名师并非刻板照搬,模仿的目的不是做名师的影子,而是在于“取其精髓,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超越名师。在经历了三到五年的“模仿期”之后,Z老师逐渐对教学有了自己的见解,“知道知识点在哪里,知道整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知道应该怎么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和积累,Z老师已经逐渐从名师的影子中“跳出来”,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3.关键事件: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Z老师的成长过程与她所经历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密不可分。
  一是公开课的“顿悟”。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日常课堂教学实践的锻炼,而公开课则是一名优秀教师成长必须经历的一道“门槛”。在一次由区教育局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Z老师被推荐作为H镇的教师代表参赛。按照活动要求,参赛者须事先在所在学校进行评比选拔,但是她所在学校的老师都想逃避这种公开课,对上公开课心里有压力,于是通过自由推选的方式推举Z老师参加。正式比赛前,区教研室的领导进行视导。听完Z老师上的那节课后,在点评环节,其他老师纷纷夸赞Z老师有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很精妙,但不知道其用意如何。区教研室的领导听后非常生气:“你们推出来的这一节课,并没有经过学校内部的比赛。” Z老师回忆说:“点评时,虽然听出了她的不高兴,可是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觉得是自己没上好,没有听得出谢主任的生气。”后来,她突然就领悟到了。通过这一事件,Z老师慢慢能够感悟人生,合理地看待周围关系,对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帮助是潜在的也是深
  远的。
  二是忘记戴手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反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而且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上。作为一名新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帮助其走向熟练的第一步。Z老师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况:从课前准备到教学活动设计各个环节都做得很充分,去外面正式比赛,下课铃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上。“因为忘记戴手表,根本就不知道时间的把握。”这次公开课经历之后,她在平时上课就有意识地严格限定时间,精简环节、删繁就简,然后慢慢地做到从容
  淡定。
  4.自我反思:教师成长的“撒手锏”
  通过查阅Z老师的教学反思日记和访谈,笔者发现她是一位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反思的教师。遇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多反思是她一贯秉持的教学态度。
  一是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刚入职的时候,Z老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内容讲什么,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教学要点再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明显的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见起色”,慢慢地Z老师发现了教学问题所在—没有关注学生。“原来我是游离在学生之外,学生想什么?学生能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学生的能力能不能掌控得到?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我之前都没有去想,只是自己自顾自画、自讲自话。”通过反思,Z老师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二是从“目中无全人”到“一视同仁”。一名教师拥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行为。Z老师回忆说:“工作前几年,最大的弊端就是我的目中无全人,眼中没有全部的学生。”在她看来,“那些落后的学生,虽然好动、调皮捣蛋,但他们思维很活跃,很灵活,反倒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想象力很贫乏,只会去背一些字词,才会让他们的成绩变得好,属于死读书的那一类”。当教师对学生心存偏见的时候,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隔阂,班级就会缺乏凝聚力,教师的权威也会下降,整个班级就很难管理得好。Z老师后来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你,或者说不听你的话,就是因为你心里没有他”。此后,她开始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Z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笔者发现教育信念、名师引领、关键事件、自我反思在新教师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新教师本人:在信念和反思中成长
  第一,要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决策与表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即使是一瞬间的反应,都体现出其对教学所持的理想和信念[4]。因此,新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信念,决定了其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心态,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做出什么样的教育行为。Z老师正是在她强烈的“乡土情怀”的激励下,选择到乡村任教,即使遇到各种挫折也是初心不改,尽自己的努力为农村孩子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要有脚踏实地的个人努力。教师专业成长除了外界力量的推动,更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个人努力不仅表现在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还体现在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上。不管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Z老师一直以来坚持脚踏实地地写教案、备课、批改作业,并且勤练书法,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Z老师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现在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   第三,要有积极反思的行动自觉。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己主动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5]。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反思,最好将这些反思形成文字,并且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这样更有助于查漏补缺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名师引领与人文关怀并重
  新教师入职后遇到的困境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而且表现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情感方面。
  第一,发挥名师的线下引领作用。Z老师的成长历程很大程度上受到于永正等名师的影响。由于时空的限制,Z老师只能从他们的教学实录、书籍等资料中汲取“教学养分”。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的力量,建立新教师与当地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面对面的线下学习交流平台,那么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6],新教师在名师独特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视野不断开阔,逐渐建构自己的理念体系,获得感将会得到切实增强。
  第二,给新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新教师培训时,应调整过度关注操作技能层面的做法,对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班级管理能力以及情感需求方面也应给予重视。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名师经验分享、专家座谈活动等,帮助新教师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规划,激发工作热情,坚定理想信念,从情感需求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满怀激情、热情、爱心和责任心投入工作中。
  3.学校: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育人氛围对新教师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持久的。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通过实地观察发现,Z老师所在学校虽地处乡镇,但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各种体育设施齐全,图书馆虽然面积不大,藏书却不少,不仅有小学生课外读物,也有教师教学辅助书籍。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全覆盖,教师办公场所分高年级、低年级集中办公,电脑等办公设施配备齐全。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学校应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尽可能地為教师学习、生活、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对新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笔者建议学校通过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在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之间建立结对关系,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加强教研文化建设,打造教研学习共同体,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专业社群,激发新教师的工作动力,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018-03-22)[2019-11-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183.
  [4] 于立平.为教师自主成长奠基—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33.
  [5] 曹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7(26):11.
  [6] 吕秀红.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语文建设,2018(35):77.
  本文系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2017年度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侨光小学为
  例”(项目编号:ZQJYY2017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
目的:分析温针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8年12月份至2019年12月份收治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按照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当年在百费待举、日理万机中,毛泽东仍然念念不忘少年儿童的教育与健康。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工作,是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与原则、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方
目的:对中医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临床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015年7月~2019年10月神经内科失眠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
目的:探讨细胞减灭术联合中药复方土元汤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6例作为资料,随机分组各3
目的:探究解剖钢板固定术联合舒筋健骨汤和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及术后关节粘连疗效.方法:将9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纳入实验中进行分析,实验开始时间2018年4月,为期2
目的:分析创新型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患者跌倒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100例住院患者,以交替分组法,分成甲组(常规安全管理模式)和乙组(创新型
进入4月份以来,国内钛白粉再掀起一波涨价潮。4月1日多家钛白粉企业相继提价300~500元(吨价,下同);4月10日,四川龙蟒钛业宣布将其全部牌号金红石型钛白粉出厂报价上调600元;4
鄞州日报社社长:任志甫每天必看的报纸: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都市快报。经常浏览的杂志:《新闻战线》、《新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