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女性怀孕生孩子是越来越迟了,很多白领女性年轻时因为工作、房贷的压力,不敢怀孕,等到了这些问题基本解决想有自己的孩子时,发现自己已经是奔三的人了,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所有过了30岁的准妈妈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顾虑,或者是健康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已过了35岁,就会被认为是“高龄产妇”,好像处处充满危险。超过这个年龄,生育对妈妈和宝宝有什么风险?这些风险应该如何化解,“高龄产妇”们如何才能安心、放心地生产呢?
七大风险
据李映桃介绍,所谓“高龄产妇”,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第一次妊娠的产妇。高龄产妇一般面临着以下危险:
1 难受孕:
女人最理想的生育年龄在25~32岁,跨入35岁后,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怀孕几率也会明显下降。
2 易流产:
女性过了35岁,怀孕失败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失败率达到20%。到42岁时,失败几率高达50%以上。
3 胎儿致畸几率高:
据调查,孕妇25~29岁时,胎儿先天愚型的发生率为1/1500,30~34岁时为1/800,35~39岁时为1/250,40~44岁时为1/100,45岁时为1/50,所以有人称“先天愚型是高龄产妇的后代”。
4 易患各种并发症:
高龄产妇可并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胎停育、胎盘早剥、流产、早产等。
5 易难产: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产道和会阴、盆骨的关节会变硬,不易扩张,子宫的收缩力和阴道的伸张力也较差,分娩时宫口开得慢,甚至开不了,以至于分娩时间延长,容易发生大出血和难产。
6 易患抑郁症:
高龄产妇孕期抑郁症发生率达15%,且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
7 产后恢复不利:
年龄大了,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没有30岁以前快,包括身材、皮肤等。
新技术保驾护航
当然,高龄产妇们也不要太过担心。李映桃说,从技术上讲,近些年产科技术不断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高龄产妇的需要,更好地保护产妇和胎儿。
1 染色体检查:
35岁以后怀孕,可以做染色体检查。在孕妇16周时抽取羊水做染色体检查,可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疾病等。
2 产前监测:
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都能进行监测。B超等影像学检查也能为医生诊断提供方便。
3 剖宫产技术成熟:
高龄不是剖宫产的必然条件,但综合考虑,高龄产妇的宫颈一般比较坚韧,自然生产困难,所以剖宫产在高龄产妇中更加普遍。再者,因为有高危的因素,高龄产妇为保险起见,做剖宫产的比较多。
4 胎儿足跟血检查:
正常宝宝出生后3~7天,产科医生都要从宝宝的足跟抽取2~3滴血,目的是在最早时间内检测出宝宝是否患某种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以便得到早期治疗。通过这些筛查,可以发现甲减、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疾病。
七大风险
据李映桃介绍,所谓“高龄产妇”,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第一次妊娠的产妇。高龄产妇一般面临着以下危险:
1 难受孕:
女人最理想的生育年龄在25~32岁,跨入35岁后,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怀孕几率也会明显下降。
2 易流产:
女性过了35岁,怀孕失败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失败率达到20%。到42岁时,失败几率高达50%以上。
3 胎儿致畸几率高:
据调查,孕妇25~29岁时,胎儿先天愚型的发生率为1/1500,30~34岁时为1/800,35~39岁时为1/250,40~44岁时为1/100,45岁时为1/50,所以有人称“先天愚型是高龄产妇的后代”。
4 易患各种并发症:
高龄产妇可并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胎停育、胎盘早剥、流产、早产等。
5 易难产: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产道和会阴、盆骨的关节会变硬,不易扩张,子宫的收缩力和阴道的伸张力也较差,分娩时宫口开得慢,甚至开不了,以至于分娩时间延长,容易发生大出血和难产。
6 易患抑郁症:
高龄产妇孕期抑郁症发生率达15%,且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
7 产后恢复不利:
年龄大了,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没有30岁以前快,包括身材、皮肤等。
新技术保驾护航
当然,高龄产妇们也不要太过担心。李映桃说,从技术上讲,近些年产科技术不断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高龄产妇的需要,更好地保护产妇和胎儿。
1 染色体检查:
35岁以后怀孕,可以做染色体检查。在孕妇16周时抽取羊水做染色体检查,可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疾病等。
2 产前监测:
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都能进行监测。B超等影像学检查也能为医生诊断提供方便。
3 剖宫产技术成熟:
高龄不是剖宫产的必然条件,但综合考虑,高龄产妇的宫颈一般比较坚韧,自然生产困难,所以剖宫产在高龄产妇中更加普遍。再者,因为有高危的因素,高龄产妇为保险起见,做剖宫产的比较多。
4 胎儿足跟血检查:
正常宝宝出生后3~7天,产科医生都要从宝宝的足跟抽取2~3滴血,目的是在最早时间内检测出宝宝是否患某种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以便得到早期治疗。通过这些筛查,可以发现甲减、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