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聚焦面临学业与社会化双重压力的高中生群体,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基本方法对所在高中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参与动机、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对志愿服务的真实态度,以期激励广大高中生同伴的志愿服务参与、为所在地区乃至全国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出力献策。
关键词: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5.037
1研究背景
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投身志愿服务的队伍中,青少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2015年教育部以思政部1号文件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紧密结合实际,制订实施办法,努力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在一系列政策指引和制度支持下,我国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迅速发展,各地方政府、学校、社区纷纷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志愿服务中,以期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在遍布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业阶段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群体中,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高中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刚刚迈过青涩懵懂的少年阶段,十四至十八岁左右的高中生们处于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又面临学业与社会化的双重压力,其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参与意愿引发了笔者的关注。
2研究现状
以往关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研究按照性质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类。
2.1理论研究: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
理论研究方面,绝大多数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分析,关注参与志愿服务之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如发源于美国的“服务学习”理论认为,服务社会可以帮助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交际方面还是解决问题方面,学生都可以从服务他人中收获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度,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增强知识性学习的价值。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使青少年在服务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反过来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回报社会的意识。
2.2实证研究:多聚焦大学生群体、发达城市
相对于蓬勃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丰富的理论研究而言,关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总体较少。其中,大部分调查者聚焦大学生群体,着力分析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及价值意义,少数关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调查研究也多以港澳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的中部地区城市的关注并不高。
因而,本文的调查将镜头聚焦于河南省郑州市高中生群体,这是基于可行性与典型性的双重考量。众所周知,河南是人口大省,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87万,为全国之最,而全省境内却只有一所211大学,高中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极为繁重的课业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的高中生们是否有意愿和精力参加志愿服务?学校和家长是否重视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会遇到哪些阻碍,有什么解决办法?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了解自己、了解身边高中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二三线城市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寻找合理途径。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制作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而运用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处理。
问卷调查方面。本次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中生为调查总体,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按照隨机抽样原则,抽取3个自然班级总计21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发放,总计收回问卷107份(电子问卷46份,纸质问卷61份),回收率为51% ,其中有效问卷共102份,有效率约95%。访谈调查方面,笔者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场所、志愿服务组织四个角度选取调研对象,采访了包括高中生、敬老院老人、社区工作人员等在内的8名调查对象,访谈形式包括面对面访谈、网上聊天两种。
4研究发现
4.1高中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和特点
(1)近七成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过志愿服务,参与频率大多为每学期一次,集中在寒暑假进行。
调查发现,65.69%的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其中,70.51%的参与者志愿服务的频率为每学期一次,25.37%为一年一次,每月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高中生仅占所有参加者中的1.49%。参与时间方面,绝大多数同学(92.54%)志愿服务时间集中在每年寒暑假期,极少数在平时周六周日,更没有同学会在平时都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做志愿服务。
(2)高中生的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具有连续性。
探究调查对象在进入高中前即初中小学阶段的参与历史,发现约68.43%的高中生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就有过志愿服务经历。把高中参与经历和中小学参与经历比较来看,高中阶段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中82.09%的人在中小学阶段也有过参与经历,而高中阶段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中一半以上(57.14%)在中小学阶段也没有相关参与经历。而且,在中小学阶段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80%以上在高中时也会继续参加。可见,高中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具有连续性,参与过程本身能够提高参与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有效提高后续参与的意愿。
(3)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以扶弱助残与环保实践为主,与自身的能力特点相契合。
高中生的服务内容较少涉及金钱,大多为关爱社会弱者之类的送温暖活动(49.25%)。相较成人而言,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感染被帮助的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更容易为他们带来快乐,因而在扶弱助残的精神关怀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另一方面,高中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中志愿讲解(3582%)和公益宣传(16.42%)也占了较大比重。高中生具有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语言应用能力,因而有宣讲知识的坚实基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服务了社会,传播了知识和正能量,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巩固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4)半数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热情不高,主动性有待提升。
我们设置1-7分分别代表从“消极应付”到“积极热情”,让被调查高中生给自己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打分。数据显示,50.75%的高中生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服务活动中,其余半数参与兴致不高。
(5)收获方面,绝大部分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获益良多。
总体上看,所有参与志愿服务的高中生无一选择“没有收获”的选项,均在参与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其中,获得极大收获的人数较少,约占17.91%。获得“一些收获”、“较大收获”的人数均为40%左右。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对高中生教育的积极意义。虽然高中生整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高,但是他们一旦参与到服务中去,便能有所获益,往往还能获益良多(约60%)。
4.2影响高中生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因素
在了解了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基本参与情况后,调查进一步对影响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分为积极的动机因素与消极的阻凝因素两方面。
4.2.1动机因素
动机因素方面,我们列举了促进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六项主要因素制作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的5级别量表(赋分为1-5分),测量高中阶段有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就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而言”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计算各因素的平均得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得分最高(4.25),其次是“能服务社会、帮助他人”(4.14)和“能服务社会、帮助他人”(4.14)。“获得正式志愿服务证明,完成学校任务”、“写入个人简历,考大学或找工作更有优势”、“结识陌生人、扩大社交圈”影响程度不高,得分分别为3.94、3.88、3.75。可见,高中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时更加注重服务过程其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奉献助人的精神价值,而较少关注志愿服务的结果认证等功利性意义,这是值得欣慰的。
4.2.2阻凝因素
阻凝因素方面,我们要求被调查高中生选择“阻碍其在高中阶段参与志愿服务或更多地投入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具体访谈情况加以分析,发现阻碍高中生投入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阻力是精力不足、无暇顾及。在应试压力过大的河南省,多数高中生只想着考高分、上名校,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即使有热心于志愿服务的同学,也迫于学业的压力,不得不把志愿服务放在一边,只能在寒暑假抽出时间服务社会。其二,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不完善,相关机构工作不到位。在社会缺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现象的现状影响下,志愿服务组织也并不十分重视志愿者中青少年的力量。在与志愿者协会宣传负责人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他们虽然也希望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但并不十分认可他们的作用,忽视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由此,在主观客观的影响下,学生既没有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又不能得到鼓励和帮助,长此以往,渐渐漠视了对社会的志愿服务,学生对志愿服务积极性低反过来又加剧了这种风气,高中生志愿服务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5建议措施
综合文献、问卷与访谈调查結论,笔者对郑州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国内大城市相比,郑州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较为落后、高中生服务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对此,笔者结合调研结论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措施:
(1)提高参与投入,尝试将志愿服务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家长和学校都很难真正花大力气重视和投入没有任何功利性回报的志愿服务。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学习国内外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优秀经验,尝试将志愿服务也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计入升学考量指标,从而有效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学生的志愿服务投入。
(2)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有效合作。
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参加来自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组织等机构发起的服务活动并不多,相关参与渠道的缺失是重要问题。应当增强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有效合作,重视吸纳在校学生力量,增强对青少年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3)优化服务形式,真正做到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
应当在志愿讲解、环保实践等常规形式之外,开发更加多元丰富的志愿服务岗位,如可以线上工作的社区网络监督员、社区公众号编辑等,将志愿服务岗位与高中生的知识能力相契合,真正做到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18.
[2]游柱然.杜威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J].求索,2009,(1):111113.
[3]梁绿琦,余逸群,纪秋发,等.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5,(7):2735.
[4]萧婉玲,姚颂霖.穗港澳台青少年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报告[J].青年探索,2017,(4):102112.
[5]肖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2):59.
关键词: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5.037
1研究背景
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投身志愿服务的队伍中,青少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2015年教育部以思政部1号文件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紧密结合实际,制订实施办法,努力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在一系列政策指引和制度支持下,我国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迅速发展,各地方政府、学校、社区纷纷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志愿服务中,以期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在遍布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业阶段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群体中,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高中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刚刚迈过青涩懵懂的少年阶段,十四至十八岁左右的高中生们处于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又面临学业与社会化的双重压力,其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参与意愿引发了笔者的关注。
2研究现状
以往关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研究按照性质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类。
2.1理论研究: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
理论研究方面,绝大多数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分析,关注参与志愿服务之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如发源于美国的“服务学习”理论认为,服务社会可以帮助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交际方面还是解决问题方面,学生都可以从服务他人中收获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度,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增强知识性学习的价值。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使青少年在服务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反过来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回报社会的意识。
2.2实证研究:多聚焦大学生群体、发达城市
相对于蓬勃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丰富的理论研究而言,关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总体较少。其中,大部分调查者聚焦大学生群体,着力分析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及价值意义,少数关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调查研究也多以港澳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的中部地区城市的关注并不高。
因而,本文的调查将镜头聚焦于河南省郑州市高中生群体,这是基于可行性与典型性的双重考量。众所周知,河南是人口大省,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87万,为全国之最,而全省境内却只有一所211大学,高中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极为繁重的课业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的高中生们是否有意愿和精力参加志愿服务?学校和家长是否重视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会遇到哪些阻碍,有什么解决办法?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了解自己、了解身边高中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二三线城市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寻找合理途径。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制作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而运用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处理。
问卷调查方面。本次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中生为调查总体,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按照隨机抽样原则,抽取3个自然班级总计21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发放,总计收回问卷107份(电子问卷46份,纸质问卷61份),回收率为51% ,其中有效问卷共102份,有效率约95%。访谈调查方面,笔者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场所、志愿服务组织四个角度选取调研对象,采访了包括高中生、敬老院老人、社区工作人员等在内的8名调查对象,访谈形式包括面对面访谈、网上聊天两种。
4研究发现
4.1高中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和特点
(1)近七成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过志愿服务,参与频率大多为每学期一次,集中在寒暑假进行。
调查发现,65.69%的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其中,70.51%的参与者志愿服务的频率为每学期一次,25.37%为一年一次,每月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高中生仅占所有参加者中的1.49%。参与时间方面,绝大多数同学(92.54%)志愿服务时间集中在每年寒暑假期,极少数在平时周六周日,更没有同学会在平时都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做志愿服务。
(2)高中生的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具有连续性。
探究调查对象在进入高中前即初中小学阶段的参与历史,发现约68.43%的高中生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就有过志愿服务经历。把高中参与经历和中小学参与经历比较来看,高中阶段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中82.09%的人在中小学阶段也有过参与经历,而高中阶段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中一半以上(57.14%)在中小学阶段也没有相关参与经历。而且,在中小学阶段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80%以上在高中时也会继续参加。可见,高中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具有连续性,参与过程本身能够提高参与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有效提高后续参与的意愿。
(3)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以扶弱助残与环保实践为主,与自身的能力特点相契合。
高中生的服务内容较少涉及金钱,大多为关爱社会弱者之类的送温暖活动(49.25%)。相较成人而言,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感染被帮助的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更容易为他们带来快乐,因而在扶弱助残的精神关怀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另一方面,高中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中志愿讲解(3582%)和公益宣传(16.42%)也占了较大比重。高中生具有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语言应用能力,因而有宣讲知识的坚实基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服务了社会,传播了知识和正能量,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巩固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4)半数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热情不高,主动性有待提升。
我们设置1-7分分别代表从“消极应付”到“积极热情”,让被调查高中生给自己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打分。数据显示,50.75%的高中生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服务活动中,其余半数参与兴致不高。
(5)收获方面,绝大部分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获益良多。
总体上看,所有参与志愿服务的高中生无一选择“没有收获”的选项,均在参与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其中,获得极大收获的人数较少,约占17.91%。获得“一些收获”、“较大收获”的人数均为40%左右。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对高中生教育的积极意义。虽然高中生整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高,但是他们一旦参与到服务中去,便能有所获益,往往还能获益良多(约60%)。
4.2影响高中生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因素
在了解了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基本参与情况后,调查进一步对影响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分为积极的动机因素与消极的阻凝因素两方面。
4.2.1动机因素
动机因素方面,我们列举了促进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六项主要因素制作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的5级别量表(赋分为1-5分),测量高中阶段有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就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而言”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计算各因素的平均得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得分最高(4.25),其次是“能服务社会、帮助他人”(4.14)和“能服务社会、帮助他人”(4.14)。“获得正式志愿服务证明,完成学校任务”、“写入个人简历,考大学或找工作更有优势”、“结识陌生人、扩大社交圈”影响程度不高,得分分别为3.94、3.88、3.75。可见,高中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时更加注重服务过程其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奉献助人的精神价值,而较少关注志愿服务的结果认证等功利性意义,这是值得欣慰的。
4.2.2阻凝因素
阻凝因素方面,我们要求被调查高中生选择“阻碍其在高中阶段参与志愿服务或更多地投入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具体访谈情况加以分析,发现阻碍高中生投入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阻力是精力不足、无暇顾及。在应试压力过大的河南省,多数高中生只想着考高分、上名校,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即使有热心于志愿服务的同学,也迫于学业的压力,不得不把志愿服务放在一边,只能在寒暑假抽出时间服务社会。其二,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不完善,相关机构工作不到位。在社会缺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现象的现状影响下,志愿服务组织也并不十分重视志愿者中青少年的力量。在与志愿者协会宣传负责人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他们虽然也希望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但并不十分认可他们的作用,忽视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由此,在主观客观的影响下,学生既没有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又不能得到鼓励和帮助,长此以往,渐渐漠视了对社会的志愿服务,学生对志愿服务积极性低反过来又加剧了这种风气,高中生志愿服务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5建议措施
综合文献、问卷与访谈调查結论,笔者对郑州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国内大城市相比,郑州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较为落后、高中生服务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对此,笔者结合调研结论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措施:
(1)提高参与投入,尝试将志愿服务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家长和学校都很难真正花大力气重视和投入没有任何功利性回报的志愿服务。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学习国内外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优秀经验,尝试将志愿服务也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计入升学考量指标,从而有效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学生的志愿服务投入。
(2)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有效合作。
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参加来自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组织等机构发起的服务活动并不多,相关参与渠道的缺失是重要问题。应当增强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有效合作,重视吸纳在校学生力量,增强对青少年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3)优化服务形式,真正做到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
应当在志愿讲解、环保实践等常规形式之外,开发更加多元丰富的志愿服务岗位,如可以线上工作的社区网络监督员、社区公众号编辑等,将志愿服务岗位与高中生的知识能力相契合,真正做到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18.
[2]游柱然.杜威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J].求索,2009,(1):111113.
[3]梁绿琦,余逸群,纪秋发,等.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5,(7):2735.
[4]萧婉玲,姚颂霖.穗港澳台青少年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报告[J].青年探索,2017,(4):102112.
[5]肖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