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摄影部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照片里的三个男人,年纪已然不小,身材有些走样,头顶有点儿脱发。他们面无表情地盯着几页纸。这是一个典型的会议室环境,乏味的装修,灰色的墙壁,椅子倒是闪亮的黄色,但却有一种让人坐上去就马上要跳起来逃开的感觉。
  据说老板只出现了几秒钟。他宣布,报纸摄影部的全体专业人员都被裁员。这个会议是头天晚上临时通知的,随后,摄影部的记者和编辑们很快就被要求收拾东西离开,他们的《芝加哥太阳时报》(下称《太阳时报》)门卡将再也刷不进来了。
  三个男人中间的那个,名叫约翰·怀特(John White),他是1982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得主。走出这间会议室,一些摄影师聚在一起互相安慰。而怀特则一个人开车到了湖边,他说自己想静一静,就一个人,甚至想要躲起来。他已经在这个行业整整打拼44年。
  拍这张照片的人也是《太阳时报》的一位摄影记者。他把照片贴到了自己的脸书(facebook)主页上,下面的留言是各种唏嘘,有人说:“我快要哭了。”有一位则对照片看得仔细:“最让我感到难过的是,这三个人都带着相机,仿佛对下一个任务已经做好了准备。”
  端掉整个摄影部?这个决定,在媒体圈儿里引发了争议。但这位老板可能对此毫不介意,《太阳时报》的这位出版人此类出格的事儿没少干。2008年,他在《新闻报》(Newsday)工作,中止了20位摄影记者的合同,让他们重新竞聘多媒体记者的岗位。
  我的朋友吉姆曾经是《新闻报》的摄影部主任,他早在数字技术冲击传统媒体的第一波浪潮中就被买断工龄下岗。上次我在纽约见到他,他刚和夫人参加了一个手机摄影的工作坊。吉姆给我演示他在课上学习的各种手机摄影软件,最后坏坏地给我看他的学习成果:“你看,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然后,最终用软件处理过的照片是这样的……”
  那是一张完全是虚影儿的照片。
  《太阳时报》声称他们不需要专业摄影记者了,因为手机可以替代照相机,普通市民可以替代摄影师,而未来,则是视频报道的天下。
  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媒体人对“未来”做出预言。前些年,美国有一个叫做大卫?里森的,曾手持高清摄像机对自己的同仁们发出号召:“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未来!这是我们称王称霸的机会。”看到这个字眼儿—“称王称霸”,真是别提让人有多伤感,其中暗含着一个预设:摄影记者地位向来低下。很不幸,大卫?里森现在也离开了报社,而普利策奖得主约翰,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也学会了多媒体制作。但看样子,多媒体并没有拯救摄影记者的职业危机。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丧气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惊诧的是,它和我们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视觉化时代是如此格格不入。当然,也有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人人都会拍照,职业者自然就不会被需要。这真是见鬼了,不是人人也都会说话写字么?中文系倒是一直都存在着,各种以写字来谋生的职业也未曾消失。
  一位完全转型做电视的摄影记者提供了一个数字,《纽约时报》大概有600名全职记者,而摄影记者只有30个。这个比例说明,从一开始,摄影记者就不是报纸的核心内容供给者,他们一走入媒体,就被制度化地挤压到了媒体内容生产的边缘,成为疲于奔命的配图者。那些原本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就这么给耗成了中年大叔。
  有人问我,摄影真的不能成为职业了么?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摄影不是职业,摄什么才是职业。以前拿起一台相机就能当摄影记者的年月已经结束了,社会、突发新闻的报道,或许都将被公民记者替代。但时下才是媒体用好这些视觉精英的时候,他们应当去做真正的媒体内容建设,独立地,像个记者那样。还有更多人应该成为图片编辑,那些未经编辑处理的照片,都只能没了魂儿一样在网上漂荡,图片编辑发掘这些照片的过程,其实就仿佛是他们出去拍了这张照片。
  约翰?怀特站在湖边,他担心的是那些刚刚入行的年轻摄影记者的生存。而这位摄影记者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曾预言他只能在垃圾车上工作,因为他数学太差。他父亲则让他尽力成长,要做到最好,即使在垃圾车工作也要做车上的那个司机。这个励志的故事或许还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你要变成一个操控者,而非搬运者,智慧与创造力才是你生存的根基。
  这样看,一个摄影部被整个抹掉也并非坏事,它将迫使我们对这个职业从头开始思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新经济组织结构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批涌现,并且日益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便使妇女的劳动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与党的发展观适应各个时代的要求,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分不开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观的探索是党的发展观的起步阶段,为发展
就综合实力而言,乌克兰共产党(以下简称“乌共”)是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第二大共产党组织,成立于1918年7月。1991年7月之前乌共作为苏联共产党的组成部分而
成熟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法治的基石,是实现宪政的动力源。根据转型时期中国的既定国情,我们只有从培育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入手才能培育宪政民主的生存土壤。行业组织作为公民社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