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舞台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师生间“导演”与“演员”关系的定位,实质是把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双向主动,共同发展。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
在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我们应该重视把师生间的情感定位在零距离。著名教育家卢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交流,积极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景。“要蹲下身子看学生”,积极加入到孩子们的讨论中来。在与他们心灵的交流中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自尊,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师生间情感的零距离真正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有四种:
第一,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课程论认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让学生把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丰富多样,为学生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有位老师在教学“6、7减几”时,第一次讲的时候,学生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而没有从其中领悟出数学的真正内涵。第二次,她让学生看图说话,在说的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悟出其中的一些数学抽象知识。她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说条件,提问题;另一组回答。对提问好,和回答棒的学生给予奖励。经过这一设计,课堂变得尤为活跃,而且学生都积极参与进去了,人人都踊跃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学生也理解了简单的应用题。
第二,师生共同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也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教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乏味,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动起来”。例如,教学《分类》这单元有道练习:给一群人进行分类。教学时我不做提示,让学生自主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找到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并且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分类标准吗?”学生讨论后争先恐后地汇报了自己探索的结果:可以按性别分;可以按大人分一类,小孩分一类;可以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有没有戴眼镜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扎辫子来分;笑的分一类,没笑的分一类;嘴巴合着的分一类,张嘴的分一类;按烫发来分;还可以按长发还是短发来分……可见,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块肥沃自主探索的土地,留出一定的时空,相信那一颗颗探究、创新的幼苗便会一天天成长起来。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教学中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师生之间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不利于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了解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坚持让学生平等的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引导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重要的潜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我掌握了多少?这个同学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不仅知己,而且知彼,不仅知对,而且知错。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对方的评价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奋发向上。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教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希望……”等方式来评价老师,使教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四,师生共同管理
班级管理不仅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每一个任课老师的工作。只有在一个班风正的班级里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实践。如:我在班里进行“星星大擂台”。从上课、作业、小组是否共同进步等各方面为标准进行评比,每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选。小组内推选出小组长,每个成员既是评委,又是比赛者。事实表明,每一小组都情绪高涨,为了小组的利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头并进。而且还形成了“一帮一”(好帮差)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自主的班级氛围。
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我们应该重视把师生间的情感定位在零距离。著名教育家卢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交流,积极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景。“要蹲下身子看学生”,积极加入到孩子们的讨论中来。在与他们心灵的交流中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自尊,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师生间情感的零距离真正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有四种:
第一,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课程论认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让学生把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丰富多样,为学生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有位老师在教学“6、7减几”时,第一次讲的时候,学生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而没有从其中领悟出数学的真正内涵。第二次,她让学生看图说话,在说的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悟出其中的一些数学抽象知识。她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说条件,提问题;另一组回答。对提问好,和回答棒的学生给予奖励。经过这一设计,课堂变得尤为活跃,而且学生都积极参与进去了,人人都踊跃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学生也理解了简单的应用题。
第二,师生共同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也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教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乏味,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动起来”。例如,教学《分类》这单元有道练习:给一群人进行分类。教学时我不做提示,让学生自主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找到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并且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分类标准吗?”学生讨论后争先恐后地汇报了自己探索的结果:可以按性别分;可以按大人分一类,小孩分一类;可以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有没有戴眼镜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扎辫子来分;笑的分一类,没笑的分一类;嘴巴合着的分一类,张嘴的分一类;按烫发来分;还可以按长发还是短发来分……可见,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块肥沃自主探索的土地,留出一定的时空,相信那一颗颗探究、创新的幼苗便会一天天成长起来。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教学中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师生之间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不利于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了解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坚持让学生平等的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引导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重要的潜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我掌握了多少?这个同学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不仅知己,而且知彼,不仅知对,而且知错。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对方的评价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奋发向上。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教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希望……”等方式来评价老师,使教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四,师生共同管理
班级管理不仅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每一个任课老师的工作。只有在一个班风正的班级里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实践。如:我在班里进行“星星大擂台”。从上课、作业、小组是否共同进步等各方面为标准进行评比,每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选。小组内推选出小组长,每个成员既是评委,又是比赛者。事实表明,每一小组都情绪高涨,为了小组的利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头并进。而且还形成了“一帮一”(好帮差)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自主的班级氛围。
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