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再造想象力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绘,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新形象,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再造想象力,学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地掌握自己不曾感知和无法感知的事物。语文教学是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
一、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瀑布》这课,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瀑布的气势雄伟壮观,我着重强化“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等关键词,让学生从插图、影视中所见的瀑布唤起已有的表象。另外,我还利用简笔画将瀑布与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所望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等勾画出来,使学生对瀑布的雄伟壮观有感知认识,对白银、珍珠、屏、烟、雾、尘等词进行再造想象,体会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述瀑布,对瀑布从抽象地感知到理性地认识。
二、欣赏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使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看图课文时,教师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中的插图往往是文中的重点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教《绝句》时,我针对诗中色鲜境美这一特点,充分展示蔚蓝的天空、溪边草堂前几棵翠柳的肖景图,再配上嫩黄的鹏鸟、雪白的鹭鸳、积雪的山川、轻巧的小船,构成了一副音影俱全、形色兼备的风景图,使学生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脑海里浮现出郊外的早春图,进入瑰丽的艺术境界,得到美的熏陶。
三、借助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可以经常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闭目静思,努力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清、秀,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边听边闭目凝思漓江畔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在再造想象中对桂林的美丽景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美的熏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借助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表演,这种形式生动、形象、活泼,能促进学生积极想象。应用表演的形式是把内在的语言通过想象转化为外部的动作。例如在教学“高兴”一词时,我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什么是高兴”,这位同学“笑了,又蹦又跳”,把有关高兴的体验人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让所有的同学都来表演,让他们笑,让他们跳,在“笑,又蹦又笑”的情境中体验“高兴”这种情绪,从而发展想象。
五、深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大脑中通过重点句、段的讲述,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为加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再造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电教设备来开拓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黄继光》一文,我描述:“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等重点句,利用教学录像将战场、火舌等环节展示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当时黄继光所陷情境,体验到黄继光那种英勇大无畏的精神。
六、利用幻灯、模型,启发学生想象
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品味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根据课文制作动画课件、模型,是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想象的一种方式。如教《称象》这课时,我制作了教学模型,通过演示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启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思路,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动画课件,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再造想象,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七、把握课文思路,有的放矢地引导想象
《月光曲》写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课后的问题显然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这一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事物和联想》。于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分析了文章交代的时间、地点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关系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他听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我顺着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在此情况下,他可能会怎么想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道:‘他们多么需要音乐啊,让我进去弹一首给他们听吧!’”……接着,我引导大家分析第二个问题:“他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给盲姑娘弹一曲?他听到了什么,可能是怎么想的?”我在提问前,先讲解了“知音”一词的典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理解盲姑娘和贝多芬之间对话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我问学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猜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呢?”同学们经过思考,懂得这是因为盲姑娘懂得音乐,从贝多芬“弹得多纯熟”和“感情多深”的琴音中知道了他就是贝多芬。所以可以说他就是贝多芬的“知音”。我再一步问:“那么,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是怎么想的呢?”一个学生回答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多么懂得音乐啊,我再给她弹一首吧!’”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多么懂得音乐啊,他一定希望能听到一首,让我给她在弹一首听吧!’接着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既然这样爱听音乐,她就是我的知音,那就让我再弹一首吧!”……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维,一个热爱人民,对贫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便被勒出来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既是一项十分重要迫切的任务,又是一项须综合治理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一、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瀑布》这课,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瀑布的气势雄伟壮观,我着重强化“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等关键词,让学生从插图、影视中所见的瀑布唤起已有的表象。另外,我还利用简笔画将瀑布与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所望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等勾画出来,使学生对瀑布的雄伟壮观有感知认识,对白银、珍珠、屏、烟、雾、尘等词进行再造想象,体会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述瀑布,对瀑布从抽象地感知到理性地认识。
二、欣赏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使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看图课文时,教师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中的插图往往是文中的重点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教《绝句》时,我针对诗中色鲜境美这一特点,充分展示蔚蓝的天空、溪边草堂前几棵翠柳的肖景图,再配上嫩黄的鹏鸟、雪白的鹭鸳、积雪的山川、轻巧的小船,构成了一副音影俱全、形色兼备的风景图,使学生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脑海里浮现出郊外的早春图,进入瑰丽的艺术境界,得到美的熏陶。
三、借助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可以经常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闭目静思,努力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清、秀,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边听边闭目凝思漓江畔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在再造想象中对桂林的美丽景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美的熏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借助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表演,这种形式生动、形象、活泼,能促进学生积极想象。应用表演的形式是把内在的语言通过想象转化为外部的动作。例如在教学“高兴”一词时,我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什么是高兴”,这位同学“笑了,又蹦又跳”,把有关高兴的体验人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让所有的同学都来表演,让他们笑,让他们跳,在“笑,又蹦又笑”的情境中体验“高兴”这种情绪,从而发展想象。
五、深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大脑中通过重点句、段的讲述,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为加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再造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电教设备来开拓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黄继光》一文,我描述:“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等重点句,利用教学录像将战场、火舌等环节展示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当时黄继光所陷情境,体验到黄继光那种英勇大无畏的精神。
六、利用幻灯、模型,启发学生想象
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品味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根据课文制作动画课件、模型,是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想象的一种方式。如教《称象》这课时,我制作了教学模型,通过演示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启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思路,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动画课件,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再造想象,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七、把握课文思路,有的放矢地引导想象
《月光曲》写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课后的问题显然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这一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事物和联想》。于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分析了文章交代的时间、地点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关系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他听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我顺着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在此情况下,他可能会怎么想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道:‘他们多么需要音乐啊,让我进去弹一首给他们听吧!’”……接着,我引导大家分析第二个问题:“他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给盲姑娘弹一曲?他听到了什么,可能是怎么想的?”我在提问前,先讲解了“知音”一词的典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理解盲姑娘和贝多芬之间对话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我问学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猜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呢?”同学们经过思考,懂得这是因为盲姑娘懂得音乐,从贝多芬“弹得多纯熟”和“感情多深”的琴音中知道了他就是贝多芬。所以可以说他就是贝多芬的“知音”。我再一步问:“那么,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是怎么想的呢?”一个学生回答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多么懂得音乐啊,我再给她弹一首吧!’”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多么懂得音乐啊,他一定希望能听到一首,让我给她在弹一首听吧!’接着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既然这样爱听音乐,她就是我的知音,那就让我再弹一首吧!”……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维,一个热爱人民,对贫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便被勒出来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既是一项十分重要迫切的任务,又是一项须综合治理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