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引领第4代乡村旅游风尚的新坐标,是现代农业产业时代的新引擎。该文以政策导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为着手点,从总体规划思路、空间规划体系、产业发展规划和村落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通过打造主题特色、三生综合发展、传承与创新结合等方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景观园区。
关键词:乡村旅游综合体;现代农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7-0005-05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of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 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ihu Yu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Hu Xiaoqin
(Hefei Water Conservation Office(City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The rural tourism complex is the new coordinat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rural tourism fashion and the new engine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era.Starting from the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and discusses the new approach of the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The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should transform itself into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rk by creating thematic feature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ansheng,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Rural tourism complex;Modern agriculture;Planning and design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园存在“散、小、弱”等问题,且延伸的旅游产品多以初级乡村生活体验的农家乐为主,生态农业园刚刚起步,对于地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类的体验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生产园发展中的应用,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1.1 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技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4大元素由旧转新,包含新主体、新模式、新技术、新渠道,使得传统农业快速转变为现代农业。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优势
1.2.1 重塑农业产业链 旅游产业可重塑整个农业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吃住行游购娱”6大元素的植入,在保留农业价值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联通的产业联动系统。
1.2.2 提升附加值 将乡村休闲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生态康养产品和民俗体验产品融合到农业产业园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其余附加值。
1.2.3 推动发展的资本 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转化为促进产业园发展的新资本,有机地结合稻田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多元化景象,使其共享共建于一体。使资本有效率地增值,实现资源中的真正价值。
1.2.4 以品牌延伸现代农业价值空间 创建现代农业园的产业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用品牌的力量实现农业的价值空间,并且依托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业价值与乡村旅游价值。
2 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究——以太湖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规划与设计为例
本项目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三生”一体综合发展,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来规划各项工作,探讨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产生的优势,为现代農业园的提升改造提供思路。
2.1 项目概况 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靠近无锡市,南靠近苏州市,西濒太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形成相对较大的旅游市场,是发展御亭农业产业园的机遇。产业园内现有4个小型生态园,分别为大王生态园、御景生态园、宽心园、通安武益水果生态园,农家乐约100家,规模较小,位置分散,以家庭经营为主。 2.2 总体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以水稻田园景观为主题,以村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构建中国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的版图。涵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休闲化的稻田景观、景观化的农耕文化[3],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时尚而原真、特色而丰富的太湖水稻嘉年华与简约、休闲、游憩、度假、观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2.3 空间规划体系
2.3.1 “三产”体系构建 促进“生态+生活+生产”三者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园区发展真正受益于民,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振兴(见图1)。(1)生态体系:实现林粮共生、稻鸭共生、林牧共生、林油共生等5大共生生态链,组成生态网,促进乡村农业生态循环。(2)生产体系:以遵循“以农为本、农旅结合”产业发展理念,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将进入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新阶段。(3)生活体系:针对村民生活场地分布零散的特征,从农耕生活、农活体验、种植教育、田间康体等4个方面体现村民的生活,进行主题化演绎,并与节日等结合开发,形成田园中的多个生活空间,串联成生活这一体系,创造多元而富有变化的乡村生活体验。
2.3.2 规划空间格局 “两轴架七区,一水连八村,北动南静双板块”。“两轴”:(1)稻草艺术大道轴,中心大道贯穿整个项目区块,是重点规划的道路,将此定位为稻草艺术大道,不仅体现了稻香文化,还变废为宝,创意带入乡村。(2)太湖风情轴,沿着太湖的轴线形成的风景优美的游览线,体验太湖风光,周边设置木栈道,享受漫步太湖。“七区”:将整个区块划分为7个区域,分别是假日田园区、自然乐园区、田间课堂区,农夫乐园区、生态农庄区、艺术花田区、智慧稻田区。通过水路交通,将区块类的村落连成一体,成为江南水乡重要的交通方式,沿着贯穿各个村落的水系,清理河道,水系利用,形成特别的乡间河道观光线路。根据村落聚集的情况,将之分为八个村落,分别是以农村文化中的“渔樵耕读牧”等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分为“渔”“樵”“耕”“读”“牧”“稻”。南静北动:南边由入口区新规划的稻村领衔,是承载水稻文化,农耕文明的水稻体验之旅,即是御亭未来农业的启航空间,也是一个创意+体验的游乐园,重点发展“稻村”文化园,循环农业体验区,同时也承载着农产品展示与销售是整个农业产业园的客厅。北边既是一个农耕景观休闲区,也是农业展示的平台,也是“吃住行游购娱”共享的新乡村典型(图2、图3)。
2.3.3 道路交通规划 便捷、低碳、换乘方便,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设施,作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内部车道贯穿整个基地,在主要景点及村落入口设置停靠点。自行车线路穿越整个农田、林地等,沿着太湖边也设置绿道系统,使其形成环线,连接基地的南北部分。结合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置小型汽车停车位,自行车御电瓶车停车设施。水上航线主要沿着穿村的溪流,形成树枝状的水上游线系统(见图4)。
2.3.4 服务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休闲娱乐、艺术文化、餐饮、停车、住宿、購物、医疗、公厕等服务设施,结合农田、林地,设计多样化的文艺设施,如农田艺术、稻田秀场等,多处创意工坊来满足人们交流,放松身心和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的要求,设置不同类型的露营项目,为游人和周边居民提供大量不同感受的住宿体验,还有不同的餐饮设施,如温室餐厅等(见图5)。
2.4 产业发展规划
2.4.1 “产业文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项目基地独有的水稻景观本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是居民长期以来不断生存的条件,稻作文化是人们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记载着劳动历史,包括独特的民俗、饮食、工艺、社会形态等特色习俗,乃非物质文化[4],还包括村落建筑、公共基础、天然材料、稻田景观等物质化的要素。通过水稻的5大相关文化,即水稻种植文化、水稻村落文化、水稻艺术文化、水稻科技文化、水稻加工文化等来构成整个产业园的文化体系脉络,其包含了上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水稻种植产业——农作物种植区、经济果林区等;
水稻村落产业——生态园、农家乐、乡村市集、田园社区等;
水稻艺术产业——田间艺术、艺术表演、创意文化等;
水稻科技产业——水稻博物馆、科技农业园等;
水稻加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工厂等。
2.4.2 旅游产业规划 打造多元化多功能的水稻体验集结基地,以其为主题,并策划12个“稻村”旅游景点,分别为“稻说丰年”、“风吹麦浪”、“童野仙踪”“落晚芳菲”“竹轩瓜园”“数声渔笛”“薄暮蛙声”“涵田放歌”“东篱菜畦”“万顷稻花”“市列珠玑”“烟柳画桥”(见图6)。
(1)“稻说丰年”——结合公路对面的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核心地带,新建“稻村”,并以其为核心,在稻村,可以了解太湖水稻文化,见证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可以体验耕种的乐趣,也可品味当地天然美食,布置有水稻博物馆、稻草创意工坊、稻香游园、稻香铺子、牛栏咖啡、田园体验场等。
(2)“风吹麦浪”——保留原生态稻田,结合布置的栈道以及观景塔,打造人在稻中游,感受风吹麦浪的意境。主要的景观特色设施为蘑菇街、瞭望塔和彩虹桥,游人可尽情观赏稻田景观,其他还有以幼儿为主的田园幼儿园,田园创意工坊等,满足亲子游的需求,还有特色的集装箱营地,可供住宿。
(3)“童野仙踪”——专门为孩子设置的游乐中心,利用原有的树林现状,打造具有童真童趣的生态场所,项目有亲子垂钓、儿童创意室、儿童活动中心,霍比特乐园等。
(4)“落晚芳菲”——结合周边的村落,种植彩色果树等,即可观赏也可采摘,还提供新鲜的瓜果蔬菜采摘,项目有户外稻田课堂、农具认知课堂、大棚种植室、农艺学校、果农教室、可食花园等。
(5)“竹轩瓜园”——专门为城市农夫设置的果园,让城市人回归田园,不仅有农夫课程,还有温室培训中心、农产品集市和养生教育,打造特色农夫果园,该区域项目适合互动,如家庭亲子活动、企业员工培训等。 (6)“数声渔笛”——利用太湖边空间,增加木栈道及环湖绿岛,观赏湖边芦笛。
(7)“薄暮蛙声”——在原有保留的林地中,开辟游览路线,将林地与树屋以及营地等结合,形成林间涵养基地,晚间在一片静谧中听取乡间蛙声,这里还提供多种活动类型,满足多种游客的功能需求。
(8)“涵田放歌”——利用油菜花田与规划的彩色花田,即可让人观赏,也可成为临时表演场地,项目有涵田放歌、油菜花田、艺术花田花间驿站、华艺工作室等。
(9)“东篱菜畦”——主要以原生态种植生活为主,设计五谷园以及植物私塾,用木质篱笆围牢,打造东篱菜地的景观。项目还有户外水稻展示区、温室餐厅、农业技术展示温室和稻鸭共生循环中心。
(10)“万顷稻花”——保留大面积的稻田,打造“万顷”水稻景观,项目有田园营地和五彩稻田。
(11)“市列珠玑”——市集与民俗、节庆相结合,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中西,依托现有路边的一条长形状村落,将其改造,融合江南乡土建筑理念与元素,打造成原汁原味江南乡土集市。
(12)“烟柳画桥”——结合市集,通过文化小品、水系设施等,将河道周边进行景观改造,形成一个与乡村肌理田园景观实现完好融合的、出售原汁原味乡村风味的乡间集市。
2.5 村落规划建设 村落现状分布松散,基础设施匮乏,基地内有14个行政村,形成约17个村落,其中按规模分为2种不同大小的村落形态,大型村落在800~1000m2,共9个,主要分布在基地中部及南部区域;中型村落在400~500m2,共8个,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
2.5.1 示范村落代表 随着御亭现代产业园的提升规划与设计,以江南水稻文化的第一体验地,太湖水稻文明的第一参观地为愿景,具体落实到点、线、面的设计,优先选择示范性村落深化设计。以“墙里村”与“仁巷村”为示范村落进行深化提升,选址优势有:2村紧邻太湖,环境优美,位置优势明显,依环太湖大道,交通便利,仁巷村入口处水塘可加以利用,依水造景,2村皆以水系贯穿,水资源丰富,且两村落田地等现状保护良好,可发掘空间较大。
2.5.2 街巷设计 街巷界面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具有很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5]。其以硬质铺装为主,用连续石墙面构成,具有适宜的空间。绿化以本土植物为主,丰富界面,软化场景,优先选择经济食用型植物,如枇杷、葡萄、丝瓜、石榴等,小品以生活设施为主,如石凳、石臼等,主要承載通行能力、邻里交通、娱乐活动、商业配套等功能。
2.5.3 建筑改造设计 进行外立面改造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延续区域传统精神,突出太湖水乡建筑的文化意蕴,营造给观众带来强烈投入感、回归感的传统空间形式。进一步形成水乡特色浓郁、环境氛围和谐、空间场所宜人的景观效果。一是因势就形,在原建筑基础上,依照其构造,保留外立面原型,选择操作性强传统特色建筑形态进行改造,注重建筑形式的地方化和还原程度;二是注重细节构件,体现出传统的飞檐、粉墙、灰瓦、木门、木窗等基本要素。
3 启示
3.1 “三生”综合发展 坚持“生态、生活、生产”融合理念,涉及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多层次的综合产品体系,也是与农业、商业、旅游业、健康产业等结合的综合化的产业功能。
3.2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文化元素与农业生产及科技相结合,将其应用到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发明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不能直接发挥文化本身特有的魅力,加入创新后,会将新型旅游产业等融入其中,包括商业、艺术和合作社等。具体指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以及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的培育,以及立体农业、四季温室等新农业技术的运营。
3.3 打造主题特色 打造引领第4代乡村旅游风尚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在原乡中打造更具主题魅力的旅游时尚,围绕一个主题的特色产业体系,用主题化的景观营造方式来体现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化内涵,并安排有主题线索的体验路径。
4 结语
运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突破以往农业产业园规划、产业单一发展、只注重技术含量、农业产量等纯科技层面且缺少活力的发展思路,加强对生态、生产、生活发展的规划与引导,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集聚发展、配套服务城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玉,李红云,隋鹏,等.基于“四化同步”的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3,08.
[2]张忠根,田万获.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黄瑞琛.凤山国家生态农业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及利用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7.
[4]谭静怡.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价值[J].山西档案,2016,3:131-133.
[5]高海勇.中国传统民居环境之解读巷空间[J].山西建筑,2009,30:13-14.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乡村旅游综合体;现代农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7-0005-05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of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 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ihu Yu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Hu Xiaoqin
(Hefei Water Conservation Office(City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The rural tourism complex is the new coordinat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rural tourism fashion and the new engine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era.Starting from the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and discusses the new approach of the “rural tourism complex”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The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should transform itself into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rk by creating thematic feature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ansheng,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Rural tourism complex;Modern agriculture;Planning and design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园存在“散、小、弱”等问题,且延伸的旅游产品多以初级乡村生活体验的农家乐为主,生态农业园刚刚起步,对于地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类的体验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生产园发展中的应用,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1.1 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技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4大元素由旧转新,包含新主体、新模式、新技术、新渠道,使得传统农业快速转变为现代农业。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优势
1.2.1 重塑农业产业链 旅游产业可重塑整个农业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吃住行游购娱”6大元素的植入,在保留农业价值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联通的产业联动系统。
1.2.2 提升附加值 将乡村休闲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生态康养产品和民俗体验产品融合到农业产业园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其余附加值。
1.2.3 推动发展的资本 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转化为促进产业园发展的新资本,有机地结合稻田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多元化景象,使其共享共建于一体。使资本有效率地增值,实现资源中的真正价值。
1.2.4 以品牌延伸现代农业价值空间 创建现代农业园的产业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用品牌的力量实现农业的价值空间,并且依托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业价值与乡村旅游价值。
2 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究——以太湖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规划与设计为例
本项目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三生”一体综合发展,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来规划各项工作,探讨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产生的优势,为现代農业园的提升改造提供思路。
2.1 项目概况 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靠近无锡市,南靠近苏州市,西濒太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形成相对较大的旅游市场,是发展御亭农业产业园的机遇。产业园内现有4个小型生态园,分别为大王生态园、御景生态园、宽心园、通安武益水果生态园,农家乐约100家,规模较小,位置分散,以家庭经营为主。 2.2 总体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以水稻田园景观为主题,以村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构建中国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的版图。涵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休闲化的稻田景观、景观化的农耕文化[3],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时尚而原真、特色而丰富的太湖水稻嘉年华与简约、休闲、游憩、度假、观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2.3 空间规划体系
2.3.1 “三产”体系构建 促进“生态+生活+生产”三者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园区发展真正受益于民,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振兴(见图1)。(1)生态体系:实现林粮共生、稻鸭共生、林牧共生、林油共生等5大共生生态链,组成生态网,促进乡村农业生态循环。(2)生产体系:以遵循“以农为本、农旅结合”产业发展理念,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将进入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新阶段。(3)生活体系:针对村民生活场地分布零散的特征,从农耕生活、农活体验、种植教育、田间康体等4个方面体现村民的生活,进行主题化演绎,并与节日等结合开发,形成田园中的多个生活空间,串联成生活这一体系,创造多元而富有变化的乡村生活体验。
2.3.2 规划空间格局 “两轴架七区,一水连八村,北动南静双板块”。“两轴”:(1)稻草艺术大道轴,中心大道贯穿整个项目区块,是重点规划的道路,将此定位为稻草艺术大道,不仅体现了稻香文化,还变废为宝,创意带入乡村。(2)太湖风情轴,沿着太湖的轴线形成的风景优美的游览线,体验太湖风光,周边设置木栈道,享受漫步太湖。“七区”:将整个区块划分为7个区域,分别是假日田园区、自然乐园区、田间课堂区,农夫乐园区、生态农庄区、艺术花田区、智慧稻田区。通过水路交通,将区块类的村落连成一体,成为江南水乡重要的交通方式,沿着贯穿各个村落的水系,清理河道,水系利用,形成特别的乡间河道观光线路。根据村落聚集的情况,将之分为八个村落,分别是以农村文化中的“渔樵耕读牧”等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分为“渔”“樵”“耕”“读”“牧”“稻”。南静北动:南边由入口区新规划的稻村领衔,是承载水稻文化,农耕文明的水稻体验之旅,即是御亭未来农业的启航空间,也是一个创意+体验的游乐园,重点发展“稻村”文化园,循环农业体验区,同时也承载着农产品展示与销售是整个农业产业园的客厅。北边既是一个农耕景观休闲区,也是农业展示的平台,也是“吃住行游购娱”共享的新乡村典型(图2、图3)。
2.3.3 道路交通规划 便捷、低碳、换乘方便,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设施,作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内部车道贯穿整个基地,在主要景点及村落入口设置停靠点。自行车线路穿越整个农田、林地等,沿着太湖边也设置绿道系统,使其形成环线,连接基地的南北部分。结合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置小型汽车停车位,自行车御电瓶车停车设施。水上航线主要沿着穿村的溪流,形成树枝状的水上游线系统(见图4)。
2.3.4 服务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休闲娱乐、艺术文化、餐饮、停车、住宿、購物、医疗、公厕等服务设施,结合农田、林地,设计多样化的文艺设施,如农田艺术、稻田秀场等,多处创意工坊来满足人们交流,放松身心和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的要求,设置不同类型的露营项目,为游人和周边居民提供大量不同感受的住宿体验,还有不同的餐饮设施,如温室餐厅等(见图5)。
2.4 产业发展规划
2.4.1 “产业文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项目基地独有的水稻景观本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是居民长期以来不断生存的条件,稻作文化是人们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记载着劳动历史,包括独特的民俗、饮食、工艺、社会形态等特色习俗,乃非物质文化[4],还包括村落建筑、公共基础、天然材料、稻田景观等物质化的要素。通过水稻的5大相关文化,即水稻种植文化、水稻村落文化、水稻艺术文化、水稻科技文化、水稻加工文化等来构成整个产业园的文化体系脉络,其包含了上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水稻种植产业——农作物种植区、经济果林区等;
水稻村落产业——生态园、农家乐、乡村市集、田园社区等;
水稻艺术产业——田间艺术、艺术表演、创意文化等;
水稻科技产业——水稻博物馆、科技农业园等;
水稻加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工厂等。
2.4.2 旅游产业规划 打造多元化多功能的水稻体验集结基地,以其为主题,并策划12个“稻村”旅游景点,分别为“稻说丰年”、“风吹麦浪”、“童野仙踪”“落晚芳菲”“竹轩瓜园”“数声渔笛”“薄暮蛙声”“涵田放歌”“东篱菜畦”“万顷稻花”“市列珠玑”“烟柳画桥”(见图6)。
(1)“稻说丰年”——结合公路对面的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核心地带,新建“稻村”,并以其为核心,在稻村,可以了解太湖水稻文化,见证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可以体验耕种的乐趣,也可品味当地天然美食,布置有水稻博物馆、稻草创意工坊、稻香游园、稻香铺子、牛栏咖啡、田园体验场等。
(2)“风吹麦浪”——保留原生态稻田,结合布置的栈道以及观景塔,打造人在稻中游,感受风吹麦浪的意境。主要的景观特色设施为蘑菇街、瞭望塔和彩虹桥,游人可尽情观赏稻田景观,其他还有以幼儿为主的田园幼儿园,田园创意工坊等,满足亲子游的需求,还有特色的集装箱营地,可供住宿。
(3)“童野仙踪”——专门为孩子设置的游乐中心,利用原有的树林现状,打造具有童真童趣的生态场所,项目有亲子垂钓、儿童创意室、儿童活动中心,霍比特乐园等。
(4)“落晚芳菲”——结合周边的村落,种植彩色果树等,即可观赏也可采摘,还提供新鲜的瓜果蔬菜采摘,项目有户外稻田课堂、农具认知课堂、大棚种植室、农艺学校、果农教室、可食花园等。
(5)“竹轩瓜园”——专门为城市农夫设置的果园,让城市人回归田园,不仅有农夫课程,还有温室培训中心、农产品集市和养生教育,打造特色农夫果园,该区域项目适合互动,如家庭亲子活动、企业员工培训等。 (6)“数声渔笛”——利用太湖边空间,增加木栈道及环湖绿岛,观赏湖边芦笛。
(7)“薄暮蛙声”——在原有保留的林地中,开辟游览路线,将林地与树屋以及营地等结合,形成林间涵养基地,晚间在一片静谧中听取乡间蛙声,这里还提供多种活动类型,满足多种游客的功能需求。
(8)“涵田放歌”——利用油菜花田与规划的彩色花田,即可让人观赏,也可成为临时表演场地,项目有涵田放歌、油菜花田、艺术花田花间驿站、华艺工作室等。
(9)“东篱菜畦”——主要以原生态种植生活为主,设计五谷园以及植物私塾,用木质篱笆围牢,打造东篱菜地的景观。项目还有户外水稻展示区、温室餐厅、农业技术展示温室和稻鸭共生循环中心。
(10)“万顷稻花”——保留大面积的稻田,打造“万顷”水稻景观,项目有田园营地和五彩稻田。
(11)“市列珠玑”——市集与民俗、节庆相结合,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中西,依托现有路边的一条长形状村落,将其改造,融合江南乡土建筑理念与元素,打造成原汁原味江南乡土集市。
(12)“烟柳画桥”——结合市集,通过文化小品、水系设施等,将河道周边进行景观改造,形成一个与乡村肌理田园景观实现完好融合的、出售原汁原味乡村风味的乡间集市。
2.5 村落规划建设 村落现状分布松散,基础设施匮乏,基地内有14个行政村,形成约17个村落,其中按规模分为2种不同大小的村落形态,大型村落在800~1000m2,共9个,主要分布在基地中部及南部区域;中型村落在400~500m2,共8个,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
2.5.1 示范村落代表 随着御亭现代产业园的提升规划与设计,以江南水稻文化的第一体验地,太湖水稻文明的第一参观地为愿景,具体落实到点、线、面的设计,优先选择示范性村落深化设计。以“墙里村”与“仁巷村”为示范村落进行深化提升,选址优势有:2村紧邻太湖,环境优美,位置优势明显,依环太湖大道,交通便利,仁巷村入口处水塘可加以利用,依水造景,2村皆以水系贯穿,水资源丰富,且两村落田地等现状保护良好,可发掘空间较大。
2.5.2 街巷设计 街巷界面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具有很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5]。其以硬质铺装为主,用连续石墙面构成,具有适宜的空间。绿化以本土植物为主,丰富界面,软化场景,优先选择经济食用型植物,如枇杷、葡萄、丝瓜、石榴等,小品以生活设施为主,如石凳、石臼等,主要承載通行能力、邻里交通、娱乐活动、商业配套等功能。
2.5.3 建筑改造设计 进行外立面改造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延续区域传统精神,突出太湖水乡建筑的文化意蕴,营造给观众带来强烈投入感、回归感的传统空间形式。进一步形成水乡特色浓郁、环境氛围和谐、空间场所宜人的景观效果。一是因势就形,在原建筑基础上,依照其构造,保留外立面原型,选择操作性强传统特色建筑形态进行改造,注重建筑形式的地方化和还原程度;二是注重细节构件,体现出传统的飞檐、粉墙、灰瓦、木门、木窗等基本要素。
3 启示
3.1 “三生”综合发展 坚持“生态、生活、生产”融合理念,涉及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多层次的综合产品体系,也是与农业、商业、旅游业、健康产业等结合的综合化的产业功能。
3.2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文化元素与农业生产及科技相结合,将其应用到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发明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不能直接发挥文化本身特有的魅力,加入创新后,会将新型旅游产业等融入其中,包括商业、艺术和合作社等。具体指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以及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的培育,以及立体农业、四季温室等新农业技术的运营。
3.3 打造主题特色 打造引领第4代乡村旅游风尚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在原乡中打造更具主题魅力的旅游时尚,围绕一个主题的特色产业体系,用主题化的景观营造方式来体现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化内涵,并安排有主题线索的体验路径。
4 结语
运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突破以往农业产业园规划、产业单一发展、只注重技术含量、农业产量等纯科技层面且缺少活力的发展思路,加强对生态、生产、生活发展的规划与引导,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集聚发展、配套服务城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玉,李红云,隋鹏,等.基于“四化同步”的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3,08.
[2]张忠根,田万获.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黄瑞琛.凤山国家生态农业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及利用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7.
[4]谭静怡.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价值[J].山西档案,2016,3:131-133.
[5]高海勇.中国传统民居环境之解读巷空间[J].山西建筑,2009,30:13-1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