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单一的利益格局演化为多元的利益格局,这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加之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通过自媒体渠道来表达、宣泄、传播。本文全面分析了近年来姜堰区舆情的发展现状,并就实践过程中网络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呼吁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问题 治理
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不同思想意识间的碰撞更加激烈。尽管自媒体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真理、更深刻的信息,但事实上,众多的网民向不计其数的读者提供了未经核实的信息,其中的无知、误导和误报不断循环往复。作为手握丰富的社会资源的公务员更容易被围观、遭质疑,容易沦为新媒体平台上丧失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意味着更高的工作要求,意味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姜堰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力量,努力实现姜堰更富含金量的崛起振兴,是当前姜堰思想政治工作亟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一、姜堰区网络舆情的现状
1、新媒体“群众基础”好。当前,只要有趣的、震撼的、有争议的内容发生,网民就会一呼百应、群体观之,他们在关注事件时,还往往会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态度,这些行为无疑对舆论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会汇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直截了当的表述,甚至激辩。如兴泰应婷婷一例,事实上,应婷婷与祖母一起生活,其祖母已经享受了政府得相关补贴、补助,应婷婷也得到了学校、政府的帮助,且有楼房居住,但媒体报道时选取的镜头为破旧的茅草屋,因为媒体不全面、不真实的报道,网民误认为政府不作为,跟帖、转发者成千上万,其中的无知、误导和误报不断循环往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社会舆情表达的多元化。区别于传统媒体表达舆情的单一化,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表达途径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2016年姜堰镇涉及网络舆情有通过12345政府热线反映的,有通过罗塘人家论坛来反映;有通过姜堰在线反映的,有通过微信扩散传播,由此可见,论坛是姜堰群众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但舆情表达场所有多元化发展趋势。
3、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从近两年来的网络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涉及到了民生、环境、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均体现了网民对姜堰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关心,也体现了网民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日益增强。舆情出现后,根据网民的诉求,政府都尽力的将相关问题切实及时解决到位。如关于反映“娄庄镇烟墨公园水质有问题”一贴,娄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烟墨公园的河道进行整治,不仅改善了水质,而且美化了公园整体形象。这反映了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了基层政府工作的有力推手。
二、姜堰区应对网络舆情的现有做法
近年来,姜堰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方经济崛起的需要,因而在重大形势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变“填鸭式”为“互动式”。区委宣传部、人社、公安、司法、团区委等部门单位相继在新浪、腾讯等网络平台开通政务微博、微信。目前,姜堰拥有姜堰发布、姜堰新青年、姜堰公安、姜堰就业、姜堰在线通等100多个官方政务微博、微信。各部门单位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姜堰检察院将廉政预防展览馆搬上微博、微信,开办微展览80多期,网民纷纷点赞。姜堰团区委“青公益”活动,根据网民、粉丝求助,及时搭建平台,为他们圆梦,实现线上需求与线下服务有效对接,提高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2、变“孤军奋战”为“协同作战”。各单位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将区委、区政府“实现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兴”等中心宣传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网站论坛、覆盖到微博微信,各部门联合开展社会经济、爱国教育、法律法治、旅游环境、科普卫生等方面的网络推介活动,在各个融媒体平台的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力争都有推介姜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经验、典型方面的信息,形成网上正面宣传强势。
3、变“高大上”为“接地气”。姜堰区依托各主要网站论坛、微博微信,以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践行新时期姜堰精神”“大走访大落实”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网络公益广告宣传和先进典型宣传,打造“网上美德善行榜”,扩大身边好人典型影响力。各单位政务微博、微信注重功能取向、兴趣取向,把发布内容融入具体实在的工作生活,贴近受众需求。区人社局“就业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用工信息,仅去年就帮助1万多名求职者找到了工作。
三、应对新媒体面临的问题
1、对“网民”范畴的界定还不清晰
近年来,我区网民数量激增,但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从定义上分析,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网络民意”的“民”并非全体公民。网民的一支力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有民主意识,有参与意识。越来越多的舆论事件见证了公众监督的力量。网民中的另一支力量是社会的中下层,他们遇到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言论上不免夹杂和藏匿着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旦怀有无聊、愤怒、好奇、有趣等心理和情緒的网民被“利用”成为围观者,就会产生“互联网狂欢”的现象,更有甚者,被雇佣形成了有组织的看客集团,俗称“水军”。对于诱发网络舆论的问题是否真实,绝大多数网民往往不得而知。
2、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还不到位。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片面的认为网络是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没有清晰的看到网络舆情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缺乏危机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对网络的民意往往采取“拖”、保持沉默、回避等方式来解决,放之任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得网络舆情危机持续发酵。 3、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信息发布渠道广、覆盖面广,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且扩散的速度呈裂变式增长,且因舆情监控不到位,负面信息发现不及时,对突发事件危机的爆发知晓滞后等原因,往往陷入信息发布、信息回应的被动局面,错过了最佳的回应时间,造成网民不满情绪的蔓延。应该说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公开政府信息、引导舆论、倾听民意、树立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到,“微博问政”的初衷是问民意、问民需、问民忧、问民计,而当前政务微博有些疲于应对社会公众的责问、质问,沦为“微博答政”
4、舆情处置体制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当前,虽成立了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但没有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存在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结合实际不紧密等问题,缺乏对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不注重“上下左右”合纵连横机制建设,存在顾此失彼等重大缺陷。
四、 探索顺应新媒体挑战的具体措施
新媒体浪潮的到来,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应“因时而变,顺应潮流”。新媒体,以它强大的交互性和爆炸式的传播效果,为政府施政、民主监督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由此,不仅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让“行政行为晒在阳光下”成为新常态。因此,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创新社会治理,是势在需行之举。
1、改善响应能力,应对问题的发生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越发不可预测,这就需要我们致力于改善响应能力。当事情发生时,网民也罢,公民也好,希望能立即听见政府的声音,感知政府的态度,看见政府的行为。我们不怕出问题,关键是如何迅速响应问题。如果说拼命捂着,无可奉告;左顾右盼,左推右卸;语焉不详,极力辩解,高高在上的话,势必会面临更加窘迫的困境。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解决问题,要么转移热点。解决问题,等于是“釜底抽薪”,可以改善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门不必刻意追求粉丝数量,只要能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自然能赢得公信力。轉移热点,本质上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时间缓冲,决不是搁置问题。
这里需要把握三度:速度、态度、透明度。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给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先合情再合理,照顾公众情绪。很多时候,政府信息的封闭化、公众信息的饥渴以及真相“供给”的缺乏,是透支公信力的关键。第一时间给真相,与谣言赛跑;尽量公开透明,防止误解误读和被爆料曝光。
2、倡导良好的社会责任观念,引导舆论主体。
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需要新媒体积极主动搭建交流平台、策划优秀栏目,对网民进行疏导、引导。要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在政府门户网站、相关论坛、主流媒体微信、微博上设置一些有热度、有深度的议题,引导网民理性地开展讨论,让网民参与进来,充分表达意见。要多采写贴近基层生活、具有乡土气息的新闻,增强新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推进政务微博、微信,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的建设,为网民提供更多的实用信息,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学习掌握,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主动去占领和运用好这些新媒体阵地,发挥好主流媒体尤其是主流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要根据新形势、新特点,积极创新表达方式,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增进与广大网民的交流和互动,让新媒体真实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增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进而进一步做大影响力,在新媒体上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导向,争夺思想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让谣言止于公开、止于你我。
3、推进融媒体联合发展 ,善用媒体 、善管媒体。
实施融媒体联合发展,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宣传相融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格局。姜堰融合宣传网、“姜堰发布”微博微信及其他主要信息平台,形成了监测预判、上报通告、协调处置、跟踪反馈的应对处置机制,实行大事报告制度;各镇区(街道)及主要部门(单位)设有新闻发言人及助理,打造融媒体官方账号,形成宣传矩阵。
同时坚持用好和管好并重,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管理新媒体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要建立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台,密切跟踪舆情新动态,认真组织研判,去伪存真,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事实和参考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网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看法,并通过各种网络宣传平台,旗帜鲜明地宣传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切实打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生态。去年推动融媒体融合发展来,全区开展各类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30多次,发帖2600多篇,微博微信发布信息28000多条,转发及互动上1000万人次,有效处置了多起突发舆情和负面信息,共交办各类网络舆情600多条,回复处置率均为100%。提升了姜堰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了地区品牌影响力。
4、加强培训、锤炼内功,提升处置能力。
成立一支由各部门组成的综合素质高、事业责任心强和爱岗敬业的新媒体宣传队伍,定期积极组织参加舆情培训。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能力。确保一是有能力正确引导舆论,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以政府的正面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舆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二是有能力妥善化解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能够精准、迅速查明事实真相,依法依规妥善应对处置,及时上报核查处置结果。三是有能力与网民沟通。面对网络舆论,要具备和网民交心谈心的素质,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回复。同时要增强辨别能力,强化政治敏锐性,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要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限制其发帖;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及时予以删除;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谣言、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更要毫不手软,向相关部门及时沟通,运用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5、努力创新,凝聚融媒体品牌力量,扩大网络宣传影响力
创新是融媒体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融媒体的飞速发展。创新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姜堰区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服务创新为重点,以品牌创新为关键,凝聚姜堰力量,扩大姜堰影响。
是建立多元参与的“微传播”平台。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结构,融媒体要架起媒体、企业、广告公司三者之间便捷顺畅的沟通桥梁,整合企业、社会、网民等资源,跳出炒作负面信息的小圈子,进入运用融媒体平台创业的大圈子,在服务中成长,实现参与者的联动、同赢、共升。
建立联动联发的“微共享”机制。
传统媒体的运作思维是“内容为王”,而融媒体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对信息的快速、新奇,个性化、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合共享成为必然,单打独斗只能走向封闭,导致失败。
建立姜堰特色的“微文化”品牌。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日益提高,融媒体必须提升其专业水平,实现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过渡,打造具有自身优势、本土特色的“微文化”品牌,精准内涵、拓展外延、突显特色,因“微”而美、因“小”不凡,形成自身发展的亮丽风景。姜堰区牵头发起成立“微联盟”,覆盖机关、媒体及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名人、意见领袖等建设的融媒体平台,实现内容、技术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网站、微信、商务的融合共生,打造了“微服务”“微公益”“微政策”“微就业”“微姻缘”等微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吴炳威;微博视域下公民话语权的变迁[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马晓杰;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曲淑华刘旸;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范秀敏;新媒体时代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对策建议[J];求知;2015年03期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问题 治理
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不同思想意识间的碰撞更加激烈。尽管自媒体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真理、更深刻的信息,但事实上,众多的网民向不计其数的读者提供了未经核实的信息,其中的无知、误导和误报不断循环往复。作为手握丰富的社会资源的公务员更容易被围观、遭质疑,容易沦为新媒体平台上丧失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意味着更高的工作要求,意味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姜堰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力量,努力实现姜堰更富含金量的崛起振兴,是当前姜堰思想政治工作亟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一、姜堰区网络舆情的现状
1、新媒体“群众基础”好。当前,只要有趣的、震撼的、有争议的内容发生,网民就会一呼百应、群体观之,他们在关注事件时,还往往会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态度,这些行为无疑对舆论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会汇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直截了当的表述,甚至激辩。如兴泰应婷婷一例,事实上,应婷婷与祖母一起生活,其祖母已经享受了政府得相关补贴、补助,应婷婷也得到了学校、政府的帮助,且有楼房居住,但媒体报道时选取的镜头为破旧的茅草屋,因为媒体不全面、不真实的报道,网民误认为政府不作为,跟帖、转发者成千上万,其中的无知、误导和误报不断循环往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社会舆情表达的多元化。区别于传统媒体表达舆情的单一化,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表达途径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2016年姜堰镇涉及网络舆情有通过12345政府热线反映的,有通过罗塘人家论坛来反映;有通过姜堰在线反映的,有通过微信扩散传播,由此可见,论坛是姜堰群众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但舆情表达场所有多元化发展趋势。
3、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从近两年来的网络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涉及到了民生、环境、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均体现了网民对姜堰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关心,也体现了网民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日益增强。舆情出现后,根据网民的诉求,政府都尽力的将相关问题切实及时解决到位。如关于反映“娄庄镇烟墨公园水质有问题”一贴,娄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烟墨公园的河道进行整治,不仅改善了水质,而且美化了公园整体形象。这反映了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了基层政府工作的有力推手。
二、姜堰区应对网络舆情的现有做法
近年来,姜堰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方经济崛起的需要,因而在重大形势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变“填鸭式”为“互动式”。区委宣传部、人社、公安、司法、团区委等部门单位相继在新浪、腾讯等网络平台开通政务微博、微信。目前,姜堰拥有姜堰发布、姜堰新青年、姜堰公安、姜堰就业、姜堰在线通等100多个官方政务微博、微信。各部门单位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姜堰检察院将廉政预防展览馆搬上微博、微信,开办微展览80多期,网民纷纷点赞。姜堰团区委“青公益”活动,根据网民、粉丝求助,及时搭建平台,为他们圆梦,实现线上需求与线下服务有效对接,提高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2、变“孤军奋战”为“协同作战”。各单位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将区委、区政府“实现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兴”等中心宣传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网站论坛、覆盖到微博微信,各部门联合开展社会经济、爱国教育、法律法治、旅游环境、科普卫生等方面的网络推介活动,在各个融媒体平台的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力争都有推介姜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经验、典型方面的信息,形成网上正面宣传强势。
3、变“高大上”为“接地气”。姜堰区依托各主要网站论坛、微博微信,以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践行新时期姜堰精神”“大走访大落实”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网络公益广告宣传和先进典型宣传,打造“网上美德善行榜”,扩大身边好人典型影响力。各单位政务微博、微信注重功能取向、兴趣取向,把发布内容融入具体实在的工作生活,贴近受众需求。区人社局“就业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用工信息,仅去年就帮助1万多名求职者找到了工作。
三、应对新媒体面临的问题
1、对“网民”范畴的界定还不清晰
近年来,我区网民数量激增,但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从定义上分析,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网络民意”的“民”并非全体公民。网民的一支力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有民主意识,有参与意识。越来越多的舆论事件见证了公众监督的力量。网民中的另一支力量是社会的中下层,他们遇到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言论上不免夹杂和藏匿着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旦怀有无聊、愤怒、好奇、有趣等心理和情緒的网民被“利用”成为围观者,就会产生“互联网狂欢”的现象,更有甚者,被雇佣形成了有组织的看客集团,俗称“水军”。对于诱发网络舆论的问题是否真实,绝大多数网民往往不得而知。
2、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还不到位。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片面的认为网络是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没有清晰的看到网络舆情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缺乏危机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对网络的民意往往采取“拖”、保持沉默、回避等方式来解决,放之任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得网络舆情危机持续发酵。 3、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信息发布渠道广、覆盖面广,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且扩散的速度呈裂变式增长,且因舆情监控不到位,负面信息发现不及时,对突发事件危机的爆发知晓滞后等原因,往往陷入信息发布、信息回应的被动局面,错过了最佳的回应时间,造成网民不满情绪的蔓延。应该说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公开政府信息、引导舆论、倾听民意、树立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到,“微博问政”的初衷是问民意、问民需、问民忧、问民计,而当前政务微博有些疲于应对社会公众的责问、质问,沦为“微博答政”
4、舆情处置体制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当前,虽成立了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但没有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存在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结合实际不紧密等问题,缺乏对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不注重“上下左右”合纵连横机制建设,存在顾此失彼等重大缺陷。
四、 探索顺应新媒体挑战的具体措施
新媒体浪潮的到来,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应“因时而变,顺应潮流”。新媒体,以它强大的交互性和爆炸式的传播效果,为政府施政、民主监督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由此,不仅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让“行政行为晒在阳光下”成为新常态。因此,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创新社会治理,是势在需行之举。
1、改善响应能力,应对问题的发生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越发不可预测,这就需要我们致力于改善响应能力。当事情发生时,网民也罢,公民也好,希望能立即听见政府的声音,感知政府的态度,看见政府的行为。我们不怕出问题,关键是如何迅速响应问题。如果说拼命捂着,无可奉告;左顾右盼,左推右卸;语焉不详,极力辩解,高高在上的话,势必会面临更加窘迫的困境。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解决问题,要么转移热点。解决问题,等于是“釜底抽薪”,可以改善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门不必刻意追求粉丝数量,只要能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自然能赢得公信力。轉移热点,本质上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时间缓冲,决不是搁置问题。
这里需要把握三度:速度、态度、透明度。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给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先合情再合理,照顾公众情绪。很多时候,政府信息的封闭化、公众信息的饥渴以及真相“供给”的缺乏,是透支公信力的关键。第一时间给真相,与谣言赛跑;尽量公开透明,防止误解误读和被爆料曝光。
2、倡导良好的社会责任观念,引导舆论主体。
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需要新媒体积极主动搭建交流平台、策划优秀栏目,对网民进行疏导、引导。要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在政府门户网站、相关论坛、主流媒体微信、微博上设置一些有热度、有深度的议题,引导网民理性地开展讨论,让网民参与进来,充分表达意见。要多采写贴近基层生活、具有乡土气息的新闻,增强新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推进政务微博、微信,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的建设,为网民提供更多的实用信息,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学习掌握,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主动去占领和运用好这些新媒体阵地,发挥好主流媒体尤其是主流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要根据新形势、新特点,积极创新表达方式,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增进与广大网民的交流和互动,让新媒体真实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增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进而进一步做大影响力,在新媒体上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导向,争夺思想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让谣言止于公开、止于你我。
3、推进融媒体联合发展 ,善用媒体 、善管媒体。
实施融媒体联合发展,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宣传相融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格局。姜堰融合宣传网、“姜堰发布”微博微信及其他主要信息平台,形成了监测预判、上报通告、协调处置、跟踪反馈的应对处置机制,实行大事报告制度;各镇区(街道)及主要部门(单位)设有新闻发言人及助理,打造融媒体官方账号,形成宣传矩阵。
同时坚持用好和管好并重,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管理新媒体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要建立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台,密切跟踪舆情新动态,认真组织研判,去伪存真,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事实和参考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网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看法,并通过各种网络宣传平台,旗帜鲜明地宣传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切实打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生态。去年推动融媒体融合发展来,全区开展各类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30多次,发帖2600多篇,微博微信发布信息28000多条,转发及互动上1000万人次,有效处置了多起突发舆情和负面信息,共交办各类网络舆情600多条,回复处置率均为100%。提升了姜堰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了地区品牌影响力。
4、加强培训、锤炼内功,提升处置能力。
成立一支由各部门组成的综合素质高、事业责任心强和爱岗敬业的新媒体宣传队伍,定期积极组织参加舆情培训。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能力。确保一是有能力正确引导舆论,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以政府的正面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舆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二是有能力妥善化解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能够精准、迅速查明事实真相,依法依规妥善应对处置,及时上报核查处置结果。三是有能力与网民沟通。面对网络舆论,要具备和网民交心谈心的素质,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回复。同时要增强辨别能力,强化政治敏锐性,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要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限制其发帖;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及时予以删除;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谣言、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更要毫不手软,向相关部门及时沟通,运用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5、努力创新,凝聚融媒体品牌力量,扩大网络宣传影响力
创新是融媒体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融媒体的飞速发展。创新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姜堰区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服务创新为重点,以品牌创新为关键,凝聚姜堰力量,扩大姜堰影响。
是建立多元参与的“微传播”平台。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结构,融媒体要架起媒体、企业、广告公司三者之间便捷顺畅的沟通桥梁,整合企业、社会、网民等资源,跳出炒作负面信息的小圈子,进入运用融媒体平台创业的大圈子,在服务中成长,实现参与者的联动、同赢、共升。
建立联动联发的“微共享”机制。
传统媒体的运作思维是“内容为王”,而融媒体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对信息的快速、新奇,个性化、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合共享成为必然,单打独斗只能走向封闭,导致失败。
建立姜堰特色的“微文化”品牌。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日益提高,融媒体必须提升其专业水平,实现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过渡,打造具有自身优势、本土特色的“微文化”品牌,精准内涵、拓展外延、突显特色,因“微”而美、因“小”不凡,形成自身发展的亮丽风景。姜堰区牵头发起成立“微联盟”,覆盖机关、媒体及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名人、意见领袖等建设的融媒体平台,实现内容、技术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网站、微信、商务的融合共生,打造了“微服务”“微公益”“微政策”“微就业”“微姻缘”等微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吴炳威;微博视域下公民话语权的变迁[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马晓杰;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曲淑华刘旸;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范秀敏;新媒体时代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对策建议[J];求知;201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