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是社会工作教学中两大核心议题,其隐性或显性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践中备受专业关注。它们何以摆脱各自的威胁或困境,业已成为困扰社会工作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建立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一体化整合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毕业设计的刚性任务,在毕业设计中定格实践教学的底色,实现两者的互补对接和交融整合,或许是一条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12-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中,关注度颇高的两个议题就是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这两个议题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行动的冲突中凸显出来,在社会工作“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中被放大了。
(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现实特征与潜在威胁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的生命,它关乎社会工作专业的前途和命运。但囿于教学传统和教育现实,理论教学在整个社会工作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实践教学则处于从属地位。“理论教学为体、实践教学为用”是对这一现象的精辟概括。在不同的境遇中,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相对迟滞,也不尽完善。當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时间宽裕,任务轻松。包括实验教学、同步实习、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贯穿了大学四年,专业教育对各类实践教学形式的要求并不高。然而,时间充裕、任务宽松也容易导致实践教学的“放羊”现象,并使学生产生轻视实践教学的错误认知。第二,形式多样,受益匪浅。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既包括嵌入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和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同步实习,也包括弹性操作的假期实践和独立实施的毕业实习。学生们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情境体验,在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能力,受益良多。然而,学生在多样化情境中受益可能更多地来自差别化的感知而不是专业能力的运用,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专业能力并没有预想重要”的错觉,进而可能背离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初衷。第三,条条框框限制少,但卷入程度深。社会工作实践发生在具体的服务情境中,个别化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常态,条条框框设置过多反而不利于服务实践的开展。社会工作的服务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卷入程度较深,因为问题分析需要调研、方案设计需要论证、项目执行需要介入,等等,一套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流程需要学生很深程度地投入。然而,如此深程度的卷入让学生把主要注意力甚至全部精力都灌注到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专业反思的重要性,忽视了“情境性知识”的积累和自我生产,这对社会工作者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社会工作毕业设计的真实图景
本科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此,各个高校均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设计,不仅从宏观上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论文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审阅评阅直至论文答辩都做了详细规定,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而且还对毕业论文的构成要素、重复率、排版甚至字数等提出了全面而细致的要求,可谓是“用心良苦”。然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始终不尽如人意,近几年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时间紧、任务重。虽然毕业设计的任务通常在第七学期后半期就已下达,但考研考编、就学就业占用了毕业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考研结束还得准备复试,单位录用后可能要实习,因此时间变得捉襟见肘。等一切尘埃落定,基本已到四月中下旬,此时离毕业答辩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对于科研基础一穷二白、无法静心学习的毕业生而言,自然觉得时间紧迫、压力巨大。二是训练少、能力弱。除非自己有意识地培养,绝大部分本科生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很多学生连论文的基本样式都不知道,甚至有的学生连文献搜索都不会,可见其科研功底何等薄弱。鉴于此,许多高校在大学四年级专门开设了论文写作课程,但为时已晚,毕竟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三是要求高、介入浅。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并不要求有多少创新性,但起码要有问题意识和自己的观点,能提供充足的论据,论述也要有逻辑性。诚然,这一要求对未受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有较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那么其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可惜的是,“没有通不过的本科毕业设计”的客观事实导致毕业生在思想认识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之时间压力、能力短板等因素的制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应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面临的潜在威胁?又该如何从毕业设计的现实困境中突围?由上观之,能惊喜地发现: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特征似乎与毕业设计的“实然”相反相成,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潜在威胁似乎又可以从毕业设计的“应然”中找到应对之策,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优势互补、对接整合的思路由此产生,加之“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广义之说更加坚定了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可以“融而合之”的观点。
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整合策略
基于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优势互补的特点,将两者融而合之,建立整合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将毕业设计前置,与实践教学结合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时间跨度大、任务结构相对松散的特征,恰好能弥补毕业设计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可行的做法是,大幅提前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提前到大二的第二学期或大三的第一学期开始”[1],甚至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继续前移,提前至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其理由是,毕业设计开始并不意味着直接动手和动笔,当经过与本专业一年左右的熏陶,学生们虽然没有多少专业积淀,但已基本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概貌,此时通过参观调研等实践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点,逐渐明晰毕业设计的选题意向,这样就能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准备期的任务,有效延长毕业设计的完成时间。而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做法,既可以消除毕业设计脱离现实、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病,也可以实时督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积累毕业设计的实证素材,有效避免因任务结构松散引发的潜在问题。 (二)将毕业设计任务分解,与实践教学融合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学生受益颇丰的特征,恰好可以弥补毕业设计训练少、能力弱的问题。将毕业设计的任务分解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做法,可以有意识地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让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各项科研能力,从调查研究到方案设计、从文献整理到数据加工,学生不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基础科研能力。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科研训练平台的广阔性,从调研报告到实习总结、从课程小论文到科创作品,每一项实践教学活动都融入了毕业设计的小任务,每一次科研训练都承载着一个完整毕业设计的细分目标。反过来,将毕业设计的分解任务作为刚性要求能不断督促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并达成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本意。
(三)将毕业设计改为可替代性,与实践教学联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限制少、卷入深的特征,恰好能应对毕业设计要求高、介入浅的问题。如前所述,毕业设计前置和任务分解两大做法有效增加了毕业生的时间供给和能力储备,自然消除了因时间和能力双重制约导致的毕业设计“要求高”的现实障碍。本科生做毕业设计重在过程,而非结果[2]。实践出真知,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只有这种付出和卷入程度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非因“介入浅”常犯“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的通病。专业反思在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的实践中具有特殊价值,它架起了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分解任务中不断得以强化,并使之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所以,毕业设计反过来又协助消除实践教学中忽视知识内化和内生的潜在威胁。事实上,限制少可以增加毕业设计的创新空间,卷入深可以增加优秀毕业设计产生的可能性,因此,“校方限制少、学生卷入深”应成为毕业设计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想要达到这一境界,唯一可行的路径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增加其可替代性。毕业设计前置并将其任务分解至实践教学的做法已经夯实了实践教学的底层结构,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毕业设计可替代性的制度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设计可供选择的替代形式主要有科技创新获奖作品、学术论坛获奖作品、省级以上社会服务中标方案、完整实施的社会服务项目、省级以上正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增强毕业设计可替代性的做法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又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品质。
三、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整合的保障机制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3]。毕业设计只有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和整合,相应的保障机制也必须配套建立。
(一)践行基于学习产出的實践教学理念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改变了传统投入导向的粗放型教育模式,它以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导向,通过反向思维寻求和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成果为证。因此,OBE模式围绕学习产出这一核心概念,基于戴明循环(Deming Circle)提出了定义(Defining)学习产出、实现(Realizing)学习产出、评价(Assessing)学习产出、使用(Using)学习产出四大步骤[4]。因此,在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中,必须明确以学生应当获得的有助于未来成功的实质性经验为起点,通过“出口倒推”[5]的方式将学生学习的预期产出层层分解到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和环节中,并继续细分到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践行基于OBE的实践教学理念,关键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学习产出评价是促进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和动力。在测量学生学习产出时,实践教学或毕业设计的过程评价可以援用CIPP模型,即从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进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个维度进行衡量;而以学生为对象的内容评价则可以借用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框架,即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简言之,基于学习产出的实践教学吸收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以尽可能量化、可视化的方式将学生所有的学习所得展示并测量出来,证据为本的实践特征十分突出。
(二)倡导服务学习与O2O教学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将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方式加深学生的专业情意,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而言,服务学习是一种寓学习于服务的新尝试,它具有“前期需要指导、过程注重反思、结果强调互惠”[6]的特征。在服务学习开始前,要求教师在协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时有意识地巩固和反思课堂之所学,注重知识迁移、避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像传统的学习方式那样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服务实践中主动学习,在深入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7];在服务学习结束时,应当实现学生、教师和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多方受益,即学生获得专业成长、教师增长实务能力,而服务对象也改善自身的社会功能。可见,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的教学手段。若想发挥其最佳效果,则需要运用O2O教学模式予以辅助。O2O教学模式抓住了线上、线下两条通道,依托网络、教室两大场域,通过知识共享和协作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态并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借助虚拟平台和实体课堂的各自优势,延展了师生交流的时空,建立了互助学习的共同体,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知识生产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推行“双导师”共同指导制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校方限制少的举措是何以保证学生卷入深的状态?其原因要归功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普遍推行的“双导师制”[8],即采用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联合指导的方式。指导教师懂教学、善研究,机构导师善实务、会反思,双方各有所长,采用联合指导的方式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因此,毕业设计想要达到“限制少、卷入深”的效果,亦可借鉴双导师制,采用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的选题由专业教师和机构导师共同拟定,答辩成绩也由双方共同打分决定。当然,具体分工也需明确,即机构导师主要负责选题的现实性和介入的可行性,而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服务的专业性和研究的规范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建立了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整合模式,但在具体指导的实践中却各有侧重。其中,实践教学采用“双师并举、以机构导师为重”的做法,而毕业设计则采用“双师并举、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做法,这主要是基于发挥各自所长的考虑。此外,“一体化”的构想则考虑到了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和双师之间的配合性,这样既可以增加机构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话语权,又可以扩展理论学习与服务实践之间的对话空间。
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整合模式的建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了毕业设计的刚性任务,在毕业设计中框定了实践教学的底色,两者在互补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交融整合兼顾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力求在社会工作理論水平与实务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努力将社会工作价值渗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出兼具实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业社工。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冬,刘磊,郭德贵.面向科研实践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S2):152-154.
[2] 杨雪芹.强化地方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培养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12) :145-147.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OL].(2005-01-07)[2018-05-0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ifiles/moe/moe-1615/200708/25595.html.
[4] 柏晶,谢幼如,李伟,等.“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5] 巩建闽.实施基于成果教育OBE的原因及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48-53.
[6] 夏青,赵冰.服务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启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1):29-33+159.
[7] 王世伟.服务学习何以必要?——需求理论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9-33.
[8] 李跃飞.毕业论文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有效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2-105.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12-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中,关注度颇高的两个议题就是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这两个议题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行动的冲突中凸显出来,在社会工作“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中被放大了。
(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现实特征与潜在威胁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的生命,它关乎社会工作专业的前途和命运。但囿于教学传统和教育现实,理论教学在整个社会工作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实践教学则处于从属地位。“理论教学为体、实践教学为用”是对这一现象的精辟概括。在不同的境遇中,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相对迟滞,也不尽完善。當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时间宽裕,任务轻松。包括实验教学、同步实习、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贯穿了大学四年,专业教育对各类实践教学形式的要求并不高。然而,时间充裕、任务宽松也容易导致实践教学的“放羊”现象,并使学生产生轻视实践教学的错误认知。第二,形式多样,受益匪浅。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既包括嵌入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和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同步实习,也包括弹性操作的假期实践和独立实施的毕业实习。学生们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情境体验,在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能力,受益良多。然而,学生在多样化情境中受益可能更多地来自差别化的感知而不是专业能力的运用,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专业能力并没有预想重要”的错觉,进而可能背离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初衷。第三,条条框框限制少,但卷入程度深。社会工作实践发生在具体的服务情境中,个别化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常态,条条框框设置过多反而不利于服务实践的开展。社会工作的服务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卷入程度较深,因为问题分析需要调研、方案设计需要论证、项目执行需要介入,等等,一套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流程需要学生很深程度地投入。然而,如此深程度的卷入让学生把主要注意力甚至全部精力都灌注到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专业反思的重要性,忽视了“情境性知识”的积累和自我生产,这对社会工作者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社会工作毕业设计的真实图景
本科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此,各个高校均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设计,不仅从宏观上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论文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撰写、中期检查、审阅评阅直至论文答辩都做了详细规定,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而且还对毕业论文的构成要素、重复率、排版甚至字数等提出了全面而细致的要求,可谓是“用心良苦”。然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始终不尽如人意,近几年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时间紧、任务重。虽然毕业设计的任务通常在第七学期后半期就已下达,但考研考编、就学就业占用了毕业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考研结束还得准备复试,单位录用后可能要实习,因此时间变得捉襟见肘。等一切尘埃落定,基本已到四月中下旬,此时离毕业答辩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对于科研基础一穷二白、无法静心学习的毕业生而言,自然觉得时间紧迫、压力巨大。二是训练少、能力弱。除非自己有意识地培养,绝大部分本科生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很多学生连论文的基本样式都不知道,甚至有的学生连文献搜索都不会,可见其科研功底何等薄弱。鉴于此,许多高校在大学四年级专门开设了论文写作课程,但为时已晚,毕竟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三是要求高、介入浅。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并不要求有多少创新性,但起码要有问题意识和自己的观点,能提供充足的论据,论述也要有逻辑性。诚然,这一要求对未受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有较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那么其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可惜的是,“没有通不过的本科毕业设计”的客观事实导致毕业生在思想认识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之时间压力、能力短板等因素的制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应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面临的潜在威胁?又该如何从毕业设计的现实困境中突围?由上观之,能惊喜地发现: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特征似乎与毕业设计的“实然”相反相成,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潜在威胁似乎又可以从毕业设计的“应然”中找到应对之策,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优势互补、对接整合的思路由此产生,加之“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广义之说更加坚定了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可以“融而合之”的观点。
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整合策略
基于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优势互补的特点,将两者融而合之,建立整合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将毕业设计前置,与实践教学结合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时间跨度大、任务结构相对松散的特征,恰好能弥补毕业设计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可行的做法是,大幅提前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提前到大二的第二学期或大三的第一学期开始”[1],甚至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继续前移,提前至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其理由是,毕业设计开始并不意味着直接动手和动笔,当经过与本专业一年左右的熏陶,学生们虽然没有多少专业积淀,但已基本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概貌,此时通过参观调研等实践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点,逐渐明晰毕业设计的选题意向,这样就能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准备期的任务,有效延长毕业设计的完成时间。而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做法,既可以消除毕业设计脱离现实、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病,也可以实时督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积累毕业设计的实证素材,有效避免因任务结构松散引发的潜在问题。 (二)将毕业设计任务分解,与实践教学融合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学生受益颇丰的特征,恰好可以弥补毕业设计训练少、能力弱的问题。将毕业设计的任务分解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做法,可以有意识地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让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各项科研能力,从调查研究到方案设计、从文献整理到数据加工,学生不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基础科研能力。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科研训练平台的广阔性,从调研报告到实习总结、从课程小论文到科创作品,每一项实践教学活动都融入了毕业设计的小任务,每一次科研训练都承载着一个完整毕业设计的细分目标。反过来,将毕业设计的分解任务作为刚性要求能不断督促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并达成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本意。
(三)将毕业设计改为可替代性,与实践教学联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限制少、卷入深的特征,恰好能应对毕业设计要求高、介入浅的问题。如前所述,毕业设计前置和任务分解两大做法有效增加了毕业生的时间供给和能力储备,自然消除了因时间和能力双重制约导致的毕业设计“要求高”的现实障碍。本科生做毕业设计重在过程,而非结果[2]。实践出真知,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只有这种付出和卷入程度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非因“介入浅”常犯“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的通病。专业反思在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的实践中具有特殊价值,它架起了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分解任务中不断得以强化,并使之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所以,毕业设计反过来又协助消除实践教学中忽视知识内化和内生的潜在威胁。事实上,限制少可以增加毕业设计的创新空间,卷入深可以增加优秀毕业设计产生的可能性,因此,“校方限制少、学生卷入深”应成为毕业设计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想要达到这一境界,唯一可行的路径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增加其可替代性。毕业设计前置并将其任务分解至实践教学的做法已经夯实了实践教学的底层结构,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毕业设计可替代性的制度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设计可供选择的替代形式主要有科技创新获奖作品、学术论坛获奖作品、省级以上社会服务中标方案、完整实施的社会服务项目、省级以上正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增强毕业设计可替代性的做法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又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品质。
三、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整合的保障机制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3]。毕业设计只有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和整合,相应的保障机制也必须配套建立。
(一)践行基于学习产出的實践教学理念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改变了传统投入导向的粗放型教育模式,它以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导向,通过反向思维寻求和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成果为证。因此,OBE模式围绕学习产出这一核心概念,基于戴明循环(Deming Circle)提出了定义(Defining)学习产出、实现(Realizing)学习产出、评价(Assessing)学习产出、使用(Using)学习产出四大步骤[4]。因此,在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中,必须明确以学生应当获得的有助于未来成功的实质性经验为起点,通过“出口倒推”[5]的方式将学生学习的预期产出层层分解到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和环节中,并继续细分到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践行基于OBE的实践教学理念,关键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学习产出评价是促进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和动力。在测量学生学习产出时,实践教学或毕业设计的过程评价可以援用CIPP模型,即从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进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个维度进行衡量;而以学生为对象的内容评价则可以借用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框架,即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简言之,基于学习产出的实践教学吸收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以尽可能量化、可视化的方式将学生所有的学习所得展示并测量出来,证据为本的实践特征十分突出。
(二)倡导服务学习与O2O教学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将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方式加深学生的专业情意,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而言,服务学习是一种寓学习于服务的新尝试,它具有“前期需要指导、过程注重反思、结果强调互惠”[6]的特征。在服务学习开始前,要求教师在协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时有意识地巩固和反思课堂之所学,注重知识迁移、避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像传统的学习方式那样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服务实践中主动学习,在深入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7];在服务学习结束时,应当实现学生、教师和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多方受益,即学生获得专业成长、教师增长实务能力,而服务对象也改善自身的社会功能。可见,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的教学手段。若想发挥其最佳效果,则需要运用O2O教学模式予以辅助。O2O教学模式抓住了线上、线下两条通道,依托网络、教室两大场域,通过知识共享和协作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态并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借助虚拟平台和实体课堂的各自优势,延展了师生交流的时空,建立了互助学习的共同体,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知识生产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推行“双导师”共同指导制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校方限制少的举措是何以保证学生卷入深的状态?其原因要归功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普遍推行的“双导师制”[8],即采用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联合指导的方式。指导教师懂教学、善研究,机构导师善实务、会反思,双方各有所长,采用联合指导的方式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因此,毕业设计想要达到“限制少、卷入深”的效果,亦可借鉴双导师制,采用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的选题由专业教师和机构导师共同拟定,答辩成绩也由双方共同打分决定。当然,具体分工也需明确,即机构导师主要负责选题的现实性和介入的可行性,而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服务的专业性和研究的规范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建立了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整合模式,但在具体指导的实践中却各有侧重。其中,实践教学采用“双师并举、以机构导师为重”的做法,而毕业设计则采用“双师并举、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做法,这主要是基于发挥各自所长的考虑。此外,“一体化”的构想则考虑到了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和双师之间的配合性,这样既可以增加机构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话语权,又可以扩展理论学习与服务实践之间的对话空间。
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整合模式的建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了毕业设计的刚性任务,在毕业设计中框定了实践教学的底色,两者在互补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交融整合兼顾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力求在社会工作理論水平与实务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努力将社会工作价值渗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出兼具实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业社工。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冬,刘磊,郭德贵.面向科研实践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S2):152-154.
[2] 杨雪芹.强化地方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培养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12) :145-147.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OL].(2005-01-07)[2018-05-0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ifiles/moe/moe-1615/200708/25595.html.
[4] 柏晶,谢幼如,李伟,等.“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5] 巩建闽.实施基于成果教育OBE的原因及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48-53.
[6] 夏青,赵冰.服务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启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1):29-33+159.
[7] 王世伟.服务学习何以必要?——需求理论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9-33.
[8] 李跃飞.毕业论文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有效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2-105.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