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节目宗旨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由此奠定了节目作为官方新闻发布平台的重要地位,并为此保持了几十年的严肃正统的节目样态。本论文试图从《新闻联播》节目样态上发生变化的原因入手,分析其节目样态上延伸出来的新产品的变化,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及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顺应时代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总结归纳一定规律,提出该种类型的新闻节目在当今电视节目中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新闻联播》、变革、创新、融媒体
近年来,我们惊喜地发现,《新闻联播》在变,在尝试突破,节目内容、传播形式、语言风格等都让人耳目一新。本论文针对《新闻联播》及其衍生新产品在节目样态上发生的这些变化,探讨融媒体时代下其变化的原因,剖析其成功的意义,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顺应时代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 近年来《新闻联播》发生的变化
1.1 内容变化
1.1.1 网络节目内容精简
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推出了《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栏目选取当天《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条新闻与主播的观点、评论相结合,采用“说新闻”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与传统的播新闻、“联播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播出后受到了大众的强烈好评,这档主打 1 分钟新闻短评的“说联播”在全网迅速走红。
同时,这档节目改变了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固化认知,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进行交流。对比每晚半小时及以上的《新闻联播》,这个1分钟短视频受众接受起来更加方便、更易懂,适应当下的碎片化时间学习。
1.1.2 报道内容贴近民生、接地气
现在的《新闻联播》更加关注基层老百姓,聚焦生活百态,以人为本。近年来,《新闻联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联播》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推出了故事化叙述的《走基层》、电影化拍摄的《大国工匠》等,大大突破了以往人们对电视新闻的理解。
以《新春走基层》为例,每年的开栏语切近生活,说百姓话,报道百姓事,让每一位百姓都可以感觉到《新闻联播》就在自己身边,《新闻联播》播出的故事就和自己有关。
2012年,《新闻联播》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多名在演播室的播音员海霞、康辉等,走出演播室,去到群众身边,唠唠家常,聊聊生活琐事。打破了受众对《新闻联播》传统固话的播报方式的认识,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0年1月21日,《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推出了快递员“包邮”回家节目。这期节目介绍了上海的400名外出务工的快递员们,在春节前夕,坐上了上海铁路局从虹桥驶向安徽亳州的爱心专列,忙活了一年,在年末,他们也终于可以享受一次“包邮”“送货到家”的服务。快递小哥面对镜头时朴实的笑容和真诚的话语打动了亿万观众。这期的走基層节目也是实实在在的都进了百姓心里,带来了春节的暖意。
1.2 变化传播形式
1.2.1 尝试vlog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2019年11月9日起,《新闻联播》主播康辉推出了个人vlog,首期内容主要记录跟随习近平主席的国事访问,一经推出,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Vlog一改往日的镜头前现场报道形式,从最开始的在总台准备出发,到抵达雅典和巴西利亚的现场报道,采用当下流行的vlog形式来报道较为枯燥的时政新闻,将新闻“软化”,拉近了受众与时政新闻的距离,给了观众一种全新的了解新闻模式。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主播原生态的录制过程,看到的是真实的第一现场。不需要排练和表演。
以第一人称的讲述,可以增强讲故事的独特魅力。让Vlog能够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拍摄、讲述和体验。在拍摄完视频之后可以在Vlog上面添加文字、图片、音频等,增强故事的视听体验。因而,其天然的“故事性”特征对于新闻报道“讲故事”来说,更加口语化,更易于我们理解接受,打破了传统的现场报道形式。同时加上后期的剪辑配乐,使枯燥的时政新闻有更大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优势。
1.2.2 采用多平台全网辐射传播
微博热搜+抖音运营+公众号推广的媒介融合方式符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收视习惯。2019年8月24日,在属于年轻人的短视频互动社区—— 抖音,《新闻联播》开通抖音号,截至2020年4月,已有2718,2万粉丝,获得1.4亿的点赞。在 00 后聚集的哔哩哔哩,一向严肃官方的新闻联播也登上了榜首,视频播放量最多的超过的1000万。《新闻联播》吸引大众不自觉地关注它的最新动态。康辉在视频里说:“粉联播,您有眼光。”
1.2.3 采用百姓自拍视频作为新闻片段
2017年1月27日,《新闻联播》将征集的百姓自拍视频作为新闻小片播出,相比于专业摄影机拍摄的视频,虽然在画质和画面的稳定程度上较欠缺,但是自拍视频、第一人称视角加不成熟的拍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条新闻不同于高大上的时政新闻,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距离很近,就是在用百姓的手讲百姓故事同时,这是形式和内容的双创新。
在以往的采访画面中,被采访者可能因为面对镜头有些不好意思、有些紧张,面对记者的提问一时间想不出答案,同时拍摄的手法和提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亮点。
而这次的“自拍版视频”,将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了百姓,在自己掌控的镜头前,流露的情感更加真实,表达更加自如。如“春节期间为国站岗的军人”、“笑口常开的百岁老奶奶”“过年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工人”等,用手里小小的自拍杆传递自豪更传递对家的一份思念,这样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电视机前每一位观众的心。
1.2.4 打造“联播+”,延伸新闻内容 央视网创新和探索台网融合的新路径、新样态,为《新闻联播》网络化精准传播而量身打造了融媒体产品“新闻联播 +”模式,“联播+”有电脑端和手机端两种模式,且每一条新闻根据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字体较大,一目了然,方便阅读。《新闻联播》由于在时间上有限制,新闻的播发都是取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报道。而“联播+”是在30分钟之后的信息的补充、完善。丰富了内容,同时提升了整个新闻的高度,关注的新闻内容和范围都进行了扩大。
2020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随后,“联播+”特提炼出七个关键词,对这次会议的重大部署进行梳理。并且在每一大点下面跟随了几个小点进行解释与延伸,清晰明了。相比于长篇的新闻稿,这样的简化梳理文章既节省了了解新闻的阅读时间,又可以对每一项所部属的政策举措有针对性的了解。
1.3 变换风格
2014年1月31日,《新闻联播》数据说春运,利用了来自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春运趋势、年货动向。同时在节目中引入了实时春运迁徙图、返乡人数数据图、礼物搜索排行榜、团购年夜饭柱状图、三维动画等,将单调的数字转化为一张张直观的图画和图表。“数據说春运”整体节目基调为轻松愉悦,动画加图标可以直观且立体,加之互联网的灵动感很强,,但不失庄重大气,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
不仅仅是在14年的“数据说春运”采用了大数据的方式进行解读,在之后的《两会大数据》、《数据两会》等节目,也使用了大数据的可视化。可见这样的变化正在逐渐常态化。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可以让信息更具灵动性、活力,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摆在观众眼前,既不方便记忆也没有很好的视觉体验。通过可视化,将数据通过交汇动态图、三维动画、饼状图、柱状图等方式更加的清晰明了、有条理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多年来,《新闻联播》大部分标题的字体都为蓝色的方正兰亭字体,使用时间长了后,在视觉效果上,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加之现在的受众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追求新鲜,不喜欢刻板。为了更好的吸引受众,同时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新闻联播》开始将某些新闻报道的标题配合新闻事件来转变字体、颜色。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
2018年2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改变了以往的方正兰亭字体、蓝色镜面包装,使用首字下沉、行楷字体、超大副标题的排版方式对一则题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新闻标题进行“双行突出”处理,且使用明显的红色镜面包装,着重提升该则新闻标题的显著程度,这一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新闻联播》背景为蓝色色调,当红色的新闻标题一出现,给人以视觉冲击。
近些年来,类似的字体变换也已逐渐常态化,逢年过节或有重大专题报道时,《新闻联播》都会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标题的变化。
2. 结论
《新闻联播》是新闻风向标,具有权威性。在变化过程中,不能跳脱出新闻产品本身代表的官方高度和主流价值观。在守正创新时,《新闻联播》必须注意坚守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应尽多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时政新闻方面的播报方式和发布形式都不能改变,要保证严肃庄重。节目不是网红的秀场,节目依旧代表着主流媒体。央视主播不是网红直播,走进受众不等于要要丢弃央视本来有的庄重、大气。
参考文献:
[1]http://www.doc88.com/p-10487042109639.html
[2]陈剑英. 融媒体时代《新闻联播》的守正创新[J]. 电视研究, 2018, 000(012):13-16.
[3]https://www.sohu.com/a/242842243_247520
【关键词】《新闻联播》、变革、创新、融媒体
近年来,我们惊喜地发现,《新闻联播》在变,在尝试突破,节目内容、传播形式、语言风格等都让人耳目一新。本论文针对《新闻联播》及其衍生新产品在节目样态上发生的这些变化,探讨融媒体时代下其变化的原因,剖析其成功的意义,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顺应时代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 近年来《新闻联播》发生的变化
1.1 内容变化
1.1.1 网络节目内容精简
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推出了《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栏目选取当天《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条新闻与主播的观点、评论相结合,采用“说新闻”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与传统的播新闻、“联播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播出后受到了大众的强烈好评,这档主打 1 分钟新闻短评的“说联播”在全网迅速走红。
同时,这档节目改变了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固化认知,吸引了更多的受众进行交流。对比每晚半小时及以上的《新闻联播》,这个1分钟短视频受众接受起来更加方便、更易懂,适应当下的碎片化时间学习。
1.1.2 报道内容贴近民生、接地气
现在的《新闻联播》更加关注基层老百姓,聚焦生活百态,以人为本。近年来,《新闻联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联播》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推出了故事化叙述的《走基层》、电影化拍摄的《大国工匠》等,大大突破了以往人们对电视新闻的理解。
以《新春走基层》为例,每年的开栏语切近生活,说百姓话,报道百姓事,让每一位百姓都可以感觉到《新闻联播》就在自己身边,《新闻联播》播出的故事就和自己有关。
2012年,《新闻联播》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多名在演播室的播音员海霞、康辉等,走出演播室,去到群众身边,唠唠家常,聊聊生活琐事。打破了受众对《新闻联播》传统固话的播报方式的认识,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0年1月21日,《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推出了快递员“包邮”回家节目。这期节目介绍了上海的400名外出务工的快递员们,在春节前夕,坐上了上海铁路局从虹桥驶向安徽亳州的爱心专列,忙活了一年,在年末,他们也终于可以享受一次“包邮”“送货到家”的服务。快递小哥面对镜头时朴实的笑容和真诚的话语打动了亿万观众。这期的走基層节目也是实实在在的都进了百姓心里,带来了春节的暖意。
1.2 变化传播形式
1.2.1 尝试vlog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2019年11月9日起,《新闻联播》主播康辉推出了个人vlog,首期内容主要记录跟随习近平主席的国事访问,一经推出,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Vlog一改往日的镜头前现场报道形式,从最开始的在总台准备出发,到抵达雅典和巴西利亚的现场报道,采用当下流行的vlog形式来报道较为枯燥的时政新闻,将新闻“软化”,拉近了受众与时政新闻的距离,给了观众一种全新的了解新闻模式。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主播原生态的录制过程,看到的是真实的第一现场。不需要排练和表演。
以第一人称的讲述,可以增强讲故事的独特魅力。让Vlog能够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拍摄、讲述和体验。在拍摄完视频之后可以在Vlog上面添加文字、图片、音频等,增强故事的视听体验。因而,其天然的“故事性”特征对于新闻报道“讲故事”来说,更加口语化,更易于我们理解接受,打破了传统的现场报道形式。同时加上后期的剪辑配乐,使枯燥的时政新闻有更大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优势。
1.2.2 采用多平台全网辐射传播
微博热搜+抖音运营+公众号推广的媒介融合方式符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收视习惯。2019年8月24日,在属于年轻人的短视频互动社区—— 抖音,《新闻联播》开通抖音号,截至2020年4月,已有2718,2万粉丝,获得1.4亿的点赞。在 00 后聚集的哔哩哔哩,一向严肃官方的新闻联播也登上了榜首,视频播放量最多的超过的1000万。《新闻联播》吸引大众不自觉地关注它的最新动态。康辉在视频里说:“粉联播,您有眼光。”
1.2.3 采用百姓自拍视频作为新闻片段
2017年1月27日,《新闻联播》将征集的百姓自拍视频作为新闻小片播出,相比于专业摄影机拍摄的视频,虽然在画质和画面的稳定程度上较欠缺,但是自拍视频、第一人称视角加不成熟的拍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条新闻不同于高大上的时政新闻,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距离很近,就是在用百姓的手讲百姓故事同时,这是形式和内容的双创新。
在以往的采访画面中,被采访者可能因为面对镜头有些不好意思、有些紧张,面对记者的提问一时间想不出答案,同时拍摄的手法和提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亮点。
而这次的“自拍版视频”,将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了百姓,在自己掌控的镜头前,流露的情感更加真实,表达更加自如。如“春节期间为国站岗的军人”、“笑口常开的百岁老奶奶”“过年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工人”等,用手里小小的自拍杆传递自豪更传递对家的一份思念,这样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电视机前每一位观众的心。
1.2.4 打造“联播+”,延伸新闻内容 央视网创新和探索台网融合的新路径、新样态,为《新闻联播》网络化精准传播而量身打造了融媒体产品“新闻联播 +”模式,“联播+”有电脑端和手机端两种模式,且每一条新闻根据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字体较大,一目了然,方便阅读。《新闻联播》由于在时间上有限制,新闻的播发都是取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报道。而“联播+”是在30分钟之后的信息的补充、完善。丰富了内容,同时提升了整个新闻的高度,关注的新闻内容和范围都进行了扩大。
2020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随后,“联播+”特提炼出七个关键词,对这次会议的重大部署进行梳理。并且在每一大点下面跟随了几个小点进行解释与延伸,清晰明了。相比于长篇的新闻稿,这样的简化梳理文章既节省了了解新闻的阅读时间,又可以对每一项所部属的政策举措有针对性的了解。
1.3 变换风格
2014年1月31日,《新闻联播》数据说春运,利用了来自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春运趋势、年货动向。同时在节目中引入了实时春运迁徙图、返乡人数数据图、礼物搜索排行榜、团购年夜饭柱状图、三维动画等,将单调的数字转化为一张张直观的图画和图表。“数據说春运”整体节目基调为轻松愉悦,动画加图标可以直观且立体,加之互联网的灵动感很强,,但不失庄重大气,便于观众理解和记忆。
不仅仅是在14年的“数据说春运”采用了大数据的方式进行解读,在之后的《两会大数据》、《数据两会》等节目,也使用了大数据的可视化。可见这样的变化正在逐渐常态化。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可以让信息更具灵动性、活力,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摆在观众眼前,既不方便记忆也没有很好的视觉体验。通过可视化,将数据通过交汇动态图、三维动画、饼状图、柱状图等方式更加的清晰明了、有条理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多年来,《新闻联播》大部分标题的字体都为蓝色的方正兰亭字体,使用时间长了后,在视觉效果上,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加之现在的受众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追求新鲜,不喜欢刻板。为了更好的吸引受众,同时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新闻联播》开始将某些新闻报道的标题配合新闻事件来转变字体、颜色。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
2018年2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改变了以往的方正兰亭字体、蓝色镜面包装,使用首字下沉、行楷字体、超大副标题的排版方式对一则题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新闻标题进行“双行突出”处理,且使用明显的红色镜面包装,着重提升该则新闻标题的显著程度,这一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新闻联播》背景为蓝色色调,当红色的新闻标题一出现,给人以视觉冲击。
近些年来,类似的字体变换也已逐渐常态化,逢年过节或有重大专题报道时,《新闻联播》都会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标题的变化。
2. 结论
《新闻联播》是新闻风向标,具有权威性。在变化过程中,不能跳脱出新闻产品本身代表的官方高度和主流价值观。在守正创新时,《新闻联播》必须注意坚守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应尽多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时政新闻方面的播报方式和发布形式都不能改变,要保证严肃庄重。节目不是网红的秀场,节目依旧代表着主流媒体。央视主播不是网红直播,走进受众不等于要要丢弃央视本来有的庄重、大气。
参考文献:
[1]http://www.doc88.com/p-10487042109639.html
[2]陈剑英. 融媒体时代《新闻联播》的守正创新[J]. 电视研究, 2018, 000(012):13-16.
[3]https://www.sohu.com/a/242842243_24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