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认知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57868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作为特殊"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政府和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通过传承实践创造和建构的"空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传统和人文生活形态,呈现了"整体""区隔""结构"的文化表达层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在政府引导下,以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意愿为主,科学认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的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建设,意在实现以文化生态涵养和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内生动力的整体保护行动.
其他文献
香港回归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浓厚中国政治文化底蕴,同时又体现了主权、和平、包容与开放精神的国家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制度创新,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赋予人类文明的当代价值体系以中国经验与智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尽管"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一国两制"将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为了评估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文教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我们诉诸"轴心时代突破"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所敞开的比较视野.相对于以启示宗教为标志的希伯来精神,儒家思想运动毋宁是一种自然之教,与同样强调自然理性的苏格拉底的德性之教相比,孔子把仁德置于智德之上,凸显了原儒学说感通人伦的超越精神.由仁即礼的突破和孔子对古代圣王政教传统的批判继承,开辟了中国文明"政教相维"的新传统,表征了中国"轴心时代突破"的特质.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语言中,存在大量表示身体部位或身体动作的词语,发挥着多种修辞功能,以表达感情、判断或者对其他人物的看法.本文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红
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增大环保投入的政策效果,往往受到企业投机行为的干扰和扭曲.本文基于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经济特征,构建企业投机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企业投机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