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医西医在形成发展至今,展现为两种形态,在现代中医院校,如何将师带徒形式传承的中医以新的活力发展,如何与西医的先进元素融合,作者结合近些年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如下。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学习;发展
近几年政策,大力扶持中医,“中医热”兴起,越来越多学子怀着极大的热情选择了中医院校,但中医理论抽象,书籍经千年传承更是汗牛充栋,再者,西医以其先进行性,高效性,已迅速在世界范围发展壮大,将中医与西医知识有机结合,也是困扰每位中医院校学子的問题。
一、中、西方医学的概念及思想发展
(一)中、西方医学概念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其理论基本特色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即西方国家的医学,其相对于中国医学而称。现今正发展的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是近代西方国家学者否定摒弃掉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之后,发展出的一门全新医学体系。其基础学科有解剖,生理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等等,而且其理论学说都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有较密切的联系。
(二)中、西方医学思想发展及差异
中西医均起源于远古时代对人体的基本认识[1],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而这又成为影响中医诊治指导思想的主要因素。而西医自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指导,很快摆脱神学、宗教的束缚,从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观察实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对象。可以认为,中医诊疗起源于朴素的人体认识,丰厚的哲学内涵,内容上属于经验科学,传承形式上是人文科学;而西医诊疗源于淡化的哲学影响和精细的人体认识[2],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研究对象。中西医存在着技术差异,文化差异,自西医传入中国,便逐渐开始了结合,清末民初就有所谓“中西汇通派”,至今这种思潮从未停止,并且不断寻求获得更大的突破与结合。
二、中西医两方面学习方法
(一)以扎实中医基底为前提
中医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并借用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进行系统阐释总结,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中医思维,如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取象比类思维等。[3]这些思维经临床检验,有成效便留在各家手中丰富传承。但其缺少自然科学对形体结构的深入了解,带有主观思辨的模糊性。
由此,对中医院校而言(尤其对于未接触过中医,国学功底差的学子),教会学生树立全面深入的中医理解力,培养深厚的中医文化气质,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能力,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可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投入。
1.信仰
对中医学有热情、恒心和信心,无热情,便没有动力,无恒心,也就没有毅力,而缺少这些,必定难以学好中医。历代名医学医的原因主要有:因疾学医,因孝学医;世代学医,继承祖业;诟世从医,厌世行医;热爱国医,济世救人[4]。并不是说有段沧桑的经历才能对中医了解透彻,想参透中医奥妙,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为一生的信仰去跟随、创新。
2.刻苦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方面要熟读入门课本和经典,博览各家医注,岳美中金寿山,彭履祥,刘渡舟等人传记中,每个人的阅读书目都是长长的几号,更有台湾国老张步桃,伤寒论读3000遍,黄帝内经抄了50遍。另一方面背诵,历代名医,都有起五更睡半夜来背诵中医书籍的经历,背诵熟练,信口拈来。并不是所有的名医都有自己的技巧,只不过不了解他背后的心酸罢了,现在,许多中医学生得到些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思进取,安慰自己还不错,但离开了乌托邦,什么都不是。若肯下足功夫,想不成为一本行走的医学百科全书都难。
3.思考
善思之人善学,更是善自学学之人。学习理论知识时善于整合归纳。金寿山、李金镛等多位医家坚持写写资料卡片的习惯,将有用的知识类比对比的东西,听到看到的各种观点等等都写在卡片上,后分门归类,便于回顾查找,学习中医经典,任应秋强调,逐字读经,弄懂每个字在句中段中的意思,勤写笔记,深思归纳。没有什么是一看就懂的,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更需要有计划目的的思考。
4.使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是靠临床不断实践得来的,尽管现阶段各体系都已日臻完善,但对于较抽象的思维理论,不通过临床检验总结,很难在心中有深刻印象。也很难在以后工作中,轻车熟路的放开手去做,但其前提是将理论基础,熟记于心。
(二)积极借鉴西医成熟的人体认识系统
随着西医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中医加强对人体、结构、组织等的认识,但并不意味着中医理论思想是错误的。营造能使中医学生在西医精细的人体生命认识体形象,充分理解中医传统思维和哲学方法的氛围[5]是现阶段中医发展的出路。
西医的发展基础是人体生命的精细化、系统化,诊断学和治疗基于解剖学、组织学和形态学的认识[6],由此来看西医诊治采用的割、补、换也不无道理,但这也是与中医相较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中医院校学子应该借鉴西医但不被其诊治思想混淆,以免在以后临床工作中运用中西医疾病理论知识对辩证施治产生诱导。
三、小结
阐明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性,促进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的强大是每位学子的心声,中医与西医没有优劣主次,既然都有造福人类的目的,相信经历大浪淘沙,两者均能愈发光亮,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刘应科,魏飞跃.从理论体系形成管窥中西医医学的差异[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4):76-79.
[2]马燕冬.现代教育视野中的中西医关系[J].中医教育EMC,2002(21):4-10.
[3]姜立,赖洪康,姜兆侯.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与思考.医卫谈丛.
[4]章茜.当代名老中医学习方法研究.中医传承研究系列文章之七,2015.
[5]张月娟,引导中医本科生有效学习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3-45.
[6]息全波,冯超.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程设置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11.
作者简介:
李萌(1995.9—),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学。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学习;发展
近几年政策,大力扶持中医,“中医热”兴起,越来越多学子怀着极大的热情选择了中医院校,但中医理论抽象,书籍经千年传承更是汗牛充栋,再者,西医以其先进行性,高效性,已迅速在世界范围发展壮大,将中医与西医知识有机结合,也是困扰每位中医院校学子的問题。
一、中、西方医学的概念及思想发展
(一)中、西方医学概念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其理论基本特色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即西方国家的医学,其相对于中国医学而称。现今正发展的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是近代西方国家学者否定摒弃掉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之后,发展出的一门全新医学体系。其基础学科有解剖,生理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等等,而且其理论学说都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有较密切的联系。
(二)中、西方医学思想发展及差异
中西医均起源于远古时代对人体的基本认识[1],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而这又成为影响中医诊治指导思想的主要因素。而西医自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指导,很快摆脱神学、宗教的束缚,从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观察实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对象。可以认为,中医诊疗起源于朴素的人体认识,丰厚的哲学内涵,内容上属于经验科学,传承形式上是人文科学;而西医诊疗源于淡化的哲学影响和精细的人体认识[2],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研究对象。中西医存在着技术差异,文化差异,自西医传入中国,便逐渐开始了结合,清末民初就有所谓“中西汇通派”,至今这种思潮从未停止,并且不断寻求获得更大的突破与结合。
二、中西医两方面学习方法
(一)以扎实中医基底为前提
中医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并借用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进行系统阐释总结,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中医思维,如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取象比类思维等。[3]这些思维经临床检验,有成效便留在各家手中丰富传承。但其缺少自然科学对形体结构的深入了解,带有主观思辨的模糊性。
由此,对中医院校而言(尤其对于未接触过中医,国学功底差的学子),教会学生树立全面深入的中医理解力,培养深厚的中医文化气质,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能力,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可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投入。
1.信仰
对中医学有热情、恒心和信心,无热情,便没有动力,无恒心,也就没有毅力,而缺少这些,必定难以学好中医。历代名医学医的原因主要有:因疾学医,因孝学医;世代学医,继承祖业;诟世从医,厌世行医;热爱国医,济世救人[4]。并不是说有段沧桑的经历才能对中医了解透彻,想参透中医奥妙,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为一生的信仰去跟随、创新。
2.刻苦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方面要熟读入门课本和经典,博览各家医注,岳美中金寿山,彭履祥,刘渡舟等人传记中,每个人的阅读书目都是长长的几号,更有台湾国老张步桃,伤寒论读3000遍,黄帝内经抄了50遍。另一方面背诵,历代名医,都有起五更睡半夜来背诵中医书籍的经历,背诵熟练,信口拈来。并不是所有的名医都有自己的技巧,只不过不了解他背后的心酸罢了,现在,许多中医学生得到些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思进取,安慰自己还不错,但离开了乌托邦,什么都不是。若肯下足功夫,想不成为一本行走的医学百科全书都难。
3.思考
善思之人善学,更是善自学学之人。学习理论知识时善于整合归纳。金寿山、李金镛等多位医家坚持写写资料卡片的习惯,将有用的知识类比对比的东西,听到看到的各种观点等等都写在卡片上,后分门归类,便于回顾查找,学习中医经典,任应秋强调,逐字读经,弄懂每个字在句中段中的意思,勤写笔记,深思归纳。没有什么是一看就懂的,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更需要有计划目的的思考。
4.使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是靠临床不断实践得来的,尽管现阶段各体系都已日臻完善,但对于较抽象的思维理论,不通过临床检验总结,很难在心中有深刻印象。也很难在以后工作中,轻车熟路的放开手去做,但其前提是将理论基础,熟记于心。
(二)积极借鉴西医成熟的人体认识系统
随着西医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中医加强对人体、结构、组织等的认识,但并不意味着中医理论思想是错误的。营造能使中医学生在西医精细的人体生命认识体形象,充分理解中医传统思维和哲学方法的氛围[5]是现阶段中医发展的出路。
西医的发展基础是人体生命的精细化、系统化,诊断学和治疗基于解剖学、组织学和形态学的认识[6],由此来看西医诊治采用的割、补、换也不无道理,但这也是与中医相较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中医院校学子应该借鉴西医但不被其诊治思想混淆,以免在以后临床工作中运用中西医疾病理论知识对辩证施治产生诱导。
三、小结
阐明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性,促进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的强大是每位学子的心声,中医与西医没有优劣主次,既然都有造福人类的目的,相信经历大浪淘沙,两者均能愈发光亮,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刘应科,魏飞跃.从理论体系形成管窥中西医医学的差异[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4):76-79.
[2]马燕冬.现代教育视野中的中西医关系[J].中医教育EMC,2002(21):4-10.
[3]姜立,赖洪康,姜兆侯.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与思考.医卫谈丛.
[4]章茜.当代名老中医学习方法研究.中医传承研究系列文章之七,2015.
[5]张月娟,引导中医本科生有效学习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3-45.
[6]息全波,冯超.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程设置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11.
作者简介:
李萌(1995.9—),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