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最先进的经济形态。因此,基于循环经济思想与保护环境的企业将得到更多的青睐,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得到一定地提高。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启示。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3R原则;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也就是著名的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必由之路,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据世界银行及国内有关机构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约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2003年,我国消耗的钢铁占世界总产量的30%、水泥占世界总产量的40%、煤炭占世界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同时我国石油消耗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绝大多数被我国采购。此外,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土地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已出现全面紧缺势头。可见,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果继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未来环境形势将不堪重负。因此,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为未来经济的确展方向。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循环经济制度的缺陷
首先,环境保护制度缺乏足够的权威性,漏洞较多,保护力度不够,所以就不能保证其有效地贯彻实施。其次,我国仍然存在部门分割的现象,比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部门就有林业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以及环保总局等。分部门的多头管理很难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协调一致,并且容易产生政出多门和政策盲区。最后,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没有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使得公民不能维护自身权益,造成政府的监督污染排放成本加大。
(二)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很多企业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形势认识不足,对国际上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第二,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间的关系及矛盾的了解欠缺,关心不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作用了解不够。不少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思路是重开发而轻节约,重速度而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对转变增长方式、节约降耗和减轻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三)激励机制的短缺
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生产者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以及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等都需要相关制度管控,因为这些都是市场废弃的领域,必须得到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来进行激励,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但是,我国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在资源价格制定、环保产业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等,都缺乏完善而又有效的激励机制、回收处理系统和费用政策。
(四)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资金投入太少,投资金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过小。1998年前的20年,全国污染防治投资占GDP的比例始终波动在0.7%上下。世界银行在1997年发表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一书中,以1995年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例,指出:如果按“支付意愿法”估算,早亡的社会损失是110亿美元:如果按“疾病成本法”估算,城市人口过度发病率的社会成本超过200亿美元:两项合计的经济损失高达320亿美元,约占1995年中国GDP的5%。所以世界银行提议,中国对于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增加,最少要占GDP的1%以上,当然在2%以上更好。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柱。现阶段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体来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开发还很落后,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技术理论相差很远。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同时也缺乏掌握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三、应对措施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科技界、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配套法规制度、推行3R技术、进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引导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
(一)提高公众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循环经济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量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为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点,对再生物质进行宣传,并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正确理解中央精神,并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法规制度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制订完善循环经济法规。据报道,全国人大环资委已经开展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调研工作,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它们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必要的法规,并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予以规范,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三)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必须让发展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使之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固化到企业员工的头脑中,让员工的心中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一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企业各部门领导在学习实践方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并要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各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职工群众对学习循环经济宣传和知识的认同感,燃起员工心中的激情,广泛参与到建设生态企业的实践中去。
(四)运用经济激励手段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正是某些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原来的产生者不仅不支付费用,还要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大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不能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他们就无利可图,严重挫败了这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方式,如税收、价格、奖惩和信贷制度等,激励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3R原则;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也就是著名的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必由之路,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据世界银行及国内有关机构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约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2003年,我国消耗的钢铁占世界总产量的30%、水泥占世界总产量的40%、煤炭占世界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同时我国石油消耗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绝大多数被我国采购。此外,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土地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已出现全面紧缺势头。可见,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果继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未来环境形势将不堪重负。因此,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为未来经济的确展方向。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循环经济制度的缺陷
首先,环境保护制度缺乏足够的权威性,漏洞较多,保护力度不够,所以就不能保证其有效地贯彻实施。其次,我国仍然存在部门分割的现象,比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部门就有林业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以及环保总局等。分部门的多头管理很难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协调一致,并且容易产生政出多门和政策盲区。最后,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没有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使得公民不能维护自身权益,造成政府的监督污染排放成本加大。
(二)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很多企业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形势认识不足,对国际上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第二,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间的关系及矛盾的了解欠缺,关心不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作用了解不够。不少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思路是重开发而轻节约,重速度而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对转变增长方式、节约降耗和减轻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三)激励机制的短缺
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生产者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以及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等都需要相关制度管控,因为这些都是市场废弃的领域,必须得到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来进行激励,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但是,我国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在资源价格制定、环保产业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等,都缺乏完善而又有效的激励机制、回收处理系统和费用政策。
(四)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资金投入太少,投资金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过小。1998年前的20年,全国污染防治投资占GDP的比例始终波动在0.7%上下。世界银行在1997年发表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一书中,以1995年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例,指出:如果按“支付意愿法”估算,早亡的社会损失是110亿美元:如果按“疾病成本法”估算,城市人口过度发病率的社会成本超过200亿美元:两项合计的经济损失高达320亿美元,约占1995年中国GDP的5%。所以世界银行提议,中国对于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增加,最少要占GDP的1%以上,当然在2%以上更好。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柱。现阶段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体来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开发还很落后,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技术理论相差很远。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同时也缺乏掌握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三、应对措施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科技界、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配套法规制度、推行3R技术、进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引导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
(一)提高公众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循环经济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量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为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点,对再生物质进行宣传,并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正确理解中央精神,并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法规制度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制订完善循环经济法规。据报道,全国人大环资委已经开展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调研工作,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它们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必要的法规,并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予以规范,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三)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必须让发展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使之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固化到企业员工的头脑中,让员工的心中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一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企业各部门领导在学习实践方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并要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各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职工群众对学习循环经济宣传和知识的认同感,燃起员工心中的激情,广泛参与到建设生态企业的实践中去。
(四)运用经济激励手段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正是某些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原来的产生者不仅不支付费用,还要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大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不能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他们就无利可图,严重挫败了这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方式,如税收、价格、奖惩和信贷制度等,激励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