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危机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多年前中国通信行业的一个“搅局者”成为今天的“引领者”,归根溯源,华为的成功在于强烈的求生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就是:赢在危机。
  华为的发展史,是一部企业危机管理史,能让人系统了解“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从《华为基本法》到《北国之春》,从《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到《建立一个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组织和机制》,从企业的运行规则到管理制度,任正非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透着危机感,并将这种危机感演变成华为的企业文化,推动华为这艘航母在商海中前行。“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不仅仅是作者从企业兴衰的发展历程和一个个“巨人”倒下后对华为的透视,也是华为面对新的危机时,能否持续成长的自我剖析。这种自我批判式的否定,来源于华为一以贯之的危机意识。
  回顾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危机是企业经营的一种常态。“10年里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这种固化在华为公司管理者思维模式里的危机意识,与比尔·盖茨“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张瑞敏“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柳传志“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的管理哲学如出一辙。微软赢了,在电脑视窗系统一枝独秀;联想赢了,在2012年电脑销量世界第一;华为也赢了,2010年在世界五百强排名397位,成为中国进入该排行榜的唯一民营企业。在全球通信产业中,华为排第二,与老大爱立信相比,销售额仅差28亿美元,实现了任正非“世界通信制造业三分天下,必有华为一席”的梦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一个企业的成功,固然有不同的道路,但深究成功的背后,总能找到让我们感到震撼的因子,无论是微软,还是华为,这种因子就是无处不在的危机感。危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良药。
  中航机电系统有限公司作为传统的国企,又处在军工的树荫之下,与华为等企业相比,业不同,道有异。但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长期以来,我国航空机电产业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产业链,各成员单位都是单兵作战,“弱、散、小”,没有形成特别强的核心能力。2010年,公司成立后,我们对机电系统的业务进行了梳理,按照“基于核心能力的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1+3”的产业格局:“1”是指航空机电业务,包括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3”是指特种装备及其零部件业务、制冷业务和电气装备业务。同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公司成立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来自企业内外、国内国外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危机。今年初,新华社报道,已有1000多家民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从长远来看,我们与民企、外企同台竞技将成为一种常态,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反应,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危机。对于特种装备及其零部件业务、制冷业务和电气装备业务而言,大部分面对的是完全竞争性市场,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市场的挑战,可谓危机常在!
  面对危机,我们该怎么办?首先要传递危机,让危机成为一种动力。长期以来,作为传统国企,对危机的感知与传递比较迟钝,对市场的反应,对客户的态度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最终会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落败。关键就是我们缺乏面向市场的机制,没有形成统一面对市场的反应机制,看似人人都负责,实际人人都负不了责。基于此,机电系统公司成立以来,坚持推行全员KPI考核,每年结合重点工作,制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KPI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将考核结果与职业发展、绩效收入等直接挂钩,让员工将企业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将公司的年度目标变成全员的共同行动,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共同体”和发展合力,实现公司快速可持续发展。
  其次,开放变革,让危机成为一种机遇。当今,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崛起成为必然。这对机电系统公司过去传统的分散经营、手工操作、人海战术等发展模式带来了挑战。变革势在必行,慢进也是退。企业必须在组织、流程、机制和技术进步上下功夫,以全新的姿态,化解发展中的危机。在组织结构上,我们着手建立一套用户界面友好的组织架构,打破过去按照企业内部运行建立组织的习惯,转向根据市场需要,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实现由“从里向外看”向“从外向里看”的转变。在运行机制上,我们进一步优化决策程序,推进事权划分,充分发挥各级的决策作用,促进各级建立与其产业、资产、规模和风险度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在既定的规划框架下,成员单位成为运行实体、决策主体,机电系统公司是决策支持者、资源提供者、风险管控者。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产业规模与复杂度、支柱产业与一般产业、资产投资型与运营管控型等不同,实施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反应。在产业升级上,我们推动实施“航空机电产业振兴计划”,基于对未来航空机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的态势,整合多方面的要素,重新定义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为我国航空工业赶超世界一流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借助机电通用性强的优势,以航空机电技術为依托,抓住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以便携式医疗器械为主体的健康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并探索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作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有力支撑机电系统公司未来发展。
  再次,因势利导,让危机成为一种文化。成功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将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独特的眼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形成最浅显易懂的管理思想,实现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思想管理的转变。张瑞敏的“斜坡上的球”、威尔逊的“破窗理论”等莫不如此。任正非的“灰度理论”成为华为全部管理思想的核心基点,成为华为的文化因子。这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华为在危机之下,为员工减压、为客户增值、为合作者盈利、为竞争对手破局的一副心灵药方。机电系统公司成立后,我们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制定了上百项管理制度,对规范公司的运行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但固化的制度对提升公司的运行效率有时起到制约作用,制度流程多了,决策链条长了,企业离市场就远了,却离危机更加近了,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化这种软手段来激发全员的潜力,唤起大家主动作为的意识。员工主动作为迈出的一小步,也许就是企业远离危机的一大步。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分期分批组织员工到霍尼韦尔、汉胜等国际公司学习,让大家认识到差距,感知危机;特别是通过C919项目的合资合作,我们深切感受到来自世界强者的竞争压力,化危机为动力,在融入中创新,在竞争中变革,形成新的发展活力,并“以民促军”,重塑供应链,推动航空机电产业发展体系实现新变革。我们开展“战略宣讲”,让各成员单位明确目标和差距,形成赶超的氛围,增强危机意识。同时,我们在中航工业的文化理念之下,结合机电系统公司的产业特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定了以“聚势、品质、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理念,让企业发展的成果与员工、社会共享,激发员工的潜能,与企业共成长,共度难关,化解危机。
  危机是压力,也是动力。时逢盛世,又恰赶中航工业蓬勃崛起的大势,我们定会聚势而为,化危机为良机,成就中航机电系统公司改革发展的春天!
其他文献
装备修理工厂作为战略战役级装备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既要保战场,又要闯市场,军民融合式发展是装备修理工厂着眼装备保障信息化需求、提高装备保障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立
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犹如一座新的丰碑,在中国探月的坐标系上竖起一个新的起点。"嫦娥"抱"玉兔",九天再揽月,科技创新今日再续传奇。12月14日,嫦娥三号任务不负众望地圆满完成。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大步,更是航天科技创新的一大步。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她
是一种责任,一种缘定,让我成了一名兵工人,并注定我选择了新闻工作这个职业。作为进入兵工企业三十年的兵工人,更作为在一机集团工作三十年的亲历者,今天,我们的工厂——内蒙古一机
罗阳同志献身航空30载,为党的航空事业披肝沥胆、拼搏奉献,用辛勤和汗水铸就了“蓝天铸剑”的航空丰碑,用生命践行了“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罗阳同志为50万航空人树立了光辉榜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当前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办式、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的情况下,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具有更加重要的
【正】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体制来说,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十分微妙而又突出的经济、政治问题,它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困境。本文只
【正】 一、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1.消费结构变动呈现的特点消费结构是人们收入水平差异与人们消费需求满足程度差异的集中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动从微观角度提供了人
2010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着力筑牢国家安全基石,承担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进展顺利,飞行试验成功率达到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最好水平。今年,围绕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