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表柔吡星(EADM)早期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98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TUR-BT患者分为2组。A组(50例)为术后EADM早期膀胱灌注组,B组(48例)为EADM术后1周膀胱灌注组。结果 2年复发率A组12.0%(6/50),B组29.1%(14/48), 2组复发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及全身性反应;膀胱刺激症发生率A组为24.0%(12/50)、B组为20.8%(10/48),血尿发生率A组为8.0%(4/50)、B组为6.3%(3/48),2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BT后EADM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术后膀胱癌复发较常规灌注疗效提高,安全性无差异,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表柔比星; 膀胱灌注; 膀胱肿瘤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4-02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的首选方法,但是术后的高复发及相伴的肿瘤进展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2008年1月-2012年12月启东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治98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TUR-BT患者,术后分别进行表柔比星(EADM)早期膀胱灌注、EADM常规膀胱灌注,现将其疗效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与分组:
98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行TUR-BT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均为初发病例,按术后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A、B二组。A组(n=50),男28女22;年龄38-78岁,平均62.4岁;多发性肿瘤12例,单发性肿瘤38例;直径大于2.5 cm的肿瘤为13例,小于2.5 cm为37例;Tis/Ta期35例,T1期15例;Ⅰ级18例,Ⅱ级32例。B组(n=48),男28例,女20例;年龄36~82岁,平均64.5岁;多发性肿瘤13例,单发性肿瘤35例;直径大于2.5 cm的肿瘤为15例,小于2.5 cm为33例;Tis/Ta期29例,T1期19例;Ⅰ级20例,Ⅱ级28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A组为表柔比星(EADM)术后早期膀胱灌注组,患者术后6-12 h内将EADM(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 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40 mL进行膀胱内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B组1周后进行常规灌注化疗: EADM 40 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40 mL进行膀胱内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每周灌注1次,共8次;后改为每2周1次,共8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2年,每3月做1次B超,每半年做1次膀胱镜检查。B组为EADM术后1周开始常规膀胱灌注,方案同A组方案。
1.3 观察项目:
观察术后2年的膀胱肿瘤复发情况,灌注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膀胱肿瘤复发情况:
本组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年,最长3年2个月,平均2年5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每6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如有可疑病变,即行活检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见表1。
3 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为浅表性[1]。对于浅表性膀胱癌,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为13%~70%[2]。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有:原发肿瘤未切净、术中肿瘤细胞脱落种植、来源于存在的移行上皮增殖或非典型病变、膀胱上皮继续受尿内致癌物质的刺激[3]。术后早期肿瘤细胞处于旺盛增殖期,对化疗药物最为敏感,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手术后膀胱早期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4]。因此,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电术后均常规采用定期规范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来预防肿胀有复发,表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由于其结构的改变(在阿霉素的氨基糖部分中C4羟基的反式结构),它既可直接嵌入DNA与DNA的双旋体形成复合物阻断依赖于DNA的RNA形成,又能选择性地迅速进入肿瘤细胞组织,且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根据EADM进入膀胱正常组织浓度少的特点,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创面未完全修复,药物更容易渗透到肌层组织,早期给予膀胱内灌注EADM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据王家武综合多篇文献资料显示早期灌注组膀胱癌复发率是常规灌注组的45%[5],本文结果TUR-BT后EADM膀胱早期灌注的2年复发率为12%,显著低于常规灌注组的20.0%(P<0.05)。可见EADM在TUR-BT术后早期灌注较常规灌注组预防复发疗效更为明显。
同时在膀胱灌注EADM后极少经膀胱壁吸收,其全身作用弱,心肌损害、脱发、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细胞毒性作用较同类药物显著降低[6]。YAMAMOTO等[7]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立即灌注表柔比星,其全身血药浓度低于可检出限的下限,无明显全身及局部毒副反应,本文二组尿频尿急血尿及全身毒副作用统计学无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早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与常规灌注组对照,预防肿瘤复发疗效较常规组好,毒副作用与常规灌注组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电切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LMMKL.Prophylaxis for recurren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J].Urology,1991,37(Suppl5):21.
[2]周荣祥.膀胱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2-l84.
[3]邵勇,祝青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杂志,2007,16(9):748-750.
[4]ALI-EL-DEN B. NABEEH A, EL-BAZ M, et al. Single-doseversus multiple instillation of epirubicin as prophylaxis forrecurrence after transurethral of pTa and pT1transitional cellbladder tumour: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BrJ Urol,1997,79(5):730-735.
[5]王家武等早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与常规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毒性比较的Meta分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3 16(2)139
[6]获原雅彦,相川键.石桥启,等.不同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研究[J].临床泌尿,1994.8:603-608.
[7]YAMAMOTO Y, NASU Y, SAIKA T, et al. The absorption ofpirarubicin instilled intravesicallly immediately after transurethralresct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J].BJU Int,2000,86(7):802-804.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表柔吡星(EADM)早期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98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TUR-BT患者分为2组。A组(50例)为术后EADM早期膀胱灌注组,B组(48例)为EADM术后1周膀胱灌注组。结果 2年复发率A组12.0%(6/50),B组29.1%(14/48), 2组复发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及全身性反应;膀胱刺激症发生率A组为24.0%(12/50)、B组为20.8%(10/48),血尿发生率A组为8.0%(4/50)、B组为6.3%(3/48),2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BT后EADM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术后膀胱癌复发较常规灌注疗效提高,安全性无差异,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表柔比星; 膀胱灌注; 膀胱肿瘤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4-02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的首选方法,但是术后的高复发及相伴的肿瘤进展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2008年1月-2012年12月启东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治98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TUR-BT患者,术后分别进行表柔比星(EADM)早期膀胱灌注、EADM常规膀胱灌注,现将其疗效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与分组:
98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行TUR-BT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均为初发病例,按术后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A、B二组。A组(n=50),男28女22;年龄38-78岁,平均62.4岁;多发性肿瘤12例,单发性肿瘤38例;直径大于2.5 cm的肿瘤为13例,小于2.5 cm为37例;Tis/Ta期35例,T1期15例;Ⅰ级18例,Ⅱ级32例。B组(n=48),男28例,女20例;年龄36~82岁,平均64.5岁;多发性肿瘤13例,单发性肿瘤35例;直径大于2.5 cm的肿瘤为15例,小于2.5 cm为33例;Tis/Ta期29例,T1期19例;Ⅰ级20例,Ⅱ级28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A组为表柔比星(EADM)术后早期膀胱灌注组,患者术后6-12 h内将EADM(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 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40 mL进行膀胱内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B组1周后进行常规灌注化疗: EADM 40 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40 mL进行膀胱内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每周灌注1次,共8次;后改为每2周1次,共8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2年,每3月做1次B超,每半年做1次膀胱镜检查。B组为EADM术后1周开始常规膀胱灌注,方案同A组方案。
1.3 观察项目:
观察术后2年的膀胱肿瘤复发情况,灌注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膀胱肿瘤复发情况:
本组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年,最长3年2个月,平均2年5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每6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如有可疑病变,即行活检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见表1。
3 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为浅表性[1]。对于浅表性膀胱癌,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为13%~70%[2]。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有:原发肿瘤未切净、术中肿瘤细胞脱落种植、来源于存在的移行上皮增殖或非典型病变、膀胱上皮继续受尿内致癌物质的刺激[3]。术后早期肿瘤细胞处于旺盛增殖期,对化疗药物最为敏感,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手术后膀胱早期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4]。因此,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电术后均常规采用定期规范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来预防肿胀有复发,表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由于其结构的改变(在阿霉素的氨基糖部分中C4羟基的反式结构),它既可直接嵌入DNA与DNA的双旋体形成复合物阻断依赖于DNA的RNA形成,又能选择性地迅速进入肿瘤细胞组织,且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根据EADM进入膀胱正常组织浓度少的特点,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创面未完全修复,药物更容易渗透到肌层组织,早期给予膀胱内灌注EADM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据王家武综合多篇文献资料显示早期灌注组膀胱癌复发率是常规灌注组的45%[5],本文结果TUR-BT后EADM膀胱早期灌注的2年复发率为12%,显著低于常规灌注组的20.0%(P<0.05)。可见EADM在TUR-BT术后早期灌注较常规灌注组预防复发疗效更为明显。
同时在膀胱灌注EADM后极少经膀胱壁吸收,其全身作用弱,心肌损害、脱发、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细胞毒性作用较同类药物显著降低[6]。YAMAMOTO等[7]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立即灌注表柔比星,其全身血药浓度低于可检出限的下限,无明显全身及局部毒副反应,本文二组尿频尿急血尿及全身毒副作用统计学无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早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与常规灌注组对照,预防肿瘤复发疗效较常规组好,毒副作用与常规灌注组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电切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LMMKL.Prophylaxis for recurren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J].Urology,1991,37(Suppl5):21.
[2]周荣祥.膀胱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2-l84.
[3]邵勇,祝青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杂志,2007,16(9):748-750.
[4]ALI-EL-DEN B. NABEEH A, EL-BAZ M, et al. Single-doseversus multiple instillation of epirubicin as prophylaxis forrecurrence after transurethral of pTa and pT1transitional cellbladder tumour: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BrJ Urol,1997,79(5):730-735.
[5]王家武等早期表柔比星膀胱灌注与常规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毒性比较的Meta分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3 16(2)139
[6]获原雅彦,相川键.石桥启,等.不同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研究[J].临床泌尿,1994.8:603-608.
[7]YAMAMOTO Y, NASU Y, SAIKA T, et al. The absorption ofpirarubicin instilled intravesicallly immediately after transurethralresct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J].BJU Int,2000,86(7):8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