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聪明,但有个爱钻牛角尖的毛病。凡事非得寻求标准答案。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不断地探索,但也会让孩子走进误区。比如有一次,他在电视上听到一句话: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儿子不解,就来问我。我打比方说:“任何东西的质与量都不同,比如两个苹果,看起来一样大,实际上重量质量都不一样。”
“老师说过,同类才能相加,爸爸这样说,那加法都没法算了。”儿子的思考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说:“理论和实际并不相等,慢慢的你就懂了……”
再如写作文,用“可是”还是用“但是”,他能琢磨很久。儿子不仅学习上爱钻牛角尖,生活上也如此。从家里到学校,他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杠子头”。
一个周末,我和儿子去打乒乓球。突然,我想到曾读到过一篇关于乒乓球的文章,兴许,能启发儿子。于是我捏着乒乓球问:“儿子,乒乓球要是掉进了洞里,怎么办?”
“这个容易,倒水进去就飘上来了。”儿子果然聪明,但我还要为难他:“地很干,注入的水一下子就被土壤吸掉了,怎么办?”儿子想了想说:“那我找一根棍子,一头放上口香糖粘它上来。”我说:“好主意!可惜,这洞歪歪扭扭,S型的,棍子插不到底。”“那我就用炸药,炸开那洞洞。”我听了哈哈大笑:“炸开洞洞,球不也毁了?”
儿子挠了挠头,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妥协道:“那没办法了,再买个新的吧。”我“重重”地一掌拍在了他的肩头:“对了儿子,这道智力题的标准答案就是放弃!”
儿子望着我似懂非懂,我又说:“儿子,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脑子要学会‘转弯’才好。再有,知识就像海洋里的水,你不能强求你的小脑瓜装下所有的海水吧?慢慢来,取自己需要的就好了。”
“爸,你是要我别钻牛角尖吧?”“哈哈,儿子一点就通!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渐渐地,儿子不再钻牛角尖了,变得豁达的儿子,更优秀了。
就这样,一次轻松的聊天,我让儿子学会了“放弃”,摆脱了钻牛角尖的毛病。世界在孩子眼里新奇而多彩,但孩子的理解与思维往往偏颇,执拗。领孩子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向广阔而阳光的地带,这不仅需要耐心引导,更需要一个机智的方法,寓教于玩为上。
“老师说过,同类才能相加,爸爸这样说,那加法都没法算了。”儿子的思考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说:“理论和实际并不相等,慢慢的你就懂了……”
再如写作文,用“可是”还是用“但是”,他能琢磨很久。儿子不仅学习上爱钻牛角尖,生活上也如此。从家里到学校,他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杠子头”。
一个周末,我和儿子去打乒乓球。突然,我想到曾读到过一篇关于乒乓球的文章,兴许,能启发儿子。于是我捏着乒乓球问:“儿子,乒乓球要是掉进了洞里,怎么办?”
“这个容易,倒水进去就飘上来了。”儿子果然聪明,但我还要为难他:“地很干,注入的水一下子就被土壤吸掉了,怎么办?”儿子想了想说:“那我找一根棍子,一头放上口香糖粘它上来。”我说:“好主意!可惜,这洞歪歪扭扭,S型的,棍子插不到底。”“那我就用炸药,炸开那洞洞。”我听了哈哈大笑:“炸开洞洞,球不也毁了?”
儿子挠了挠头,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妥协道:“那没办法了,再买个新的吧。”我“重重”地一掌拍在了他的肩头:“对了儿子,这道智力题的标准答案就是放弃!”
儿子望着我似懂非懂,我又说:“儿子,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脑子要学会‘转弯’才好。再有,知识就像海洋里的水,你不能强求你的小脑瓜装下所有的海水吧?慢慢来,取自己需要的就好了。”
“爸,你是要我别钻牛角尖吧?”“哈哈,儿子一点就通!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渐渐地,儿子不再钻牛角尖了,变得豁达的儿子,更优秀了。
就这样,一次轻松的聊天,我让儿子学会了“放弃”,摆脱了钻牛角尖的毛病。世界在孩子眼里新奇而多彩,但孩子的理解与思维往往偏颇,执拗。领孩子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向广阔而阳光的地带,这不仅需要耐心引导,更需要一个机智的方法,寓教于玩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