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已知的人度过未知的人生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中午和彦祖去吃小笼包。等着上菜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一个工作上的电话,表情瞬间从放松变得严肃,认真地跟电话那边的人说着什么。当时我正在刷微博,刷到一条“18岁喜欢的人,28岁还在身边”,于是抬头看了看他。
  画面和19岁的他慢慢重叠了。
  那时候我俩刚谈恋爱。他面庞青涩,体型瘦削,经常在和我吃饭的时候,打电话给同学兴高采烈地讨论游戏的玩法、暑假要去哪个网吧包夜、要去那家开了 13年的夜宵店撸串儿……
  如今的他微微发福,有了一点儿双下巴,我们依旧坐在一起吃饭,像当年一样。接电话的内容从游戏该怎么打,变成了我听不懂的工作术语。我们已经30多了,他已经是个成熟的职场人,也是我两岁孩子的爸爸。
  以前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如今是这个样子吧。
  于是我拿起手机,在那条微博下评论:“19岁喜欢的人,32岁还在身边。”
  而在前段时间,我脑海里就一直环绕着一句话:“十几岁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吗?”
  假如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上面这一行大字,你会想些什么?
  那些在写字楼里彻夜加班的人;那些一边哄孩子一边看窗外凌晨3点路灯的人;那些和忘不掉的人分手后找了个彼此都不那么深爱,但也免受爱情之苦的相亲对象结婚的人;还有那些被生活的疲惫折磨得忘了拥抱,也忘了关心身边最珍惜之人的人……或许,他们都会抬起头,看着这行字默默出神。
  今天做的工作,是不是你以前想做的那一份?今天过的生活,是不是你以前希望过的那一种?现在身边躺着的人,还是不是你当初梦想结婚的那个人?
  我反正从没思考过。
  尤其是刚过完18岁生日的时候,怎么会知道当时在聚光燈下疯狂摇头的贝斯手,会成为我未来的丈夫呢?更不可能知道,10多年后,我们一起打拼,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如今我俩每天工作完把孩子哄睡了,就开始吃夜宵、喝啤酒。吃完撑得睡不着,两个人在床上躺得七仰八叉,玩手机、聊聊天,再睡觉。
  原本,我以为自己会是个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浪子。
  所有情侣都吵架,我们也不例外。20多岁的时候,我俩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吵架王。
  吵架理由包含但不限于他去撸串儿不带我,他打游戏不教我,他吃饭的时候吃的菜比我多,他不肯穿我买的粉色情侣衫,等等。
  由于冲突激烈又频繁,身边没有一个人相信我们能走到最后,甚至我自己也不看好。
  吵得最凶的那一次,我哭得边抽抽边感伤地说:“要是咱俩以后真分手了,10年后在街头再相遇,你见到我牵了个小女孩,说你女儿真可爱,问我她叫什么名字,我会告诉你,她姓刘,叫刘不悔,意思是老子爱过你,老子不后悔。”
  当时气炸的彦祖瞬间笑场,因为太肉麻了。这么多年了,他还会时不时把这个段子拿出来讲。
  14年过去了,我们没分手,而是结了婚;也没有生女儿,倒是生了个儿子,大名不叫刘不悔,小名叫小咕噜;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很多地方,共同经历了很多很多事儿。
  但实际上,我是个很难建立长期关系的人,大概属于传说中的“边缘型人格”吧—容易喜欢上一个人,也容易厌烦一个人,不自觉就会把很多关系搞砸。所以从小到大,他是我唯一超过10年的“朋友”。
  在一起的那些年,我逐渐觉得这个人很神奇:从“怎么有人吵成这样还不分手,过一会儿就跟没事人一样正常和我说话”,到“原来不是跟每个人吵完都会‘拉黑’啊,原来他历数我的不好,是为了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脚蹬开我”。
  在与他的这段关系里,我才知道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安全感,是吵不跑、闹不走,关系里最值得珍惜的品质也不是喜欢,而是坚持。
  相爱很难吗?在荷尔蒙的悸动下,只要互相觉得长得不难看,再来个暧昧的场合催化一下,或许就能做到。但如果想长久维护一段关系,还得有幸运,以及即使感觉日子难熬,也绝对舍不得放下彼此的决心和努力。
  “恐婚”“恐育”的人太多,不信爱情的人也太多。反正选择那么多,大不了吵架了就“拉黑”,不开心就分手。但和谁相处不需要磨合呢?所以“从校服到婚纱”这种成功的爱情长跑才会备受赞誉吧。
  对现在的我来说,和他一起度过的每一年都值得庆祝。每次想到余生还有更多时间和他一起虚度,不会孤单一人,好像未来也没有那么可怕。
  我已经32岁了。比起年轻时幻想中轰轰烈烈的爱,现在更能打动我的,是两个人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一起吃胖,一起搂着孩子睡觉。
  我和彦祖是很普通的人,像所有平凡夫妻一样。他性子急,我脾气差,平时会哭、会闹、会拌嘴。只不过,青春的回忆让我们都给彼此镀了一层金。哪怕有一天,时间让爱变得透明了,也足够因为数不清的美好回忆,再一次唤起当年珍惜对方的心情。
  每个人的生命里当然都会有比身边的他或她更优秀的异性出现,但就像那句话说的:所谓新鲜感,不是和未知的人一起去做同样的事情,而是和已知的人一起去体验未知的人生。
其他文献
佛经上说,有这个因就有那个果,“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  冯梦龙把它戏剧化了。某个地方有一座庙,庙里供着一尊用木头雕成的佛像。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很穷,到了冬天,没有燃料做饭,便到庙里去偷那尊佛像,把佛像劈开当柴烧。村子里有一个木匠,他到庙里去烧香拜佛,发现佛像不见了,就回家雕了一尊,送到庙里供奉。那个穷人到处找燃料,他听说庙里又有佛像了,就再去偷;那个木匠,便赶紧再去补充。一年又一年,年年冬天都
期刊
书法家傅山曾有“四宁四毋”之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太巧了不好,贼尖溜滑,巧言令色,这都是“巧”。“媚”就是媚态,不自觉地老要讨好人。  “轻滑”就是没主心骨,人云亦云,轻浮,抓不住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说东,你刚想针锋相对说西,他马上滑出去,说西也有西的道理。  “毋安排”,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些小说稿。一般来自名家,其中又以老名家为多。他们虽然创作鼎盛期已过,但
期刊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但冰天雪地里不时传来温暖的消息:北京陈先生的孩子曾经也患有弱视,陈先生看到本刊的报道后,想到家中闲置的弱视治疗仪,他冒着严寒,专门把仪器送到了在院治疗的贫困家庭弱视孩子的手中(弱视治疗仪用于弱视患儿出院后在家巩固治疗,如果您家中也有闲置的弱视治疗仪,可拨打电话0931-8176293与我们联系,传递爱心)。李先生是一名乡村教师,妻子在家务农
期刊
歌手李健曾翻唱过一首歌,叫《十点半的地铁》,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这样写的:  对面的大叔 在鼾声之中张大了嘴  旁边的阿姨 左摇右晃 她睡得找不到北  身边的妹妹和朋友谈谁 是是非非  这是斑驳陆离的都市拼图,细看之下,每一块不过是泛泛生活中的你我。在城市中的地铁、公交车、三轮车或是共享单车上,或许才是泛泛生活的本相。清晨,它们载着你我,期待或是无奈地从城市一头去往另一头;夜晚归来,这种期待或许已磨损
期刊
1986年4月26日,一连串爆炸震碎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存放燃料棒的四号反应炉……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了三年时间采访和这次核灾难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将灾难带给人的真切经历和感受诉诸笔端。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哪一种?  我们刚结婚,连到商店买东西都还会牵手。我告诉他:“我爱你。”但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我不知道……那天晚上我听到声响,探头望向窗外。他对我说
期刊
一  我坐在从长沙去往炎陵的没有空调的绿皮火车上,发了一条有几张照片的微信朋友圈。很快,好几个人问我,是去炎陵看黄桃吗?我才意识到原来炎陵的黄桃这么有名气。在这之前,我对炎陵和黄桃一无所知。  炎陵火车站建得高,出站就是高阶梯,远处群山环绕,车站一带看起来冷清。我在一个简陋的餐馆点了一盘辣椒炒肉,刚吃完,那位种黄桃的朋友便来接我了。  货车在路边一个厂房装防震棉,这些都是黄桃发货要用到的包装材料,
期刊
宿舍门前的凤凰花开了,和往年一样,灿烂又热烈。  但又不太一样,因为这一年的凤凰花,是来送别我们的。  穿上学士服,我正准备走出宿舍楼,和同学们约好了要拍照留念,心中怅然。忽然一个声音喊住了我:“小姑娘,你是301宿舍的吧?”循声望去,原来是楼里的宿管阿姨。“我还记得你刚来办入住的时候,大半夜才到,咚咚咚地敲门,又一个劲儿地和我说‘对不起’。现在就要毕业了,时间真快。毕业了好啊,毕业快乐哦!”  
期刊
利迪策村里的雕像  “利迪策”是位于捷克共和国捷克州的一个村庄,距离首都布拉格20公里。若不是1942年6月在这里发生的惨剧,估计没几个人会知道这个名字。  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出生于1904年,1936年就开始管理纳粹德国的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掌握令人生畏的国家机器。海德里希是纳粹种族理念最理想的楷模,有人说过:“当纳粹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海德里希的模样。”  捷克在1939年3月被德国吞并,
期刊
一  周末早上带孩子出去,习惯性地来到便利店买鲜奶和纸巾。付款时,孩子看着货架上的泡泡水迈不开腿。换了个地方,价格就不一样了—这里有牌子的泡泡水比旁边杂货店的贵一倍,除了把手上多了个图案,看不出什么差别。  “我想买这个。”孩子小声说。  “回去兑点儿洗洁精,可以一直玩儿。”收银员笑着开口道。  都是每天见面的熟人,我也笑道:“只怕不行吧,洗洁精兑出的泡泡吹起来应该不一样。”  孩子高兴了,付完款
期刊
从小我就爱看人做饭,无论是我家对门建筑公司食堂的李爷爷蒸馒头,家门口汤圆摊儿的黄婆婆揉汤圆,还是隔壁的陈红姐姐扯面疙瘩,小食店上班的幺伯做荞面,抑或是善施桥边易大娘炸油豌豆,城门洞口大肚子厨师煮烩面,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这当然有守着锅边,想混点儿吃的下嘴的原始冲动。做饭的人大多有展示欲望,一旦好吃的起锅,除了自己尝一嘴之外,忍不住会给观者来上一点儿。这有点儿像画家画完一幅作品,总忍不住想给人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