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天津工业具有优势产业突出,产业集群态势明显,配套能力强,技术创新含量不断提高等优势,但也存在着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强大、各行业间效益不均衡,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为提高天津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应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 优化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重新分工的机遇,结合天津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天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天津工业产业结构优势
近年来,天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天津工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全市固定资产投入的42.2%、生产总值和税收的52.8%和53.3%、利用外资的64.2%、节能降耗的70%、出口的88.3%都来自工业。
1.优势产业突出,产业集群态势明显
天津工业发展战略布局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启动,开始向城市东部和环城四区转移。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和新的大型工业项目移往滨海新区,滨海新区逐步发展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至2007年9月滨海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560.92亿元,同比增长20.8%。
在构建起以支柱行业为骨架的弓形结构以来,天津工业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态势明显。2006年,在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16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8个行业增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电子、汽车和冶金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5.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1.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6个百分点。
2.以加工工业为主,品种齐全,配套能力强
天津的加工工业比重达到57.3%,除拥有全部大类行业外,中类、小类行业也分别占全国的91%和85%,全市工业的一次配套率达到40%左右。在部分重点行业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基本建立起“以整机带配套,以配套促整机”的良性体系。如汽车行业,围绕整车的发展,已经确立了汽车空调、电子零部件、离合器、手动变速器及其零部件、铸造部件、刹车管、安全带、座椅和内饰、燃料供给装置、车体零部件、发动机轴承等供应商群,按照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所统计的131种汽车总成、零部件中,天津能生产74种,占56.4%。目前,天津一汽能生产57%的发动机主要部件、46%的底盘主要部件、76%的电子电器主要部件、60%的车身主要部件、52%的通用零部件,形成了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的产业链。
3.产业技术创新含量不断提高,部分行业处在高端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履行上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仅“十五”期间,天津工业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829个,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89%,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6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净增37.8亿元,增长1.34倍;70%的优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38.5%。三星手机扩能、PVC扩能、丰田花冠、皇冠和锐志中高档轿车、钢管二期及三期工程、天钢东移改造、华立达搬迁改造、锂离子电池扩能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带动了工业整体技术中心累计13家。同时,天津工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3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能力考评中,天津市国家级技术中心继2004年后又居全国考评第一,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以企业级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品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新产品产值达到1971.66亿元,同比增长29.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9.1%。
二、天津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規模还不够大,竞争优势还不够强
从整体上看,天津目前的大多数集群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集群规模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如天津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5.3%,而上海为10.8%,江苏为12.6%。同时,集群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用,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限制了集群的成长的聚焦规模的扩大。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产业由于关键环节缺失,加工深度不够,还存在系统工艺断层和需求结构之间严重错位,大部分半成品输往区外,而加工业所需的大部分材料又从区外输入的现象,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技术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各行业间效益不均衡
尽管2006年天津工业经济效益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行业间效益差距很大,工业效益的增长主要靠少数几个大行业拉动。在全市37个工业行业中,实现利润最多的5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其实现利润占到全部利润总额的83.8%。其余32个行业实现利润所占比重仅为16.2%,其中利润最少的10个行业实现利润仅占全部利润总额的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5.3%,比上年扩大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增长7.3%,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1.3%。
3.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相比,天津工业产业结构层次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轻工业增长低速徘徊,在天津工业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2006年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40.05亿元,比2005年增长6.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0个百分点,低于重工业(增长21.5%)14.7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同比扩大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8.9%下降为15.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6.4%,食品制造业增长8.6%,纺织业下降5.3%。从效益情况看,2006年轻工业实现利润增长8.9%,比全市工业低22.3个百分点;产销率97.85%,比全市工业低1.38个百分点。
4.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天津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如下表所示。
天津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比较表
资料来源:根据天津统计年鉴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天津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大致徘徊在0.6%和0.7%之间,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天津工业产业技术集约化水平提高不快、产业链和价值链处在中低端、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比重较小、竞争力不强等现象的发生。
三、促进天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1.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工业产业布局战略调整
目前,滨海新区已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新一轮开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天津工业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引进更多的跨国公司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大项目,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汽车等支柱产业。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成为带动天津市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提高本市工业的整体水平,并充分发挥新区对全市工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
(1)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
巩固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扩大现代医药产业规模,加速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产业的产业化,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同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振兴装备制造业和轻纺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扩展,形成更多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程机械、风电、水电成套等六大成套设备和数控精密机床、电梯、液压件等10类重点产品。纺织行业建成集研发、制造、营销、物流为一体的服装制造基地,吸引国际知名品牌,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轻工业的增长速度。
(2)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
加大对天津钢管、汽车等大集团的投入,壮大规模;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品为龙头,加快医药、钢铁、轻工等行业的调整重组;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央在津企业,摩托罗拉、三星、丰田、LG等外资企业和赛象科技等民营大集团的发展,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千亿元的大集团。继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之后,2007年中环电子集团销售收入将超过千亿元,汽车、钢管、中海油天津公司、渤海化工等6个集团有望在2010年前成为超千亿元集团。
(3)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天津工业涌现出“红三角”、“双燕”、“中华”等10个驰名商标,“红三晶”聚氯乙烯、“天锻”液压机等10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60个天津市著名商标、45个天津名牌产品,构成了新的品牌集群。同时,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加大优势品牌资源整合,创建集团品牌。按照“一牌多品”的架构,中环电子信息集团将优势企业名称全部以“中环”冠名,机电集团将“百利”品牌下的产品扩展到全集团,医药集团将资源整合到两个老字号品牌“隆顺榕”和“达仁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技术产业园区把区域品牌“泰达”、“海泰”品牌与企业和产品的结合,形成更多的拳头产品。
2.处理好扶植大型企业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
从天津工业发展的情况看,大企业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一些外资和国有大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十一五”期间随着A320空客、大乙烯、大炼油等大型工业项目相继投入建设,大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在重视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十一五”期间还应进一步加大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应把发展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天津市工业发展一支重要力量。
3.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天津市经济正处于新的上升期,为增强工业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应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国家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在构建和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同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链,提高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建设以企業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开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培育集成创新优势,形成多点支撑。
同时加快新一轮嫁改调的进度,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要从本市比较优势出发,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工作力度,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自主品牌,尽快实现由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努力实现“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孙滔: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与产业集群[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5):20-23
[3]洪再生王学斌: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与规划研究[J].时代建筑,2006(5):1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 优化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重新分工的机遇,结合天津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天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天津工业产业结构优势
近年来,天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天津工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全市固定资产投入的42.2%、生产总值和税收的52.8%和53.3%、利用外资的64.2%、节能降耗的70%、出口的88.3%都来自工业。
1.优势产业突出,产业集群态势明显
天津工业发展战略布局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启动,开始向城市东部和环城四区转移。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和新的大型工业项目移往滨海新区,滨海新区逐步发展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至2007年9月滨海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560.92亿元,同比增长20.8%。
在构建起以支柱行业为骨架的弓形结构以来,天津工业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态势明显。2006年,在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16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8个行业增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电子、汽车和冶金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5.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1.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6个百分点。
2.以加工工业为主,品种齐全,配套能力强
天津的加工工业比重达到57.3%,除拥有全部大类行业外,中类、小类行业也分别占全国的91%和85%,全市工业的一次配套率达到40%左右。在部分重点行业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基本建立起“以整机带配套,以配套促整机”的良性体系。如汽车行业,围绕整车的发展,已经确立了汽车空调、电子零部件、离合器、手动变速器及其零部件、铸造部件、刹车管、安全带、座椅和内饰、燃料供给装置、车体零部件、发动机轴承等供应商群,按照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所统计的131种汽车总成、零部件中,天津能生产74种,占56.4%。目前,天津一汽能生产57%的发动机主要部件、46%的底盘主要部件、76%的电子电器主要部件、60%的车身主要部件、52%的通用零部件,形成了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的产业链。
3.产业技术创新含量不断提高,部分行业处在高端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履行上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仅“十五”期间,天津工业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829个,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89%,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6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净增37.8亿元,增长1.34倍;70%的优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38.5%。三星手机扩能、PVC扩能、丰田花冠、皇冠和锐志中高档轿车、钢管二期及三期工程、天钢东移改造、华立达搬迁改造、锂离子电池扩能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带动了工业整体技术中心累计13家。同时,天津工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3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能力考评中,天津市国家级技术中心继2004年后又居全国考评第一,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以企业级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品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新产品产值达到1971.66亿元,同比增长29.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9.1%。
二、天津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規模还不够大,竞争优势还不够强
从整体上看,天津目前的大多数集群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集群规模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如天津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5.3%,而上海为10.8%,江苏为12.6%。同时,集群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用,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限制了集群的成长的聚焦规模的扩大。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产业由于关键环节缺失,加工深度不够,还存在系统工艺断层和需求结构之间严重错位,大部分半成品输往区外,而加工业所需的大部分材料又从区外输入的现象,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技术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各行业间效益不均衡
尽管2006年天津工业经济效益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行业间效益差距很大,工业效益的增长主要靠少数几个大行业拉动。在全市37个工业行业中,实现利润最多的5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其实现利润占到全部利润总额的83.8%。其余32个行业实现利润所占比重仅为16.2%,其中利润最少的10个行业实现利润仅占全部利润总额的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5.3%,比上年扩大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增长7.3%,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1.3%。
3.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相比,天津工业产业结构层次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轻工业增长低速徘徊,在天津工业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2006年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40.05亿元,比2005年增长6.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0个百分点,低于重工业(增长21.5%)14.7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同比扩大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8.9%下降为15.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6.4%,食品制造业增长8.6%,纺织业下降5.3%。从效益情况看,2006年轻工业实现利润增长8.9%,比全市工业低22.3个百分点;产销率97.85%,比全市工业低1.38个百分点。
4.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天津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如下表所示。
天津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比较表
资料来源:根据天津统计年鉴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天津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大致徘徊在0.6%和0.7%之间,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天津工业产业技术集约化水平提高不快、产业链和价值链处在中低端、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比重较小、竞争力不强等现象的发生。
三、促进天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1.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工业产业布局战略调整
目前,滨海新区已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新一轮开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天津工业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引进更多的跨国公司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大项目,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汽车等支柱产业。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成为带动天津市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提高本市工业的整体水平,并充分发挥新区对全市工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
(1)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
巩固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扩大现代医药产业规模,加速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产业的产业化,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同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振兴装备制造业和轻纺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扩展,形成更多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程机械、风电、水电成套等六大成套设备和数控精密机床、电梯、液压件等10类重点产品。纺织行业建成集研发、制造、营销、物流为一体的服装制造基地,吸引国际知名品牌,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轻工业的增长速度。
(2)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
加大对天津钢管、汽车等大集团的投入,壮大规模;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品为龙头,加快医药、钢铁、轻工等行业的调整重组;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央在津企业,摩托罗拉、三星、丰田、LG等外资企业和赛象科技等民营大集团的发展,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千亿元的大集团。继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之后,2007年中环电子集团销售收入将超过千亿元,汽车、钢管、中海油天津公司、渤海化工等6个集团有望在2010年前成为超千亿元集团。
(3)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天津工业涌现出“红三角”、“双燕”、“中华”等10个驰名商标,“红三晶”聚氯乙烯、“天锻”液压机等10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60个天津市著名商标、45个天津名牌产品,构成了新的品牌集群。同时,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加大优势品牌资源整合,创建集团品牌。按照“一牌多品”的架构,中环电子信息集团将优势企业名称全部以“中环”冠名,机电集团将“百利”品牌下的产品扩展到全集团,医药集团将资源整合到两个老字号品牌“隆顺榕”和“达仁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技术产业园区把区域品牌“泰达”、“海泰”品牌与企业和产品的结合,形成更多的拳头产品。
2.处理好扶植大型企业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
从天津工业发展的情况看,大企业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一些外资和国有大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十一五”期间随着A320空客、大乙烯、大炼油等大型工业项目相继投入建设,大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在重视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十一五”期间还应进一步加大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应把发展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天津市工业发展一支重要力量。
3.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天津市经济正处于新的上升期,为增强工业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应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国家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在构建和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同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链,提高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建设以企業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开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培育集成创新优势,形成多点支撑。
同时加快新一轮嫁改调的进度,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要从本市比较优势出发,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工作力度,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自主品牌,尽快实现由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努力实现“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孙滔: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与产业集群[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5):20-23
[3]洪再生王学斌: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与规划研究[J].时代建筑,2006(5):1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