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国家级保护区之一。近年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环保工作不断推进,但随着游客的增多,还是对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因此,我们团队通过对保护区内工作人员问卷调查、对古田山居民走访采访等方式,调查古田山现有环境保护状况,探索未来保护区环保工作方向,为其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古田山;环境;保护
一、调查背景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境内,其主要特色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生物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在保护区内设有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植物所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等两个研究机构,有很多学者在这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在保护与发展野生种群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工作,并且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棘胸蛙、平胸龟的养殖基地。
随着保护区的发展,很多学者和游客慕名前来,虽然保护工作有所推进,但人为对保护区的破坏也变得频繁,造成了珍稀动植物被偷取,保护区内自然环境被破坏。
二、调查内容
(一)、过去与现在的环境情况
(二)、过去与现在的保护措施
(三)、目前环境破坏情况
(四)、居住者的看法与建议
三、调查实施情况
(一)、实地调查
在问卷及走访调查进行前,我们的队员先在保护区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查,通过自身观察和与当地居民的交谈得到一些有用的资料,整理得以下几点:
1、保护区内环境现状较好
2、当前保护措施较过去有明显发展,但力度仍有待加强
3、现有保护措施作用较小,难以制止破坏行为
4、偷盗珍惜资源情况严重
5、人们的素质不够高,环保意识薄弱。
(二)、问卷及走访调查
在我们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主要是古田山研究站内科研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居住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村民。被调查者中有43.24%的人是当地居民,十分熟悉当地情况;外来工作者占56.76%,包括研究站内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他们对保护区内部情况基本了解。调查内容可信度较高。古田山研究站内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停留时间较短,工作人员在这里待的时间较长都为一年以上。上山带路的师傅时间基本在十年以上,民工师傅们对保护区内路径及动植物的情况十分了解。采访时选择年纪较大的村民作为采访对象。被调查者普遍在保护区内生活时间较长且对保护区内基本情况了解程度较高,对于目前与过去的环保状况回答较为真实可信。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采访的村民每天都会进入山中,而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轮流上山,因此进入山中的频率较低。民工师傅也是每天都会进入。总而言之大家进入保护区的频率较高,对于山中情况较为了解。调查中有91.89%的人曾经在保护区内见过野生动物出现,其中51.35%的人在保护区内经常见到野生动物,其余仅在保护区内见过野生动物一、二次,剩下8.11%的人表示从未见过。这表明保护区内动物的数量和出现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结合被调查者进入保护区的频率以及其身份,我们可以发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被人类见到的几率还是很高的。约有24.3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见过保护区内环境遭人为破坏的状况,51.35%表示仅见过一、二次,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的人占11.8%,只有5.41%的人表示几乎每次上山或每天都会见到该现象。结合被调查者身份以及进入保护区频率可得:保护区内环境遭人为破坏的情况较为少见。被调查者中有2.70%的人认为保护区旅游开发过度,认为存在偷取名贵动植物的人占总人数的45.95%,54.05%的人认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18.92%的人未察觉环境破坏情况,另有8.11%的人未给出答案。
总而言之,古田山的环境破坏现象大体为偷取名贵动植物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偷取名贵物种的现象十分严重,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在保护区内破坏植被和乱扔垃圾。
知道有设置指示标语的人所占比例最大,未选择该选项的人身份都为研究站内工作人员,而且他们进入保护区频率较低。半数以上被调查者知道“保护区域,禁止进入”的措施,但这个比例还是不够高。大部分人知道野生动物不能捕捉但实地调查显示并没有做到。由此可见,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还是要从人们的素质抓起,要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总体情况,有接近90%的人认为古田山环境保护发展趋势是不断变好的,同时无人认为发展状况越来越差,少数人认为其没有明显改善。这说明了环境保护状况至少是没有变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略向好的方向发展。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已有四十年历史,被调查者中有很多人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年以上,根据所调查的保护措施也可以发现其实目前保护措施很少,执行力度也不大,说明保护措施的发展缓慢,保护情况较差。
56.76%的人对过去古田山保护措施的认识是由护林员定期上山管理,总人数的35.14%则认为其印象中过去保护区内设置有各种指示牌,以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有1人认为过去保护区内无人管理,2人未填写详细情况。结合被调查者在古田山保护区附近生活时间,古田山过去环境保护工作做得较差,措施非常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动植物数量有小幅增加的人较少,占总人数的8.11%。约48.65%的人认为动植物数量并没有什么变化,人数接近一半。认为动植物数量有所减少的的占总人数的43.24%,其中认为减少的幅度较小的人数占68.75%,剩下的人认为动植物数量大幅减少。根据被调查者的身份及在保护区附近生活的时间及进入保护区的频率,我们大致得出结论:保护区内可见的动植物数量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并不大。
调查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应提高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游客在保护区内经常会造成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由于动物保护工作不完善,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偷取名贵动植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内动植物数量;保护区范围较大,部分区域是禁止进入的,但是还是有人会进去;有调查者提出应加强管理加大惩罚力度,以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来控制破坏环境的行为,这确实是解决环保问题很关键的一点。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调查发现的问题
1、偷取名贵动植物
2、游客不文明行为
3、随意进入保护区域
4、环保措施少且弱
5、管理力度小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环境破坏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向进入保护区的游客分发宣传单,宣传单上言明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并详细注明违反的后果,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加大惩罚力度
根据相关法律加强对偷盗名贵动植物等违法惩罚的落实。设置相关规定,对保护区内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处以相对程度的处罚,并监管以确保落实。
3、加强日常管理
增加保护区内工作人员的数量,合理安排其工作任务,确保保护区内任何需要监管的区域都有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并时常监督区域活动。
4、增加保护措施
在不许进入的地方除了设置提示外还应设置适当的防护设施以防止他人进入。控制人员进入保护区,防止其偷盗动植物。
五、未来与展望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其实古田山保护区的环境还是很好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人为破换环境和偷取名贵动植物,但是由于进入保护区内的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的解决措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增加保护措施,实施严格的惩罚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
如果能彻底地实施以上两个解决方案,古田山保护区就能真正实现防治结合,消除环境破坏情况。今后的工作重心可以变成繁育濒危珍稀动物,更好地实现保护区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 古田山;环境;保护
一、调查背景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境内,其主要特色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生物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在保护区内设有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植物所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等两个研究机构,有很多学者在这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在保护与发展野生种群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工作,并且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棘胸蛙、平胸龟的养殖基地。
随着保护区的发展,很多学者和游客慕名前来,虽然保护工作有所推进,但人为对保护区的破坏也变得频繁,造成了珍稀动植物被偷取,保护区内自然环境被破坏。
二、调查内容
(一)、过去与现在的环境情况
(二)、过去与现在的保护措施
(三)、目前环境破坏情况
(四)、居住者的看法与建议
三、调查实施情况
(一)、实地调查
在问卷及走访调查进行前,我们的队员先在保护区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查,通过自身观察和与当地居民的交谈得到一些有用的资料,整理得以下几点:
1、保护区内环境现状较好
2、当前保护措施较过去有明显发展,但力度仍有待加强
3、现有保护措施作用较小,难以制止破坏行为
4、偷盗珍惜资源情况严重
5、人们的素质不够高,环保意识薄弱。
(二)、问卷及走访调查
在我们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主要是古田山研究站内科研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居住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村民。被调查者中有43.24%的人是当地居民,十分熟悉当地情况;外来工作者占56.76%,包括研究站内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他们对保护区内部情况基本了解。调查内容可信度较高。古田山研究站内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停留时间较短,工作人员在这里待的时间较长都为一年以上。上山带路的师傅时间基本在十年以上,民工师傅们对保护区内路径及动植物的情况十分了解。采访时选择年纪较大的村民作为采访对象。被调查者普遍在保护区内生活时间较长且对保护区内基本情况了解程度较高,对于目前与过去的环保状况回答较为真实可信。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采访的村民每天都会进入山中,而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轮流上山,因此进入山中的频率较低。民工师傅也是每天都会进入。总而言之大家进入保护区的频率较高,对于山中情况较为了解。调查中有91.89%的人曾经在保护区内见过野生动物出现,其中51.35%的人在保护区内经常见到野生动物,其余仅在保护区内见过野生动物一、二次,剩下8.11%的人表示从未见过。这表明保护区内动物的数量和出现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结合被调查者进入保护区的频率以及其身份,我们可以发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被人类见到的几率还是很高的。约有24.3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见过保护区内环境遭人为破坏的状况,51.35%表示仅见过一、二次,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的人占11.8%,只有5.41%的人表示几乎每次上山或每天都会见到该现象。结合被调查者身份以及进入保护区频率可得:保护区内环境遭人为破坏的情况较为少见。被调查者中有2.70%的人认为保护区旅游开发过度,认为存在偷取名贵动植物的人占总人数的45.95%,54.05%的人认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18.92%的人未察觉环境破坏情况,另有8.11%的人未给出答案。
总而言之,古田山的环境破坏现象大体为偷取名贵动植物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偷取名贵物种的现象十分严重,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在保护区内破坏植被和乱扔垃圾。
知道有设置指示标语的人所占比例最大,未选择该选项的人身份都为研究站内工作人员,而且他们进入保护区频率较低。半数以上被调查者知道“保护区域,禁止进入”的措施,但这个比例还是不够高。大部分人知道野生动物不能捕捉但实地调查显示并没有做到。由此可见,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还是要从人们的素质抓起,要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总体情况,有接近90%的人认为古田山环境保护发展趋势是不断变好的,同时无人认为发展状况越来越差,少数人认为其没有明显改善。这说明了环境保护状况至少是没有变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略向好的方向发展。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已有四十年历史,被调查者中有很多人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年以上,根据所调查的保护措施也可以发现其实目前保护措施很少,执行力度也不大,说明保护措施的发展缓慢,保护情况较差。
56.76%的人对过去古田山保护措施的认识是由护林员定期上山管理,总人数的35.14%则认为其印象中过去保护区内设置有各种指示牌,以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有1人认为过去保护区内无人管理,2人未填写详细情况。结合被调查者在古田山保护区附近生活时间,古田山过去环境保护工作做得较差,措施非常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动植物数量有小幅增加的人较少,占总人数的8.11%。约48.65%的人认为动植物数量并没有什么变化,人数接近一半。认为动植物数量有所减少的的占总人数的43.24%,其中认为减少的幅度较小的人数占68.75%,剩下的人认为动植物数量大幅减少。根据被调查者的身份及在保护区附近生活的时间及进入保护区的频率,我们大致得出结论:保护区内可见的动植物数量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并不大。
调查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应提高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游客在保护区内经常会造成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由于动物保护工作不完善,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偷取名贵动植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内动植物数量;保护区范围较大,部分区域是禁止进入的,但是还是有人会进去;有调查者提出应加强管理加大惩罚力度,以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来控制破坏环境的行为,这确实是解决环保问题很关键的一点。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调查发现的问题
1、偷取名贵动植物
2、游客不文明行为
3、随意进入保护区域
4、环保措施少且弱
5、管理力度小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环境破坏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向进入保护区的游客分发宣传单,宣传单上言明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并详细注明违反的后果,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加大惩罚力度
根据相关法律加强对偷盗名贵动植物等违法惩罚的落实。设置相关规定,对保护区内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处以相对程度的处罚,并监管以确保落实。
3、加强日常管理
增加保护区内工作人员的数量,合理安排其工作任务,确保保护区内任何需要监管的区域都有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并时常监督区域活动。
4、增加保护措施
在不许进入的地方除了设置提示外还应设置适当的防护设施以防止他人进入。控制人员进入保护区,防止其偷盗动植物。
五、未来与展望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其实古田山保护区的环境还是很好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人为破换环境和偷取名贵动植物,但是由于进入保护区内的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的解决措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增加保护措施,实施严格的惩罚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
如果能彻底地实施以上两个解决方案,古田山保护区就能真正实现防治结合,消除环境破坏情况。今后的工作重心可以变成繁育濒危珍稀动物,更好地实现保护区存在的价值。